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木瀆高級中學李建邡(特級教師)
古代山水詩意境中的人生哲思
☉江蘇省木瀆高級中學李建邡(特級教師)
我國古代山水詩源遠流長,一直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當時的《詩經》《楚辭》就有許多描寫山水的詩句,尤其是《楚辭》中的某些篇章,不僅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山水之形貌,而且營造出了美好動人的藝術意境。至建安時期,曹操以山水作為歌詠的對象,創作了比較完整的山水詩《觀滄海》。南朝的謝靈運是山水詩創作的大家,他給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頗有藝術價值的山水詩篇。到了唐朝,山水便成了詩人們經常表現的題材,在唐宋時出現了“山水田園詩派”,其中著名的詩人有孟浩然、王維、祖詠、裴迪、范成大、楊萬里等。李白、杜甫、歐陽修、蘇軾等大詩人也寫有大量描寫山水的佳作。詩人們以山水作為表現客體,以審美的眼光、傳神的筆法、自然的語言,褒揚山水之精神,在山川之中融入真切的情感、人文的內涵,達成了即景會心、渾然天成的藝術境界。
和其他古典詩歌一樣,古代山水詩往往會描繪豐富而又多元的藝術意境。而在這些意境之中,又很自然地融進了作者對人生的哲學思考。在古代詩人筆下,山水已經不是一種簡單的自然物象和客觀形態,而是滲透了作者對生命和自然以及社會的獨特的思考和主觀認知。在山水的表層結構之下,具有讓讀者玩味不盡的深層的哲學內蘊。這里,我們不妨在絢麗多彩的古代山水詩所構筑的藝術意境中緩緩漫步,具體地感受和體味山水詩奇葩所蘊含的人生哲思。
古人早有“詩言志”之說,古代的許多山水詩當然也是“言志”的。在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當推曹操樂府歌辭《步出夏門行》中的《觀滄海》。作者在這首詩中,以他那沉雄有力的筆觸,給人們展示了氣勢雄渾、格調高遠的滄海意境。你看:時值秋季,海島依舊“春”意盎然,深深扎根于海島的樹木參天挺拔,郁郁蔥蔥;各種各樣的花草競相生長,茂盛無比。而作者又想象在那秋季時節,蕭瑟的秋風一吹,海面上就會涌起滔天的波瀾。而在風平浪靜之時,作者想象太陽、月亮每天從東方升起,運行太空,好像都是從海底升騰而起;星漢燦爛的銀河斜貫長空,它的一端垂向海邊,恰似發源于滄海一樣。這里,詩人用一種豪放激蕩的詩性語言,借助自己豐富而又奇妙的想象,構筑了具有“吞吐宇宙氣象”(沈德潛《古詩源》卷五)的非凡的藝術意境。這種意境,完全是詩人自我情感、自我抱負的一種客體化的折射。如果聯系詩人的人生經歷和思想,我們不難從詩人對滄海意境的描繪中,感受到一種昂揚奮發的情調和抒情主人公的人生追求。動蕩不息、孕大含深的大海難道不正是表現了詩人的豪邁氣概和寬闊的胸懷嗎?海島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景象難道不正是詩人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精神的生動寫照嗎?張玉穀深悟這一點,他說:“此志在容納,而以海自比也……寫滄海正自寫也。”(《古詩賞析》卷八)這無疑是非常正確的。
古代山水詩,除了極少數應景的文字外,大多有作者自己的“影子”在。常建的山水詩《宿王昌齡隱居》:“清溪深不測,隱處唯孤云。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茅亭宿花影,藥院滋苔紋。余亦謝時去,西山鸞鶴群。”此詩可謂是流傳千古的名篇。詩人以借宿王昌齡隱居之所為由頭,抓住了王昌齡隱居處的兩個標志性物象加以描寫:“清溪”為石門山的一道壯美的景觀,它蜿蜒曲折,源遠流長,清澈的泉水叮咚作響,日夜不息地流向石門山深處,望不見盡頭。“深不測”極言石門山環境的幽僻、清靜。這時,抬頭仰望,王昌齡隱居處的上空正飄浮著一片孤云。古人寫云,大多有一定的內蘊。它一般常為隱居之處的標志性物象,象征著清高的隱士風范。此處詩人于“云”之前冠以一個“孤”字,更顯王昌齡之清高。作者正是通過對山中幽僻而又秀美的環境的描寫,表現了對隱逸生活和清靜自然的追慕之情。這里,詩人抓住山中具有特征性的事物加以藝術表現:溪、云、松、月、光、亭、花、藥、苔,一個個紛至沓來的物象,構成了石門山獨具神韻的秀美意境,而詩人堅定的隱逸之意以及他對人生的參悟,在具體的環境描寫中得到了鮮明的體現,這首詩因此具有濃重的禪意和宗教色彩。唐代殷璠在評論常建詩歌的藝術特點時指出:“建詩似初發通莊,卻尋野徑,百里之外,方歸大道。所以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唯論意表。”此誠為中綮之語。詩人善于在意境描述中蘊含自己的審美意趣和人生追求,引領讀者披文入境,并通過豐富的“意表”窺見詩人執意歸隱之魂和閃現出的理性哲思的靈光。
在古代山水詩的創作過程中,詩人常常用“反常”的藝術表現技巧,表現自己人生的境遇和精神世界。李白的《獨坐敬亭山》是這方面的代表詩作:“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此詩前兩句寫眼前之景,流露出人生孤獨之感。“眾鳥”和“孤云”具有明顯的比興意味。在詩人看來,自己已被世間萬物厭棄,因此詩人具有強烈的孤獨感和失落感。“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二句,將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和現實世界有機結合,詩人久久地凝望著幽靜秀麗的敬亭山,似乎覺得敬亭山也正含情脈脈地看著自己。這里的“反常”的藝術表現技巧實在是一種智慧的表達,它看似不合情理,但卻意味深長。客體和主體兩兩相形,生命個體和自然渾然一體。“兩不厭”,表現了詩人與敬亭山在感情上十分契合,詩人將客觀外物引為“知己”,這樣寬闊的創造視域營造出了引人入勝的藝術意境,一方面表達了詩人孤獨無助的現實處境,另一方面又表達了詩人借助自然排遣孤獨和寂寞的內在訴求。這里,我們讀者可以領略在生活磨礪下詩人所展示的不滅的人性之美和深刻的審美內涵。
古代的山水詩,往往采用白描和工筆的表現技巧,這些表現技巧的應用,對詩人人生哲思的表達是大有裨益的。所謂白描,實為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其特點是用簡練的線條來勾勒畫面,賦形寫意,不假雕飾,這種技法運用到詩歌創作中,就是不刻意地描摹,更不刻意地渲染,而是用明快簡潔的語言、質樸平直的文字勾畫出意象的特征,給讀者以清晰而又深刻的印象。如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這里,人閑、夜靜、山空是靜態的簡筆勾勒,花落、月出、鳥鳴是動態的直接表現,動靜相映,有著明顯的對立統一的哲學況味。詩人在看似平凡的情景中尋求不同尋常的感覺和意味。一個“驚”字,則是物我相通、主客相應的傳神之筆,表達了詩人因對自然特有的敏感而產生的心靈的震撼。這種白描的表現技巧,言簡意賅,給讀者以極大的審美想象和哲學思考的空間。所謂工筆,也是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在山水詩歌創作中,它的特點是精雕細刻,用濃墨重彩描繪山水景物。如張九齡的《湖口望廬山瀑布水》:“萬丈紅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雜樹,灑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工筆描摹,繪聲繪色,有動有靜,景色明麗,能使讀者感受到廬山瀑布的獨特魅力。你看:高聳入云的廬山,雜樹叢生,山巒疊嶂,青翠欲滴,云層密布,那瀑布奔騰而下,時而為雜樹所遮擋,時而被云氣所籠罩。在絢麗的陽光照耀下,那瀑布就像一條在空中懸掛而下的彩虹,是那樣地蔚為壯觀;那瀑布奔涌而下,發出的澎湃震耳之聲響,就像暴風驟雨,是那么富有聲威。這里,以形象的工筆描繪,映射出了詩人的坎坷的人生境遇和詩人對命運的抗爭。“共氤氳”三字,營造出了瀑布的水霧和空中之云氣構成的云煙濃郁而又神奇的境界。《易·系辭》:“天地氤氳,萬物化醇。”詩人正是化用此句,表現了自己所追求的天地和諧、萬物化醇的美好理想。詩人給我們讀者營造的廬山瀑布的雄偉的意境,能給我們帶來更多有關人生和自然的哲學思考。
鑒賞古代山水詩,恰似在春水蕩漾的江河中徐徐行舟,可以感受詩歌河流兩岸的美好風景,可以體悟到空明澄澈的詩歌藝術長河中悄然而現的理性哲學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