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文言文同句中的一字兩用現象"/>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河南省淇縣一中陳道海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談文言文同句中的一字兩用現象
☉河南省淇縣一中陳道海
現代漢語中,若說“買把鎖把自行車鎖住”,這句話的意思大家都不難理解。句中前一個“鎖”為名詞,后一個“鎖”作動詞,這個也好理解。文言文中,“具具而王,具具而霸,具具而存,具具而亡。”(《荀子·王制》)“公誠及此時率大臣固爭,去‘八虎’易易耳。”(《明史·韓文傳》)這種同字連用的句子,若不懂點古人遣詞造句的知識,恐怕一下子就未必能說清楚了。類似的同句中一字兩用現象在古文中十分常見,情況也比現代漢語的用法更為復雜:它們既可能同為實詞,也可能同為虛詞,還可能是虛實結合。下面結合例句,對一些常見的“類型”粗略梳理如下。
1.“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君君”,君行君道。行君道,即按君主的守則去做。第一個“君”為名詞,第二個“君”是動詞。下面“臣臣”“父父”“子子”與之同理。
2.“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窮必矣。”(劉向《說苑·貴德》)“春風風人”中第一個“風”是名詞,第二個“風”是動詞,吹拂意;下句“夏雨雨人”中,第一個“雨”是名詞,第二個“雨”是動詞,滋潤。
這種情況最為多見:
1.“具具而王,具具而霸,具具而存,具具而亡。”(《荀子·王制》)“具具”:前一個“具”為動詞,具備的意思;后一個“具”為名詞,指條件。整個句意是:具備王者的條件就能稱王,具備霸者的條件就能稱霸,具備生存的條件就能生存,具備滅亡的條件就會滅亡。
2.“子夏曰:‘賢賢易色。’”(《論語》)前面的“賢”,意為尊重,用作動詞。后一個“賢”字,原意指賢人,此處引申為“妻子”,作名詞。
3.“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馬諫議書》)第一個“事”字是動詞,做;第二個“事”字是名詞,事情。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句中第一個“老”字是動詞,是“贍養”“孝敬”的意思,第二及第三個“老”字是名詞“老人”或“長輩”的意思;下句中第一個“幼”字是動詞,“撫養”“教育”的意思,第二及第三個“幼”字是名詞“子女”“小輩”的意思。
5.“君不若道虞舜之道。”(《史記·商君列傳》)句中前一“道”是動詞,遵循;后一“道”為名詞,主張、道理。
6.“舍相如廣成傳舍。”(《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句中前一個“舍”是動詞,安排住宿;后一個“舍”是名詞,館舍。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韓愈《師說》)句中前一個“圣”意思是“圣人”,名詞;后一個“圣”意思是“圣明”“高明”,形容詞。前一個“愚”意思是“愚人”,名詞;后一個“愚”是“愚蠢”“愚昧”,形容詞。
“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孟子·梁惠王下》)句中第一、第三個“樂”都讀作樂(yuè),名詞,音樂,用作動詞,意思是欣賞音樂;第二、第四個“樂”都讀作樂(lè),形容詞,意思是快樂。
“超乘者三百乘。”(《左傳·崤之戰》)
句中兩個“乘”都讀作shèng,前一個“乘”作名詞,戰車,兵車。“超”,一躍而上,跳躍。超乘者:者字結構,超乘的人。后一個“乘”是量詞。
另說,句中前一個“乘”讀作chéng,動詞,“超乘”即跳躍上車;后一個“乘”讀作shèng,量詞。
“子路不說,曰:‘未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論語》)“之之”:前一個“之”字指代前置賓語“公山氏”;后一個“之”字是動詞,去、到的意思。另一說,前一個“之”字是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后一個“之”字用法同上。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廉頗藺相如列傳》)句中前一個“為”讀作wèi,介詞,替、給;后一個“為”讀作wéi,動詞,出、做、謀劃。
“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赤壁之戰》)前一個“與”是連詞,和;后一個“與”作介詞,跟、同。
“公誠及此時率大臣固爭,去‘八虎’易易耳。”句中前一個“易”作程度副詞,很、非常;后一個“易”是形容詞,容易。
文言文中這種同句中“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的用字現象,涉及到漢字的多音、多義、詞的兼類、詞類活用等多種因素,閱讀時需結合語境,細加揣摩,方能準確透徹地理解原文所傳達出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