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專欄
存款保險制度:金改再下一城

諸建芳中信證券研究部執行總經理、首席宏觀經濟學家
雖然短期內存款保險制度的推出影響有限,但從中長期看,其影響將日漸顯著。
3月31日,國務院正式公布了《存款保險條例》(下稱《條例》),將于2015年5月1日起開始施行,這標志著我國籌備了二十余年之久的存款保險制度正式落地。這一消息引發了市場的極大關注。那么,存款保險制度究竟具有怎樣的意義?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所謂存款保險,是指為儲戶的存款提供的一種支付保障,即由銀行繳納一定額度的保費,為特定范圍的存款賬戶購買保險,一旦銀行面臨破產倒閉,將由存款保險機構向儲戶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存款保險制度是現代金融體系的一項基本制度,全球共有110余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顯性存款保險制度。而此前,我國一直實行的是隱性的存款保險制度,即由政府作為“最后貸款人”對存款人的存款實施一定的擔保。此次存款保險條例的正式落地,標志著中國的金融改革再下一城,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是就推出的時間和內容而言,此次存款保險條例基本符合市場預期。從發布的時間看,去年11月30日,國務院發布《存款保險條例(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并于今年3月31日正式獲得通過;今年兩會期間,央行則明確表示,存款保險制度會在上半年推出。因此,《條例》正式推出的時間點比較符合市場預期。從《條例》的主要內容看,一方面將在我國境內設立的吸收存款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包括商業銀行(含外商獨資銀行和中外合資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等,都納入了參加存款保險的范圍;另一方面,規定被保險存款的范圍包括人民幣存款、外幣存款、個人儲蓄存款、企業和其他單位存款,存款保險的最高償付限額為50萬元,這可為99.63%的存款人提供全額保護,這些也基本與市場預期相符。
二是存款保險制度的落地為建立金融準入和推進利率市場化構筑了重要的制度基礎。存款保險制度是當銀行一旦產生對社會和公眾利益帶來危害的外部性風險時的兜底措施,因而是繼續推進利率市場化和金融準入開放必備的基礎。特別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要“推動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成熟一家,批準一家,不設限額”,在這樣的背景下,存款保險制度的適時推出也有助于加快推動民營銀行的準入,進而形成多層次市場服務于中小企業。值得注意的是利率市場化方面。從當前存款基準利率上限擴大至1.3倍的市場博弈結果看,已經有部分銀行不再將利率上浮到頂。因此,筆者預計,未來即使定期存款利率上限全面放開,存款端利率的最終上行幅度也將有限。
三是存款保險制度的推出有助于去除隱形擔保,并促成銀行間的進一步分化。雖然短期內存款保險制度的推出影響有限,但從中長期看,其影響將日漸顯著。特別是存款保險制度本身是一項“去國家信用”的制度,它將所有銀行背后的隱形擔保轉變為了顯性擔保。這必將導致各類銀行在存款市場的“信用等級”出現分化,并可能使小銀行的存款成本繼續上升。此外,存款保險制度本身的保險費率設計也將區分出不同信用等級的銀行,大、小型銀行所需要承擔的保險費率會有所差異,這會加大銀行間的分化程度。
四是存款保險制度在客觀上要求銀行,尤其是中小型銀行提高專業化程度。在當前我國利率市場化尚在繼續推進的過程中,銀行,尤其是小銀行的資金成本還有相對進一步上升的趨勢。而未來存款上限的進一步放開,對于小銀行和即將進入的民營銀行來說,都將是不小的考驗。負債成本的上升客觀上要求更多的銀行,尤其是中小型銀行必須提升專業化能力,以保持利潤空間,提升自身資本端的收益。但這也同時要求有相應的政策支持以及政府方面不斷強化的監管措施,以對沖其中的道德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