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為經濟學,啟發我們從人類心理活動的角度,去考察經濟現象。同樣的視角看社會現象,無論多么復雜,多么令人驚詫,也都可以追溯到人的本質,從人性的內生動力找到原因。德國之翼9525航班空難,一百五十條鮮活生命逝去之慘烈,聚焦著世人的疑惑:盧比茨究竟怎么了?怎么就會失控癲狂至此?
對此的種種猜測,哲人早已作答: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由此衍生開來,還可以說,一半是人性,一半是獸性;一半是常態,一半是變態;一半是理智,一半是愚盲,等等。做天使時,向善,可安全飛行數百小時,迎客送客;做魔鬼時,向惡,駕機撞向阿爾卑斯山,涂炭生靈。善惡之間,關鍵是觸發點。
身體的病患,感情的裂變,人際關系的緊張,事業前途的頓挫,生離死別的突然,乃至一夜暴富的疏狂,孤獨寂寞的積累,都可能會成為善惡之間的轉折點。一旦點火觸發,冰火兩重天,人鬼兩世界。
作為個體,承受力是底線,而其支柱則是信仰。就像人們對疼痛耐受程度不同一樣,有的人天生就抗打擊,百煉鋼可以化為繞指柔;有的人后天再磨練也身輕不負重,遇挫折很難豁達坦然。當身心不堪重負,壓力之下臨近崩潰邊緣時,支撐人精神的是信仰。不管是東方的儒釋道還是西方的上帝,有信念,有追求,就不會走向極端。
作為群體,營造交流的環境和實施及時的救助不可或缺。喜怒哀樂憂,酸甜苦辣咸,在一個開放的人文氛圍下,敞開心扉彼此互動,溝通中受啟發,交流中共分享,既可以化解郁結,又可以治病療傷,還可以慰藉情緒。社會、組織、機構,甚至家庭、親朋、同事,在發現萌芽和出現征兆時,伸出救助之手,及時給予干預,會避險于初始、防患于未然,至少可以遏制不良事態的漫延。
2015年3月27日,德國總統約阿希姆?高克抵達德國西部小鎮哈爾騰,參加當地學校的紀念儀式。在德國之翼9525航班墜機中,這個學校有十六名孩子和兩名教師遇難:這些師生剛剛結束一項在西班牙的交換學習項目。痛惜他們永遠定格在回家的路上……
從小酷愛飛行,而今幽魂在空中游蕩:短暫的八分鐘,盧比茨的靈魂迷失了方向,引領他踏上了不歸路。他似乎也在黑暗中求索解脫。我們同類為人, 不妨由憎到憫,點燃一支蠟燭為他啟明。他回家的路通向哪里,是地獄,還是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