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瓊
(貴州師范學院 文學院 民族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貴州 貴陽 550018)
目前,全球范圍掀起的“漢語學習熱”為對外漢語專業的興盛發展創造了有利的外部條件,不少高校紛紛躋身于培養對外漢語人才的相應隊伍中。在這種氛圍之下,我校于2011年起開始招收對外漢語專業本科學生。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與相關科目科研工作的展開,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也存在大量不足有待進一步改進。
單純從教學現狀上來說,當前狀況不盡如人意,還存在很多問題。于此,筆者從自身所擔任教學的“中國文化通論”這一課程出發,通過對教學大綱、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評價考核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探討,希望找到更多更行之有效的“中國文化通論”的教學改革之法。
近期,我院對外漢語教研室對“對外漢語”專業的教學大綱進行了修訂,對文化課教學的重要性、文化教學的性質、“結構——功能——文化”一體的教學原則等多方面問題,達成共識,即要求所培養學生能成為“中國文學、中國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較全面了解,有進一步培養潛能的高層次對外漢語專門人才。”在相應的課程設置上,將“中國文化通論”的學時由54 學時增加為72 學時,并將開課學期由一學期延長為一學年。
當然,僅憑此一門課程的課堂教學委實難以培養學生具備較為扎實的文化功底,必須優化課程結構、突出專業特色等。隨后,教研室相應的在選修課等中增設不少相關課程進行補救。坦白說,這種缺陷和不足普遍存在于全國各大高校的對外漢語專業中,自2003 年“全國對外漢語教學專業建設研討會”開始明確確定的十二門主干課程,只有“中國文化概論”一門中國文化類課程入圍①。如何更合理、更有效的增設文化類課程有待今后教學實踐中進一步商榷和操作。
國內絕大多數對外漢語專業歸屬于中文系,畢竟是在國際上推廣漢語,重點在漢語上,本著這一專業特色,我院從外國語學院接手了該專業。針對外院明顯偏重外語而輕中文的出發點以及執行尺度,我院重新進行調整,于是,立足于文學院“對外漢語”專業特點,如何制定“中國文化通論”的教學目標呢?
相較于文學院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對外漢語專業的人才更強調交流溝通時的跨文化性。于是,與漢語言文學專業該課程定義為選修不同,此為專業必修課。更強調拓寬學生文化方面知識信息量,提升學生文化涵養;強調對中國文化通論知識、背景的普遍性掌握,強調對該學科知識的系統性把握。具體來說,需要整體了解掌握大量文化知識,包括:中國的歷史地理環境概況、歷史發展、姓氏、漢字、學術思想、宗教信仰、教育、建筑、文學、藝術、風俗、文化交流等等。此外,還需培養學生的中國文化素養,強化學生的中國文化自覺。對外漢語專業的70 多個課時,可分配如下:50 個課時講授,15個課時野外采風,7、8 個課時為專題總結(如帝王陵寢布局與陰陽五行等)。
目前,兩本影響最大的教材分別為張岱年、方克立主編的《中國文化概論》和程裕禎主編的《中國文化要略》。兩本教材各有千秋,而我們,對外漢語專業的“中國文化通論”老師,又該如何因材施教地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呢?
立足于這一專業,我們認為整合的關鍵在于學生文化整體水平的高低。“中國文化通論”課程內容圍繞“應該教什么”展開,而“中國文化通論”教學內容卻是關心“實際教了什么”。
兩本教材中都分專門章節介紹了中國的歷史地理環境概況、歷史發展、漢字、學術思想、宗教信仰、教育、文學、藝術等內容,在于此基礎上另加內容。
開課之前,我們對今年準備開課的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進行了摸底,發現其中有部分同學以前為理科生,對歷史、文學各方面掌握略微薄弱。基于這一情況,我們相對應地調整了教學內容,在最初的幾周中,以培養學生濃重的學習興趣、引領學生進入文化殿堂為重點,作了一些英文文字說明、簡單而籠統概括國情、風俗、飲食、建筑等的課件,其中不乏短片,換句話說,即準備了一些外國留學生高年級需要掌握的中國文化的基本內容課件。簡單又風趣的文字說明,幽默又生動的圖片形象,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讓學生大致了解文化是什么,自己將課后補充哪些精神食糧,方便今后教學工作的展開,有利于教學內容進一步縱深拓展。
當然,對外漢語專業的“中國文化通論”課程內容不是簡單地刪繁就簡,也不是隨意地對課程內容增重或減肥,而應建立在“一切為了學生更好的學習文化”基礎上進行調試。
張大均先生曾針對教學內容的整合,總結出一個有名的“三維教學目標”[1],即知識性目標、技能性目標以及情感性目標。我們在進行“中國文化通論”教學內容整合時,不可避免地需要參照“中國文化”知識、技能、情感三方面。從形而下的衣食住行等中敏銳捕捉文化元素、文化元素中富含的情感體驗一向是文化課教學中難以攻克的碉堡。為此,我們計劃開展一系列教學實踐活動,添加教學實踐內容。比如,“風俗”章,在課前開展“五分鐘話家鄉”說話活動。如此,一方面,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提高學生捕捉文化元素的能力。此外,不僅在假期可與兄弟院系共同組織田野調查,今年暑假人類學高等研究所就開展了“侗族古建筑群考察”的為期半個月的田野實踐,而且平時多多鼓勵學生自發自覺地組織各種傳統文化社團,如:京劇社、書畫社、民樂社等,利用社團的演出、競賽等各項定期活動,給該專業學生提供濃厚的中國文化氛圍,近期我院就即將開展話劇演出比賽,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學生不但可以掌握相關中國文化知識,而且還可以將這些中國文化知識內化為中國文化藝術能力以及捕捉欣賞文化元素能力。
費孝通先生曾提出“文化自覺”這一概念,指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2]也就意味著,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與文學院其他專業的學生相比,其課程教學中應更多地蘊含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于是,不僅要求教師很好的闡釋“中國文化通論”中基礎術語、概念,而且要求重視學生德育、美育等方面。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打破以往整節課就是教師一人唱獨角戲的情形,就成為當前改革課堂教學模式的首要之急。
我們認為,課堂教學的中心應該從傳授知識過渡到培養能力,提升自覺性。作為教學活動的總策劃、總參謀,教師應著手于提高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以及學生的主體精神,使學生在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中,自發自覺的參與到課堂中來,有這種樂于掌握知識的學習欲望,而不是游離課堂之外,與課堂學習氛圍格格不入,“你講你的,我玩我的”。
于是,結合教材教學內容,在“中國文化通論”教學實踐中可靈活運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比如:小組討論教學法、問題式教學法、特殊案例教學法等。
諸如問題式教學法,這種方法即以問題為主線,以思維訓練為教學目標,在師生之間形成和諧的互動,進而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方法。[3]結合將要教學的內容,教師能否設置智力上有挑戰性的問題情景是關鍵所在。比如,在進行漢字章節的教學時,我一開課,就向學生提了兩個問題,都是我曾經教外國留學生所遇到的問題,一個是“家”是“宀”,即房子下面有“豕”,“字”是“宀”,即房子下面有“子”,為什么有豬的房子叫做家,有小孩的房子卻不叫家呢?另一個是中國人說“上得了廳堂”,用“上”,說“下得了廚房”,用“下”,同樣接“廳堂”、“廚房”這樣的處所,為什么一個用“上”,一個用反義詞“下”呢?
于是,改變以前按本宣科、逐字逐句根據教材講解的傳統教學模式,通過設置疑問、鼓勵思考、大膽想象、解答疑問,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改變學生一貫只是被動接收信息,成壁上觀的情形。這一教學法的靈活運用,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已經取得良好效果,可以進一步推廣。
同時,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課堂中也應該與時俱進的運用網絡、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通過擴充教學信息量,開闊了學生的知識視野,比如文字章節,課堂之上,我就放映了一段三分鐘的短片,即《中國文化宣傳片——漢字》,這曾在紐約時報廣場最大的“美國之鷹”廣告屏上播出,是對外宣傳中國文化的成果,讓學生站于國際視角之上,感受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印象,更準確更形象地明白自己今后作為弘揚中國文化民族大業志愿者的使命。
在我國大多數高校的學科教學中,主要考核方式有兩種,一是閉卷,即必修課在學期期末采取的方式,一是開卷,即選修課在期末采取的方式,這一次考試的成績就作為衡量學生該門課程學習好壞的唯一標準,并且參照及格與否來確定學生是否可以順利拿到該門課程的學分。顯而易見,這種“一考定分”的考核方式存在很大問題,不能合理體現一個學生的真實學習水平。于是,我們采用多維的考核方式。
多維考核,即期末評價與期中評價相結合、單一評價與多樣評價相結合、課堂評價與課后評價相結合、知識評價與能力評價相結合等。“中國文化通論”開課兩學期,第一學期期末考核采取閉卷方式,學生成績由卷面分數和平時分數兩部分構成,卷面分數占百分之七十,平時分數占百分之三十,平時分數又根據出勤率、平時作業、課堂活動參與率等因素綜合考慮后給出; 第二學期采取開卷方式,期末完成一篇高質量的學業小論文,這一論文分數占最后成績的百分之六十,其余百分之四十根據出勤率、平時作業、課堂活動參與率等因素綜合考慮后給出。此外,積極參與田野調研、傳統文化社團活動等會折合相應比例加分到學生最后成績之中。
當然,對“中國文化通論”教學改革的探索任重而道遠,本文僅作拋磚引玉之用,肯請多多批評指正。
【注釋】
①12 門主干課程2003 年由全國35 所設有對外漢語專業的高校共同確定。
[1]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費孝通.文化自覺和而不同[J].新華文摘,2001(1).
[3]李曉蘭,馬銳.問題式教學法在大學生價值觀教育中的運用[J].教育探索,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