董玉花
初三英語閱讀課教學策略探討
董玉花
隨著中考對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學生的壓力也在逐漸增加。在分析了初三英語閱讀的特征及學生學習的基礎上,從文章閱讀前、閱讀中、閱讀后三個方面,來闡述如何通過改善閱讀課教學策略解決閱讀問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初三英語;閱讀;教學策略
《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五級閱讀要求:能根據上下文和構詞法推斷、理解生詞的含義;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題,理解故事的情節,預測故事情節的發展和可能的結局;能讀懂常見體裁的閱讀材料;能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運用簡單的閱讀策略獲取信息(教育部2011)。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對閱讀教學的目標缺乏正確的定位以及對語篇和文本分析的意識,閱讀活動設計不合理,忽視對學生提取信息和處理信息能力的培養。課堂作為教學的主陣地,教師利用課堂提高學生的閱讀技巧和閱讀能力非常重要。新課改提倡構建“教師啟動、學生主動、師生互動”的閱讀新模式。該模式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強調發展師生之間平等合作、互動的關系。閱讀教學分為閱讀前、閱讀中和閱讀后三個階段。課堂上運用合理的教學策略,圍繞閱讀五級要求提高學生獲取信息能力、歸納推理能力、細節理解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一)教材閱讀課特征
仁愛版初三年級英語教材閱讀課特征主要有以下三點:
1.每個話題設計兩篇閱讀,語篇長度為200詞左右,生詞量10~15個。
2.長句和難句多,涉及到定語從句、賓語從句、狀語從句等復合句。
3.閱讀題材豐富,包括人口問題、污染問題、英語語言、科技發展等。科技型、說明型、議論型、人物傳記型等閱讀文本也日益增多。
(二)學生的學習困難
1.初中學生所學知識有限,詞匯量小,分析問題也不夠深入。
2.有些話題和內容需要學生的課外知識,而學生對課文相關內容了解不多,閱讀難度大。
3.試卷對閱讀的考查比重越來越大,學生對難度大的文章望而生畏,失去閱讀信心和耐心。
綜上所述,基于初三學生在英語閱讀中存在的問題,筆者主要從閱讀前、閱讀中、閱讀后三方面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對策,以期提高初三學生的閱讀水平。
閱讀前的引導是教師引入正文的最好途徑,也是讓學生能投入到后期學習的關鍵環節。教師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文章中,讓學生明確閱讀目的并激發閱讀興趣和欲望。
(一)介紹與文章相關的社會、歷史、人文、自然背景
例如,仁愛英語九年級Unit 2 Topic 1 Section C:Noise Pollution,教師可以先介紹一些背景知識讓學生知道:凡是干擾人們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稱為噪聲,當噪聲對人及周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時,就形成噪聲污染。同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有關噪聲污染及其危害的圖片。背景介紹可以克服閱讀的盲目性,讓學生有的放矢地去閱讀,從而降低學生閱讀的難度。
(二)解決部分有礙閱讀的生詞
對于難度不大的生詞一定要讓學生在閱讀時去猜測,以培養學生猜詞的技能。教師主要講解一些難詞、重點詞、短語及句型,盡量利用多媒體,將圖片和flash展示給學生。
(三)引導學生預測文章內容
利用文章插圖預測文章內容。例如,Unit 2 Topic 2 Section C很多內容是科學問題,學生理解困難。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插圖進行閱讀,幫助其理解。根據標題對文章的結構和主要內容進行預測。例如,Unit 4 Topic 3 Section C:the importance of computers,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章結構進行分析。學生較容易根據題目預測文章脈絡:計算機的發展—計算機的重要性—計算機帶來的一些問題。經過預測,學生閱讀的方向更加明確。學生就能在文章脈絡中把握每個層次的大概內容以及每個段落的中心意思,閱讀就不會偏離主題。
這是閱讀課的中心環節,通過這個環節可以提高學生閱讀的基本技能:獲取信息能力、歸納推理能力、細節理解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教師在課堂上是否使用一定的閱讀教學策略,對學生的綜合閱讀能力的提升起重要作用。教師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通過快速閱讀(fast-reading)提升閱讀速度
快速閱讀一定要進行限時閱讀。初三學生要按五級要求做到每分鐘40~50詞的閱讀速度。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生的閱讀速度,適應考試要求及高中學習要求。快速閱讀能改正一些學生拖拖拉拉,一碰到生詞就查字典的不良閱讀習慣。學生在緊張而又有目的的閱讀中可以提高閱讀速度與能力。當然快速閱讀并不是漫無目地閱讀,這一環節可以通過猜詞、找各段主題句、圖片排序、回答基本問題等方式進行檢驗。
例如,仁愛英語九年級Unit2 Topic2 Section C: Environmental Problems,在限時閱讀后可以讓學生完成1b第一小題任務:挑選每一段的主題詞。教師需要注意這個環節任務的設計不能過難,要保證大多數學生能完成,否則易打擊中下游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二)通過細讀(careful-reading)提升綜合能力
細讀是課堂的主要環節,旨在全面把握文章內容。通過完成不同任務來培養學生獲取信息能力、歸納推理能力、細節理解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教材中閱讀課的1b、1c等均是圍繞文章設計的不同梯度的任務,學生可以由淺入深逐步完成。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學生的普遍問題,并穿插講解一些本課的重難點內容。教師一定杜絕逐句講解文章句子意思,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能力。
(三)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中等生和學困生在細讀中會有許多問題不理解,每個學生出現的問題不盡相同,教師逐句講解不一定取得良好的效果。學生可以4人一個小組,在細讀后對仍不理解的問題,在小組內部進行討論。小組中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可以幫助中下游學生解決一些難題。教師對普遍性的問題進行點撥或講解。小組合作方式不僅可以調動不同程度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可以很好地解決課堂語言知識問題。改變“教師一言談”的課堂模式,符合課改提倡的“教師啟動、學生主動、師生互動”的閱讀教學模式。
(四)適時進行朗讀
長期缺乏朗讀會導致學生的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下降。學生在完成快速閱讀和細讀任務后,要通過朗讀的方式把習得的詞匯、句子乃至文章通過朗讀牢牢存儲在腦海里。
快讀和細讀的完成不應該是一篇課文閱讀教學的結束。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對閱讀教學的拓展,力爭做到把語言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并圍繞已學課文開展各種形式的交流活動。學生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交流活動:
(一)復述課文,分角色扮演
大多數教師會讓學生復述課文,這種方法比較枯燥。教師可以根據文章具體特征選用一些文章,如故事性的文章讓學生結合插圖和關鍵詞進行故事加工和展示。
(二)開展討論、調查和采訪
如Unit 3 Topic 3 Section C,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討論、調查和采訪,了解不同學生學習英語的方法。學生可以討論文章內容,也可以跳離課本,交流自己的學習方法,真正達到語言運用能力的提示。
(三)開展辯論賽
辯論賽是學生最喜歡的形式。如Unit 4 Topic 3 Section C是有關計算機優缺點的文章,教師可以組織辯論賽。學生在辯論中以小組形式組織辯論素材,可極大地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
(四)進行相關內容的寫作
教材中每一個單元都圍繞一個中心話題容開展,非常適合知識整合和寫作。如Unit 2 Topic 1 Section C,教師可以在講授完該文章后讓學生寫相關內容的文章,如water pollution寫作是閱讀的深層次運用,反過來也加深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總之,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實現的,教師要通過堅持不懈地運用教學策略,根據不同的閱讀材料設計任務,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閱讀技巧,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引用文獻
教育部,2011.初中英語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信息:354400,福建三明,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