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師范大學圖書館余娟娟
淺談學生選修民俗文化課程的意義
☉海南師范大學圖書館余娟娟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將語文課程設置成必修課、選修課兩部分,實行學分制。選修課設計成五個系列: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文化論著選讀與專題研討。針對文化論著研讀這一點,新標準建議開設《中外文化論著選讀》《先秦諸子論著選讀》《文化論著專書精讀》《中華文化尋根》《民俗文化專題》《社區文化專題》等選修課程。
文化論著研讀可以使學生在系列教材的引導下閱讀門類較為齊全的文化論著,接觸世界文化,開拓視野,同時具備一定的探究能力,樹立一種科學研究態度和兼容多元文化的精神。本文結合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選修教材《中國民俗文化》,簡單探討選修民俗文化的課程意義。
《中國民俗文化》的主體部分包括歲時年節、衣食住行、工藝技巧、婚喪嫁娶、禮節習俗、信仰禁忌、民間文學等七項內容,較為全面地反映了民俗生活的各個方面,既有物質文化內容,也有非物質文化內容。高中生選修這個教材,能很好地了解民族、宗教、婚姻、家庭、姓氏、天文、地理、歷法、紀時、風俗、藝術、文教、漢字、文獻等傳統文化。
必修課的教學因受到高考制度的影響,往往注重語文的工具性而忽視人文性,那么,文化論著研讀所呈現的文化知識和文化熏陶功能,則可以成為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諧共處的平臺。
在語文工具性方面,通過選修民俗文化素材,學生的閱讀、感悟、理解、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會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在人文性方面,通過不斷吸收優秀的多元文化,能夠讓學生放眼全球,領略世界精神財富,構建和諧文化,形成富有開放性和時代性的學習觀?!吨袊袼孜幕返倪x文和鏈接加起來有近百篇,僅以第二單元“相關鏈接”中的《衣》為例加以說明:
裳,在《說文》為“常”的異體字。“常,下裙也。裳,常或從衣?!背?、裙二字互訓,說明裳就是裙?!对娊洝ば⊙拧に垢伞罚骸澳松凶樱d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编嵐{:“裳,晝日衣也?!庇帧夺亠L·七月》:“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薄夺屆罚骸叭梗律岩?。裙,群也,聯接群幅也。”怎樣“聯接裙幅”呢?《儀禮·喪服》鄭注:“凡裳,前三幅后四幅也。”古代布帛幅窄,只有二尺二寸。七幅,計五尺四寸。古代的“尺”短,即使如此,折合成今天的尺寸也有四米多了。
這段文字涵蓋了古漢語的基礎知識、文學典籍、服飾文化的詳細介紹,學生完成研讀任務后,必定會對作品中的“衣”“裳”“裙”產生更為清晰的認識。至于《說文》《詩經》《釋名》等典籍的引用,又能夠指引學生博采而增知。對于這些文言色彩較強的文字常常進行閱讀,也會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古詩文閱讀能力。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不斷地閱讀這種有“營養”的古文段落,能幫助他們形成文言語感,更好地理解文意,有助于他們古文學習能力的提高。比如某語文教師在講解上面一段文字時,注意聯系課內知識,讓學生回憶“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初聞涕淚滿衣裳”“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等詩詞,使新舊知識融會貫通,有助于學生對相關知識加深印象,使他們對文言的理解也更為形象。
第五單元通過對《從跪拜到握手》《寒暄問答分謙敬》等傳統禮節習俗的詳盡介紹,讓學生系統認識中國傳統禮俗文化的博大精深,并通過批判的接受,強化學生的禮儀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孔子主張禮興人和,謙恭禮讓,寬容待人。荀子亦云:“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痹诿袼孜幕膶W習中少不了德與禮的轉換,學到這些稱謂、禮儀,就會逐步形成行為規范,通過這些外在形式就會不斷內化為自覺的意識。民俗文化中的德與禮是有現實載體的,最顯而易見的。名字、避諱、語言、行為、節日等一系列的民俗都是禮與德交互作用的成果,最容易引導學生進行道德實踐。
前面我們提到過“載弄之璋”,但教師應引導學生思考何謂“弄璋”,甚至是“載弄之瓦”或“弄瓦”。通過研讀,可知“璋”為玉器,狀如半圭,古代朝聘、祭祀、喪葬、治軍時用作禮器或信玉。東漢毛亨傳:“半珪曰璋。裳,下之飾也。璋,臣之職也?!碧拼纬墒健队详栯s俎·禮異》:“古者安平用璧,興事用圭,成功用璋?!薄芭啊奔词瞧碜K凶娱L大后能為王為侯,執圭持璧,因而轉化為日常所說的生男孩。同理,《詩經·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薄巴摺笔羌彺u,古代婦女紡織所用,后因稱生女曰“弄瓦”。原來“重男輕女”思想自古有之,學生的好奇心自然被調動了。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學生學會完善自我,凈化心靈,遠離粗俗,進而擁有完善的人格。
語文能力的培養僅僅靠聽講、苦讀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落實到語文實踐上,要內化為語文知識,形成自身的語文能力。民俗文化現象的搜集和探究活動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形式。課本第四單元主要介紹了《故鄉的婚禮》《山那面的人家》《紅與白》,“梳理探究”板塊要求學生考察婚禮、葬禮,討論中國傳統婚禮的儀式、儀式的涵義、儀式發生的變化,還要求學生將自己知道的婚禮寫成一篇文章,尤其是一些特殊的婚禮習俗。也可以讓有條件的學生借助攝像機、照相機等現代拍攝工具記錄自己所知的婚禮。大多數學生對參加此類活動很感興趣,也很積極踴躍,原因是這種風俗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并不遙遠,搜集資料方便。
比如“媒”“妁”“嫁”“娶”“婚”“姻”“娉”“媾”等字反映了上古時期的婚姻制度與習俗?!墩f文解字·女部》:“娶,娶婦也。從女取聲。”段玉裁注:“經典多假取為娶?!笨梢?,古代“娶”“取”同源。《說文·又部》:“取,捕取也,從又耳?!睆淖中畏治鰜砜?,“取”字本身有搶奪、掠奪之意,而《說文》“取婦也”亦可解釋為“搶奪婦女”之意。由此可見,古代的媳婦不是用八人大橋娶進門的而是搶奪的,這真實地記錄了上古掠奪婚姻制度的存在。掠奪婚制的主要特征是迎親必須于黃昏日落時候進行,并以武力來掠奪他族的女子作為自己的妻子,在奴隸制時代的中國,搶劫婦女做妻妾的現象是普遍的。
除了掠奪婚制外,還有買賣婚制、互婚婚制、妻妾婚制、聘娶婚制,那么,學生應如何面對?例如《說文·女部》:“媒,謀也,謀合二姓者也。從女,某聲?!倍斡癫米⒃唬骸皯]難曰謀?!吨芏Y·媒氏》注曰:‘媒之言謀也,謀合異類使和成者。’”“媒”字生動反映了聘娶的方式。那么,如何證明其他的婚姻方式?婚姻制度的演變歷史過程如何?發展變化的原因是什么?這一系列問題的解決都取決于學生們自己的努力。通過研究實踐,學生們可以適時總結自己的學習方法,或整體感知、拓寬視野,或比較差異、分析異同,或探究原因、辯證推理,或搜集例證、詳加解釋。真正用心去做研讀功課,學生的思維能力、思辨能力、論辯能力、實踐水平都會得到鍛煉,學習能力的系統性也得以保證。
中國民俗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能促使青少年學生了解傳統藝術的豐富表現形式和特點,感受不同時代、地域、民族的藝術風格,接觸和體驗祖國各地的風土人情、民俗風尚,了解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遺產,對于引導他們增強民族文化自信,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
[1]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04.
[2]顧之川.中國民俗文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劉發岑.人類婚姻史概論[M].成都:巴蜀書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