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漣水中學劉忠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江蘇省漣水中學劉忠
《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要學會用發展的眼光和開放的心態來看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從中“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并能體會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提出了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規定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分學段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教育部還要求各省市據此適時調整課標,修訂教材,并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考、高考升學考試中的比重。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在初中階段臨摹名家書法,初步了解古詩詞格律,閱讀淺易文言文,欣賞傳統音樂、戲劇、美術等藝術作品,感受其中表達的情感和思想,參加傳統禮儀和節慶活動;在高中階段要能閱讀篇幅較長的傳統文化經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學和傳統藝術鑒賞能力,增強民族自信。中科院院士楊叔子先生說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現代科學,沒有現代技術,一打就垮;而如果沒有優秀的歷史傳統,沒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著名語文教育家劉國正認為:“中國語文教育與傳統文化如膠似漆,密不可分。”中學語文教材中蘊藏著大量的傳統文化元素,語文教育應該植根于傳統文化,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在學生人格塑造、思想啟迪、價值導向、精神修養方面都能有所作為,使學生更多地接受古今賢哲思想文化的滋養,既學到大量有用的文化知識,又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陶冶情操,德才兼備。
文以載道,中學語文教材中選編的大量的詩、詞、文、賦、小說、戲劇等古今作品中,不僅蘊含著豐富的文學知識,同時也伴生著豐富而深厚的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基因。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和強大的力量源泉,是五千年文明智慧的聚寶盆和常青藤。語文教師必須充分挖掘,文道結合。一大批古代仁人志士向我們走來,猶如那個時代的儀仗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發出了振聾發聵的時代最強音。老、莊的無為而治、鵬飛逍遙,孔、孟的仁愛禮義、威武不屈,李白的蔑視權貴、憂國憂民,蘇軾、辛棄疾的豪邁灑脫、痛拍闌干。屈原的上下求索、九死不悔;岳飛的精忠報國、還我山河;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杜牧“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杜牧的“清明節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孟郊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在莫懷戚的《散步》中,我們讀出了兒子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在胡適《我的母親》中,我們看到一個有著“溫、良、恭、儉、讓”傳統美德的母親;在史鐵生《我與地壇》中,我們感受著“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和及時盡孝的必要。教材中蘊含著的這些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人生哲理和傳統道德,滋潤著當代的廣大學子健康成長。
語文教學要圍繞新課程的三維目標,把傳授知識和傳承文化結合起來,努力打造高效快樂的語文課堂,我們主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具體工作:
(一)提升師資隊伍水平,打造一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師骨干隊伍。這是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第六條內容。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傳統化根基和藝術修養,把握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如愛國、寬容、博大、誠信、勤勞勇敢、獨立自由等,并將自己對傳統文化的一腔真情融入當前教學當中。我們語文組要求老師們對照要求,搶抓機遇,加強學習和研究,努力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名師和學科領軍人才。
(二)精心創設多樣的教學情境,共同打造高質量的“文化課堂”。
1.營造氛圍。結合“文化校園”“文明教室”的布置,學校根據各個年級、各個班級的學情,在校園廣場、燈箱、長廊、教學樓、餐廳等處統一布置張貼古今中外的名人畫像、書畫作品、名言警句,每個教室根據學校的指導意見,前后標語、板報、墻壁等主要用傳統文化相關內容進行充實,“胸藏萬匯憑吞吐,腹有詩書氣自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等標語口號比比皆是。有的班級還在教室黑板報上專門開辟“傳統文化學習專欄”,以此來營造一種濃厚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
2.課前演講。每節語文課前3-5分鐘,我們語文組統一要求學生圍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好振興中華的接班人”這一主題,每次圍繞一個傳統文化專題或古代圣賢作一次課前演講,成語典故、名人事跡、古典詩詞以及學生們自己喜歡或感興趣的材料都可以“拿來”進行演講,還可以在演講后由師生適當地加以點評,啟發學生課后進一步查找資料、加強自學的積極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去主動學習研討。
3.導語激趣。教師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心理需求,精心設計教學語言情境,利用一些詩化的,甚至煽情的語言鋪墊蓄勢,便可很好地引起學生的學習欲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4.媒體吸引。利用學校教育現代化的過硬設施,依據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媒體音樂、朗誦或精彩視頻片段,那些或雄渾慷慨、或舒緩哀婉的音頻資料有利于烘托漢語言文字之美,那些影像材料,又可以讓學生在直觀的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精湛與美妙。如在教學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我展示了一組赤壁古戰場的圖像,再播放《三國演義》的主題曲,營造出濃濃的學習氛圍,吸引了學生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再輔以名家范讀、詞曲演唱等,給學生造成視覺上的強烈沖擊,再讓學生朗誦、演唱、模仿表演、討論交流,就加深了對文本主題和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把握。
5.活動多樣。根據學校舉辦的讀書節、藝術節等活動和教研組、備課組的安排,我們還定期組織傳統文化的其他學習活動,讓學生更多地與賢哲進行精神的對話、心靈的溝通。如演講朗誦比賽、走進名人作文大賽、國學知識比賽、名句名篇背誦競賽、傳統節日征文比賽、傳統文化手抄報比賽、名言警句書法競賽、國畫大賽、古典作品演唱比賽、課本劇表演、古今優秀謎語鑒賞講座、楹聯知識講座等多項活動,將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傳承不斷推向高潮。
當前全國課堂教學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開展。新的教學模式不斷得到實踐的檢驗。如山東杜郎口中學“三三六”自主學習模式;山東充州一中“3510循環大課堂”教學模式;遼寧盤錦市中小學課堂教學十項要求;秦皇島五中的四種課型:自主課、展示課、反思課、訓練課;江蘇洋思中學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等成功的教學模式。我們靈活吸收以上教學模式的長處,根據傳統文化的特點,探索出一種有利于傳承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課堂教學新模式。這就是:引領啟發——多讀多思——合作探究——拓展遷移四環節教學模式。引領啟發是根據文本的教學內容和目標,注意方向性的啟發引領。因為學生的人生閱歷有限,涉世未深,文本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有時就需要教師的正確引領和啟迪。引領,是為了心靈的抵達和著陸,是為了更好地感知傳統文化精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例如儒家先賢的仁政愛民、生無所息,忠臣義士的愛國憂民、忠孝節義,貶黜之士的曠達灑脫、寧折不彎,還有惜時發奮、勤學苦練,思親念友、鄉土情重,志潔行廉、蔑視權貴,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等多樣的優秀傳統文化因子,需要我們加以啟發引領。多讀多思是指學生多讀經典原著,對課文要仔細閱讀,圈點勾畫,勤于思考,優美的篇章盡量做到熟讀成誦,能背下來最好。合作探究是激發學生深入挖掘作品的文化內蘊,通過合作討論、質疑問難,師生、生生的合作來探究、解決問題。拓展遷移是教學的更高境界。通過上面幾個環節的學習,使學生學會發散和拓展,開闊視野,學會歸納整理,舉一反三,深化對傳統文化的理解,精神素養和人格力量也同時得到提升。
此外,我們還通過開發《擁抱優秀傳統文化》系列校本課程,來豐富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的內容。目前已經使用的校本教材有:《漣水文化》《國學名句釋讀》《經典名著導讀》《中國傳統節日傳說故事》《周恩來的故事》《古典詩詞選讀》《江蘇歷史人物事跡》《弟子規解讀》等八本供學生選讀。還有計劃地開展“尋訪淮安傳統文化”實踐活動,開展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利用節假日去探訪韓信、關天培、周恩來等名人故里,閱讀有關淮安的詩文典章,考察淮安的名勝古跡、飲食文化、節令文化、革命文化、服飾文化等傳統文化形式,繼承和弘揚本土文化,擴大語文學習的外延,獲得家鄉傳統文化有益的滋養,培育了淮安學子愛國愛鄉的激情和自尊、自信、自強的淮安精神。
總之,讓優秀的傳統文化滲透于語文教學之中,讓學生通過學習提升語文和人文素養,增強應試能力,培養高尚人格,積攢文化財富,吸納圣賢智慧,早日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1]趙洪恩.中國傳統文化通論[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2]劉慧.論中學語文與傳統文化教學[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
[3]羅荔平.讓語文教學彰顯傳統文化的美[J].教育,2009,(8).
本文系江蘇省淮安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立項課題“構建快樂高效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課題編號09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