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東莞中學松山湖學校莊照崗
高考新材料作文命題的新要求與新走向
——基于2014年全國各省市作文試題
☉廣東省東莞中學松山湖學校莊照崗
2014年全國各省市的高考作文試題無一例外地選擇了新材料題型,并且表現出“穩中求新、穩中求變”的特點。然而,經過細致的比照、分析以及參考各位專家、學者的點評,我們發現全國18套新材料作文題目雖然題型一致,取向相似,互有側重,但依然參差不齊,優劣互見。正如福建師大孫紹振教授在對2014年高考作文題的點評中所說:“全國大綱卷這樣的命題是勵志性的,‘很陽光’意味著只能抒情。但是,其主題毫無開放性,和基礎教育改革以前的封閉性如出一轍。……比這樣的題目稍好一些的是四川卷……另一些省市的作文命題比四川省更勝一籌,如江蘇卷……與之相比,同樣是矛盾性命題,上海卷不但明快,而且沒有江蘇卷的可能導致考生墜入悖論的困惑……今年作文考題受到稱道的還有北京卷的‘老規矩的新思考’,這道作文題從內涵到形式,比上海卷更有創新性。”[1]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在孫教授眼中,高考作文題是分高下、見短長的。那么,究竟怎樣的作文題才算好題目呢?一些好的作文題目又給我們傳達出怎樣的信息,又會如何引領高考作文命題的走向呢?下面我們就具體分析一下。
其實,除了廣受好評的北京卷,廣東卷的“黑白照片與數碼照片”也受到了一致的推崇。著名作家馮驥才評價說:“廣東的高考作文題目,我覺得更像一個作家出的題目,能調動人心里邊一些經常有的感悟,它不完全是懷舊,是人生的各種復雜感悟:我們生活中的回憶、我們的往事,還有我們在看老照片的時候的感受。”[2]北師大教授于丹評價說:“我覺得廣東的作文題和北京的作文題其實都是有異曲同工在懷舊這一點上,在給孩子們做一種引導。……所有的背后是藏著歲月,藏著喜怒悲歡,藏著一種情結的,高考能出這樣的作文很有意思,就是讓今天的孩子能夠在這樣一個便捷的影像時代背后看見一種歷史。”[3]就連日本華人專欄作家橋本隆則也很喜歡廣東卷,他說:“廣東的老照片有點與日本作文題目相近,有淡淡的人文情懷在其中,很喜歡。”[4]當然,除了廣受關注的北京卷、廣東卷、上海卷、江蘇卷等,還有一些比較好的作文題目被忽視掉了,比如遼寧卷。遼寧卷作文題目低調而不平凡,神秘而不失內涵,骨子里透著強大與自尊,有著自己的追求與堅持,在高考作文改革的浪潮中踩準鼓點,沖鋒在前,在貼近現實、充滿思辨性、具有開放性上與其他省市的新材料作文一樣走在了前面。然而這些作文題目之所以受到廣泛認可與接受,除了具有新材料作文普遍的屬性之外,還有著自己獨特的地方,這才讓它們棋高一著,略勝一籌。這些特點或許就是以后高考命題者需要吸取、采納的地方,或許就是以后高考作文命題的新要求與新走向。正像教育部考試中心張開老師所說的:“作文試題的發展變化是高考改革的風向標,我們可以從2014年高考作文試題反映的熱點、亮點看到未來作文試題的發展趨勢。”[5]或許透過這些優秀的作文題目,我們可以管中窺豹,見微知著。
“開放性”可以說是2014年高考新材料作文的一個重要關鍵詞,很多專家、學者在評價今年各省市作文試題的時候幾乎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這個詞。周麗蓉、田茂香評價全國新課標乙卷:“和2013年新課標乙卷的‘同學關系’相比,今年的‘給動物喂食’在內容上更開放,立意空間更大。”[6]尹道恩在評價2014年天津卷時說:“作文試題呈現多元化的格局,總的趨勢是避免題面出現直接判斷,盡量給學生相對開放的空間,鼓勵考生發揮自己的個性,進行創造性寫作,開放性成為作文命題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7]李澤淳、郝繼東在評價2014年遼寧卷的時候說:“今年的作文試題口徑寬、開放度大,但寫好有一定難度。”[8]王亮、王道信在評價2014年江西卷作文題時說:“今年高考江西卷作文題開放度高,很接地氣。”[9]從中我們不難看出,“開放性”不僅是今年高考作文試題的一個重要特征,也成了衡量、評價作文試題出得好不好的一個重要尺度。
然而綜觀2014年各省市的作文試題,“開放性”更多地體現在審題立意、寫作內容的角度上,比如重慶卷高考作文,考生可以從“換位思維”和“他人意識”的角度立意,也可以從“民族文化的差異”角度出發,還可以從“美德和公民意識”的角度闡釋。再比如安徽卷,可以站在劇作家的角度,談“尊重”“改動要慎重”等,也可從表演藝術家的角度,談“實事求是”“創新需要堅守”等,還可以從整體的角度談“堅守與變通”,更可以從解決問題的角度談“協商”“溝通”“合作共贏”“換位思考”等。但是,在面向對象的開放性上,還缺乏深入、細致、全面的考慮,比如面對理科生,過于文藝的題目是否恰當,面對文科生,過于理性的題目是否公平,能否在二者之間取得調和,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特別是在寫作文體的開放性上,高考作文試題暴露出了很大的問題,那就是文體指向封閉。學生一邊倒地選擇議論文,為什么?除了學生本身心理發展已經到了由形象思維發展到抽象思維的階段的原因之外,題目本身的暗示性和內向性或許是最大的原因。很多省市的作文題目本身就充滿議論性,就是想引導考生對某個問題發表看法,比如四川卷“人,只有在自己站起來之后,這個世界才能屬于他”,寫作要求就是“這句話引發了你哪些思考?”湖南卷更是明確規定“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記敘文或議論文”,有些省市的題目雖然沒有明確規定文體,但潛在的要求是讓考生寫議論文,比如江蘇卷的“不朽”和上海卷的“自由”。同時又因為寫議論文比較保險,比較穩妥,不容易被錯評,所以學生高考作文才出現了清一色的“不倫不類”的議論文。正如著名雜文家鄢烈山在批評2014年高考作文題目時所說:“記敘、議論、抒情,抒情彈性比較大,記敘又怕學生先準備一大堆的素材變成套話,所以都選擇議論,這種方式顯得比較單調,給學生一個定向。”
當然,近年來,高考作文的命題者也在寫作文體的開放性上作了很多的努力和探索,比如刪除“詩歌除外”的要求等,但是,文體的開放不只體現了允許學生寫詩歌,考生寫了詩歌得分也不至于很低,而更應該體現在作文題目本身具有充分的容納性和包含性,給寫詩歌、記敘文、散文,甚至寫小說、戲劇、演講稿的考生以廣闊的發揮空間,這樣才公平、公正、客觀。就連韓愈也說“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全國考生近千萬人,有些學生寫不好議論文,但寫記敘文卻很有味道,作文命題要給這些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
2014年全國18套新材料作文試題,我覺得在內容的開放性與文體的開放性上處理得最好的是廣東卷。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黑白膠片的時代,照片很少,只記錄下人生的幾個瞬間,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喚起許多永不褪色的記憶。但照片漸漸泛黃,日益模糊。
數碼科技的時代,照片很多,記錄著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可以隨時上傳到網絡與人分享。它從不泛黃,永不模糊,但在快速瀏覽與頻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點滴”也可能被稀釋。
要求:1.自選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文體不限。2.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3.不少于800字。4.不得套作,不得抄襲。
廣東卷的“黑白照片與數碼照片”很完美地融合了情感與理性、生活與科技、過去與現在,既有歷史的縱向對比,也有空間的橫向類比,談情感、談回憶、談生活,或懷舊、或詩意、或浪漫、或悵惘的情感氛圍適合抒情散文或記敘文的表達,而談科技、談現代、談改變,理性而思辨的味道特別適合議論文的闡釋。正如華南師大文學院教授、廣東高考作文閱卷組組長張玉金所說:“考生作文的文體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這當然是應該肯定的,比起幾十萬人都寫議論文明顯是個進步。”[10]同時,廣東省教育考試院對外公布的六篇優秀考場作文也充分體現了文體的多樣化,給了考生記敘、議論、抒情充分的發揮空間,既可以突出理性,以理服人,又可以強調感情,以情動人。
2014年的高考新材料作文關注現實、貼近生活、結合時代的特點似乎是毋庸置疑的,無論是全國新課標甲卷的“給動物喂食”,全國新課標乙卷的“山羊過獨木橋”,還是北京卷的“老規矩”,無論是湖南卷的“最美鄉鎮干部”,重慶卷的“海濱度假”,還是廣東卷的“黑白照片與數碼照片”,都緊扣時代脈搏,直面現實生活,而這種指向,無疑是希望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思考生活、發現生活,也有意考查“他們對現實生活的思考和認識,考查他們對社會問題是否有自己的價值判斷,是否有自己的獨到的看法和見解”。[11]可以說近年來的高考新材料作文對現實與時代的關注將作文命題從以前話題作文那種“玄而又玄”“虛而又虛”的固化思維中解脫了出來,把重點放在學生的寫作上,放在學生的思想與語言上,而不是故弄玄虛,讓學生在審題時像猜謎語一樣猜出題者的意圖,也就是說“在理解上不設障礙,立意上有多種選擇”,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很大的進步。
然而,從“虛而又虛”的命題取向中跳出來,并不意味著馬上又跳入“實而又實”的另一種命題泥沼中。作文題目太實,就顯得淺露、直白,一覽無余,不夠含蓄、委婉,缺乏耐人咀嚼的余味,缺乏想象、思考的空間,就會讓很多學生僅僅停留在對材料的膚淺的解讀上,立意平庸、萎縮而伸展不開;題目太實,也會讓材料看起來沉重,不輕盈,很難激發學生的聯想與想象,思考的空間也就極其狹隘,無非是就事說事,就鍋造飯,使得行文干癟、乏味,很難作到“精鶩八極,心游萬仞”的馳騁思想,也很難作到觸類旁通、思接千載的文思涌動。比如今年的全國大綱卷: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農民工老王突發胃穿孔,被送進醫院。為救治這名貧困患者,醫院開通“綠色通道”給他做手術,又進行了十天治療。雖然老板主動送來5000元,老王仍欠下4000多元醫療費,而醫院默許他出了院。老王剛一康復就回到了工地:“哪怕打工還錢再難,我也得努力。是醫院和老板救了我。”可欠款還是像石頭一樣壓在他心上,最終,老王鼓足勇氣找到醫院,說出了想在醫院打工抵債的心思。院方深受感動,聘他為陪檢員,老王也特別敬業,作為曾經的患者,他格外懂得怎樣幫助病人。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2014年的全國大綱卷作文題的材料選自“農民工老王看病”的真實感人的新聞事件,可以說緊貼現實,與生活無縫對接,很好地體現了新材料作文“基于現實,反映時代”的要求。固然能“拉近考生和材料的距離,讓考生直接進入自己熟悉的情景中去,在縮短考生思考時間的同時利于考生展開聯想作文”。[12]但過實的題目首先在審題立意上給考生設置了障礙,設定了邊界,限制了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考生為了保險起見,只能將寫作的取向限定在弘揚社會主旋律、贊美社會主流價值觀上,寫出的文章很可能會千人同腔,萬文一面。正像孫紹振所說的:“命題者往往將題目作為反映現實的教條,拘守于貼近生活,甚至完全無視片面強調貼近生活現實,這就可能禁錮了學生的想象。”[13]當然,謳歌時代,弘揚社會主流價值這是沒有錯的,在作文上引導學生將目光投向現實,考查學生對人生、對社會、對國家、對民族是否有正確的認識也是沒有錯的,關鍵是這種考查和引導能否與考查學生的實際寫作能力結合起來,既對學生進行道德的教化和人文精神的浸潤,也注意作文的開放性與公平性,注意學生的發散思維與批判思維的考查,正如很多文學作品雖然來源于現實也要高于現實一樣,高考新材料作文的題目也要基于現實而高于現實。
其實,早在2012年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主任許子東就批評當年的高考作文題“不是太實,就是太虛”,這種問題到2014年依然存在,除了全國大綱卷,湖南卷、安徽卷作文題也過實,知名媒體人、中國保險報評論主編童大煥甚至批評湖南卷:“本身就是烏托邦的作文材料,美好鄉村是完全虛構一個不可能的東西,是一個誤導。這是試卷里面最壞的一個題目,叫人家去論證這個烏托邦。”[14]相比較而言,2014年遼寧卷的作文題目就很好地處理了“實”與“虛”的關系。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夜晚,祖孫二人倚窗遠眺。
“瞧,萬家燈火,大街通明,霓虹閃耀,真美!”男孩說,“要是沒有電,沒有現代科技,沒有高樓林立,上哪兒看去?”
老人頷首,又沉思搖頭:“可惜滿天繁星沒有了。滄海桑田,轉眼之間啊!當年那些祖先,山洞邊點燃篝火,看月亮初升,天空燦爛,他們欣賞的也許才是美景。”
對于這則材料,你有何感受、聯想、思考?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遼寧卷的作文題目貼近現實,雖然切口很小,但內涵卻很豐富,材料選取祖孫二人倚窗眺望的生活化場景,雖是現實,卻是經過虛化,經過藝術加工的對話場景,看似現實,卻很溫馨;看似生活,卻是一個時代的折射;看似在談美,實則談論科技與現代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改變;看似談科技,實則又將目光投向了自然;看似各談各的,卻有矛盾和思想的交鋒;看似談文明,卻提出了我們無法否認、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可以說遼寧卷作文題似小而大,似實卻虛,給了考生無限廣闊又無限開放的寫作空間,無論是文體的開放上,還是內容的開放上,無論是在思辨能力的考查上,還是思想深度的開掘上,相比其他省市的作文題目,都更勝一籌。所以高考新材料作文題的命制只有基于現實同時也高于現實,“才能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才能活躍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眼界,激發學生的靈性,讓學生插上翅膀,輕靈,自由,灑脫。”[15]
2014年的高考新材料作文試題可謂一枝獨秀,獨領風騷,除了突出現實與開放的特點之外,“思辨”成了又一個被反復提及的關鍵詞,或者說前兩者只是背景與鋪墊,“思辨”才是關鍵,才是重點,這也在眾多專家、學者的評論中得到了證實。河南大學教授王立群在評價今年高考作文試題時說:“高考作文從總的方向上來說在朝著思辨性的方向發展,盡可能讓我們的考生,讓我們的學生學會多維地去思考一個問題。……今年考題無論是國家的命題,還是各省的命題,更注重的是思辨性。”[16]北大中文系教授溫儒敏評價北京卷時也說:“這個題目出得還是不錯的……當然它這個是比較偏重從思維角度考察。”[17]其實早在2009年俞發亮老師就看到了“理性思辨,這是一種趨勢”[18],2012年人大附中的肖遠騎老師也在《中國青年報》發表了“高考作文題告別抒情”的文章,強調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19]。孫紹振先生在點評2013年高考作文試題的時候就強調“高考作文命題呼喚理性思維”,潘涌教授也認為“‘后命題時代’:引領高考作文走向理性思維”。不僅在作文命題時強調理性思辨,在學生寫作文時要注意理性思辨似乎也成為共識。鄧彤說:“缺乏分析與思辨的議論文,正如罹患軟骨病的患者”“無論外表如何‘姣好’,在生活中也注定寸步難行”[20]。孫志煌也認為:“思維品質的優劣直接影響作文的好壞”“思維的質量決定了議論文寫作的質量。”[21]
理性思辨固然重要,但高考新材料作文的命題與寫作不能沉溺于思辨,如果說寫作有兩翼,思辨是一翼,那么表達就是另一翼。離開了思辨,再華麗優美的表達都不過是辭藻的堆砌,華而不實,如無根之浮萍,無源之水;離開了表達,再深刻的思想也會黯淡、遜色。近年來對邏輯理性的過分強調,可能意在“糾弊”,糾過去過分強調語言、強調表達之弊;在撥亂反正,撥過去作文過分強調素材、強調堆砌詞章之亂象,但“糾弊”不等于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極端,從一個泥淖跳進另一個泥淖。還是《語文月刊》主編胡家俊先生看得全面、深入,他說:“評判作文最重要的是看有沒有思想內容,第二看文筆如何。也就是說寫作要重視思維訓練,要重視考生對問題或者事實、現象的思考過程,另外,還要重視考生是如何把自己這樣的思考通過語言很好地表現出來的,也就是要重視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22]鳥有兩翼,舍一難飛,作文亦有兩翼,折一難成。
正是這種理性思辨的命題思維的貫徹,2014年的高考有不少作文試題都過分突出了思辨性,而缺少了詩性與抒情性。江蘇卷的“青春的朽與不朽”,浙江卷的“大學的門與路”,福建卷的“懸崖峭壁與棧道橋梁”,上海卷的“自由與不自由”等,雖然都隱含了矛盾與交鋒,都需要學生理性思辨地看問題,分析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積極的探索,這充分顯示了中國式的理性命題的特點,可以說在對學生思辨能力與思維品質的考查上下足了工夫。但它的導向性太明顯,內蘊也不豐厚,沒有兼具哲思與詩情,所以缺乏張力和多樣性的寫作空間,很多學生只能選擇議論文一種文體,發表一些看似天衣無縫的概念化的評論。不可否認,個別考生確實能寫出文質兼美的文章,很好地調和思想與語言,但對大部分考生而言,題目本身的特性決定了他們很難在語言上有多大的發揮余地。其實,過于強調理性所帶來的弊端在2014年的廣州一模作文中就已經顯露出來了,廣州一模的作文題目是“校服涂畫現象”,很能考查學生的理性思辨能力和對現實關注的深淺,但給學生語言發揮的空間極小。
這里我們需要明確的是,語文區別于其他學科的不只是理性,三年的語文學習與訓練最需要考查的也不只是理性與邏輯,語文教材的選文很多都是文質兼美的文學名篇,學生受了三年的熏陶、感染,在高考作文的考查上不能不有所體現,而且“作文是典型的創美活動,創美過程中的‘觀察’‘選材’‘立意’‘構篇’‘表達’‘修改’等活動都應當遵循審美的原理。”[23]所以,作文的語言不能如此輕描淡寫地被抹去。另外,寫作文除了可以“以理服人”,還有一種方式叫“以情動人”,李密的《陳情表》、司馬遷的《報任少卿書》都是以情動人的典范文章,所以高考作文題的命制不能不給學生抒發情感和修飾、打磨語言的機會。除了理性思辨的維度,也應該為這些學生打開另一扇門,考試是公平的,既然“條條大路通羅馬”,為何不能在既注重理性的情況下,也給這一部分考生指明另外的路?
其實,在理性與表達方面結合得最好的作文題目依然是遼寧卷,遼寧卷的“燈火與星火”,一個指向理性,一個指向詩意,寫理性可以談科技的利弊,談城市與現代化,談文明與發展,談進步與變遷;寫詩意可以談自然美、生態美、談田園美、原始美,談人性的真誠與純粹,談古典的厚重與古樸。當然,這里也需要辯證:夸贊古典美、自然美并不意味著回到過去,開歷史的倒車,而是對現代科技發展的一種警醒與思考;宣揚現代美、科技美也并不意味著科技萬能,人定勝天,而是對歷史發展趨勢的一種理性、客觀的認識。所以說理性也并不排斥詩意,辯證也不拒絕溫情,詩性讓理性之花綻放得更美麗、更絢爛,思想之美也需要語言之花的澆灌與裝飾。
2014年的高考新材料作文面向現代的指向是非常明顯的,遼寧卷將目光投向了現代科技給人類帶來的便捷與破壞,江西卷將重點放在了現代教學中的探究性學習方式,湖北卷和重慶卷都把視線集中在現代旅游,安徽卷將話題引向了現代劇作的表演與創作,天津卷更是讓考生想象智慧芯片給人們帶來的改變,此外,全國新課標甲卷的“給動物喂食”,新課標乙卷的“山羊過獨木橋”,全國大綱卷的“老王生病,打工報恩”,廣東卷的“黑白照片與數碼照片”等,都體現出了鮮明的時代性,以及對現代生活、人類當前生存狀態的關注與聚焦,這背后反映的是理解與包容、自由與不朽、品德與公民意識、義與利、善與惡、科技與社會、堅守與改變、權利與責任等現代性問題,是在當代我們該如何思考、如何生活、如何處世的問題,這也是高考作文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導向。
高考作文面向時代,觀照現實,這方向無疑是正確的。然而任何現代都是過去的延伸,任何當下都是歷史的必然,任何時代的問題都不只是當下的問題,都有歷史的因素牽扯其中,所以高考作文面向時代也要回望傳統。傳統是文化之根,是民族之根,也是問題之源、進步之源。現代是繁華的,是絢爛多彩的,傳統也是輝煌的,是燦爛多姿的,那里有民族最初的基因、信仰的基石、行為規范與思維方式最初的顫動、思想價值最初的萌發。它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澆灌了我們的先祖,也順流而下潤澤著后世;那里有需要我們繼承的思想精髓和文化寶藏,也有需要我們反思與揚棄的糟粕與渣滓,還有可以化腐朽為神奇的現代基因的雛形。有人說,走得遠了,要停下來,望望來時的路,這樣才能走得更遠。中華民族走到現在,五千年倏忽而過,在現代科技與經濟日新月異、文化與文化激烈碰撞的紛繁復雜的時代,我們的傳統已經千瘡百孔,有些被棄之如敝屣,有些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有哪些還是我們能夠堅守與繼承的?有哪些會在當代煥發出新的意義?這在高考作文命題中不能不有所體現。
另外,2014年9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北師大時特別強調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他說:“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所以說,在高考作文命題上,文化與傳統不能不有所體現,這一方面是在現代社會需要我們重新回望、審思的要求,一方面也是對當代青年進行引導、進行審美熏陶,讓傳統文化在他們身上生根、發芽的必然選擇。
回望傳統文化,不只是體現在命題的材料上,使材料本身富有文化性與歷史性,更重要的是在寫作的方向引導上,給學生回望傳統、反思歷史的機會,給學生展示自己文化底蘊、文學修養的空間,要讓學生在時間的縱軸上審視當下,而不僅僅就現在談現在,就事件談事件,就材料談材料,這樣寫出的文章,由于缺乏文化的浸潤和歷史的厚重,是淺陋的,是輕飄飄的,就像孫紹振所說:“高考是一種競爭性的寫作,忽視了人的精神就談不上文章的競爭力。”[13]在面向時代也要回望傳統的維度上,北京卷無疑作出了表率也引領了方向,而且正是因其在勾連現實與歷史、傳承與發展、文化與行為等層面上的突破,才受到了一致褒贊。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北京過去有許多“老規矩”,如“出門回家都要跟長輩打招呼”“吃菜不許滿盤子亂挑”“不許管閑事”“笑不露齒,話不高聲”“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做客時不許隨便動主人家的東西”“忠厚傳世勤儉持家”等,這些從小就被要求遵守的準則,點點滴滴,影響了一輩輩北京人。
世易時移,這些老規矩漸漸被人們淡忘了。不久前,有網友陸續把一些老規矩重新整理出來貼到網上,引發了一片熱議。
“老規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關注,這種現象引發了你哪些思考?請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文體不限,不少于700字。
北京卷作文題是一道力道十足、張力十足的好題目,“老規矩”的淡忘,背后反映的是傳統文化失落、淪陷的可怕現實,把“老規矩”作為考生思考、寫作的材料,反映了新材料作文面向時代、貼近現實與生活的實際導向。而“老規矩”的重提并受到關注,則反映了現代人回望傳統時對“老規矩”的重新審視與思考,是以“老規矩”為觸發點,在新的現實條件下,對以“老規矩”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的重新考量與具體分析,思索如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傳統與現實完美結合,以及如何使其煥發新的活力,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共生,重新發揮其在幫助學生修身、養性、形成人格、安身立命方面的重要作用。北京卷不僅材料本身富有文化性,而且給閱讀積累豐富、文化底蘊厚實的學生留有充分的發揮的空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不僅可以調動生活的積累,也可以盤活閱讀的積累,特別是學生所閱讀的一些經典名著,比如《論語》《禮記》《紅樓夢》《三國演義》《家》《茶館》等都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學生如果能夠對其靈活、恰當地使用,不僅能夠增加文章的厚度與分量,也可以使文章富有文化味道。可以說,北京卷作文是“對學生的語文能力、人文修養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檢閱,那些閱讀積累豐富、富有批判精神、具有思辨力、思維廣度的學生,其才情可以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24]
另外,遼寧卷的“燈火與星火”也是對歷史與傳統的回歸與思考,特別是“星火”背后所反映的古樸與自然、生態與田園、純粹與詩意、淳樸與真誠等,都在引導人們回望與回歸,在科技發展、社會進步、生活便捷的今天,思考我們丟失了什么,淡忘了什么,過去還有哪些東西是值得我們珍視的、繼承的?這都給積累豐富、文化底蘊深厚的考生以極大的發揮空間。拿遼寧卷作文給現在的學生寫,有學生這樣寫道:
想來,年幼的孫兒應是沒有見過自然的夜景的吧。如果他知道明亮的路燈下是一棵老榕樹的殘根,而這棵榕樹上又不知道曾經棲息過多少代黃鸝,多少代雀鳥,飛過多少只蜻蜓,鳴過多少只蟬;如果他能夠想象“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如果他曾讀過“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如果他曾讀過“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他就應該知道這些燈紅酒綠背后的代價。
北京卷與遼寧卷的作文可以說指明了高考新材料作文命題的又一個方向,正如李澤淳、郝繼東在評價遼寧卷時所說:“這無疑體現了作文命題從重視政治或道德教化到關注自然、科技發展再到反思文化意義以及人類文明進程的轉向,考查重點從一般的表情達意轉向對社會、文化的思考,轉向考查考生的審美素養、文化素養,考查考生的綜合寫作能力。”[8]
總之,2014年的高考,新材料作文已經成了主角,展望2015年,估計會依然延續這樣的題型,并且會根據考生的作文情況以及專家、學者的評論反饋進行修正與改進,變得更加科學,更加規范,更加嚴密。同時,從2014年作文題目透露的信息中,我們覺得這種變化可能會指向我們前面具體分析的四個方面:基于現實也高于現實,面向時代也回望傳統,內容開放也文體開放,強調思辨也注重表達。當然,這種改變可能是指向一個方面,也可能是融合四個方面,具體的走向讓我們拭目以待。
注釋:
[1]孫紹振.理性思維導向及其對抒情性思維的超越——2014年高考作文題縱評[J].上海:語文學習.2014,(7、8).
[2]http://learning.sohu.com/20140607/n400545453.shtml.
[3]http://learning.sohu.com/20140606/n400528817.shtml.
[4]http://learning.sohu.com/20140607/n400546965.shtml.
[5]張開.守正出新,穩步進取——2014年全國高考作文命題情況分析[J].語文學習,2014,(7、8).
[6]周麗蓉,田茂香.仰觀俯察,緣事析理——簡析2014年全國新課標乙卷作文題[J].語文學習,2014,(7、8).
[7]尹道恩.感性與理性并舉,開放與限制結合[J].語文學習,2014,(7、8).
[8]李澤淳,郝繼東.高考作文與考生的語文綜合能力——2014年遼寧高考作文試題評析[J].語文學習,2014,(7、8).
[9]王亮,王道信.一道助推素質教育的作文題[J].語文學習,2014,(7、8).
[10]張玉金.2014年廣東高考語文作文分析[J].語文月刊,2014,(8).
[11]趙婀娜.對話語文教學名師:高考語文作文,時代風向標[N].人民日報,2014-6-12.
[12]宋偉富.新材料作文之新——2014年全國新課標甲卷作文題評析[J].語文學習,2014,(7、8).
[13]孫紹振.高考作文命題呼喚理性思維[J].語文建設,2013,(9).
[14]http://edu.qq.com/a/20140607/014718.htm.
[15]王經軍.莫讓“聯想”漸行漸遠[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上旬),2014,(10).
[16]http://edu.qq.com/a/20140607/015125.htm.
[17]http://learning.sohu.com/20140607/n400544218.shtml.
[18]陳茜茜,俞發亮:理性思辨,這是一種趨勢[N].海峽導報,2009-6-26.
[19]肖遠騎.高考作文告別抒情[N].中國青年報,2012-6-8.
[20]鄧彤.議論文寫作邏輯缺位如何矯治[J].中學語文教學,2014,(1).
[21]孫志煌.以理服人,以理取勝——談如何提高議論文的思維質量[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上旬),2014,(9).
[22]胡家俊.改變觀念,跟上新材料作文的精神步伐[J].語文月刊,2014,(8).
[23]沈文濤,張悅群.比“審美”更重要的……[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上旬),2014,(10).
[24]黃玉慧.綜合開發,凸顯思辨[J].語文學習,201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