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菁,劉 衛
(1.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土地資源管理系,武漢430074;2.湖北經濟學院 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武漢430205)
城鎮化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在積極探索符合自身城市特點的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中我國學者做出了大量研究。從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新型城鎮化的研究重點集中在對新型城鎮化的內涵與發展道路探討[1]、區域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2]及新型城鎮化評價[3]等;評價方法主要包括單一指標測度法和多指標測度法兩類。但現有研究多為同一級別的城市比較,將對象作為一個完全個體進行分析,強調研究對象的獨立性,而從具有經濟相關和空間關聯的城市圈(群)角度將研究對象進行組合、研究時間序列的城鎮化發展工作較少。本文借助相關研究成果,根據對新型城鎮化內容的闡釋,構建新型城鎮化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對湖北省三大城市圈(群)新型城鎮化發展現狀進行評述,分析各地市城鎮化水平差異的原因,為實現新型城鎮化的協調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內容是以人為本,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開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協調發展[4]。十二五規劃中也強調了武漢城市圈、“宜荊荊”、“襄十隨”組團式城鎮化發展模式。通過對相關政策及研究成果分析[6],結合湖北省近年來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本文認為湖北省新型城鎮化發展具有三大主體:民生城鎮化,質量城鎮化和可持續發展城鎮化。民生城鎮化是發展的目標,質量城鎮化是發展的基礎,可持續城鎮化是發展的保障,三部分相互協調相互影響,共同促進新型城鎮化的和諧發展。
遵循系統性、層次性和可操作性等綜合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從民生城鎮化、質量城鎮化和可持續發展城鎮化三方面,選取24個指標構建湖北省城市圈(群)城鎮化質量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表1 新型城鎮化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1)熵值法。
為克服主觀賦權法的隨機性風險,有效解決多指標變量間的交叉問題,本文采用修正熵值法進行分析。

(2)子系統耦合協調度模型。
對三個子系統進行合協調性分析。參照物理學中的耦合概念與耦合度模型,計算公式為:

式中,C為耦合度,U1,U2,U3為分別為民生、質量和可持續子系統內部各指標對系統綜合貢獻度。C的取值范圍為[0,1],取值趨向于1,表明耦合度大,系統要素間達到良性共振耦合,系統趨向于有序結構;反之,取值趨向于0,耦合度較小,系統要素間趨于無關狀態,系統向無序發展。參考相關耦合度類型劃分標準[7],將耦合度劃分為四個級別:0<C≤0.30,系統處于低水平耦合階段;0.30<C≤0.5,系統處于頡頏階段;0.5<C≤0.6,系統進入磨合階段;0.6<C≤0.8,開始中度耦合階段;0.8<C<1.0,達到高水平耦合階段。
由于耦合度關只能說明三個子系統間的相互作用強度,不能體現協調發展水平的高低,為了更好的體現系統實際水平和整體功效,引入子系統間耦合協調度D衡量子系統間的協調程度,模型為:

其中,D為耦合協調度,C為耦合度,T為系統要素間的綜合協調指數,α、β、γ為待定系數,設定α=0.4,β=0.3,γ=0.3。耦合協調度D的取值范圍為[0,1],當D趨向于1,系統最為協調;D趨向于0,系統趨向失調。參相關研究成果[7],子系統間協調度評價標準為:0<D≤0.3,低度協調的耦合;0.3<D≤0.5,基本協調耦合;0.5<C≤0.6,初級協調;0.6<D≤0.8,中度協調耦合;0.8<D≤1,高度協調耦合。
本研究區域為湖北省12個地級市。原始數據來源于2007~2013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湖北省統計年鑒》、《湖北省農村統計年鑒》,部分數據來自于各地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城市總體規劃文本。
2.2.1 質量發展時空差異
對各地市2007~2013年的24個指標數據進行分析,計算各地市城鎮化質量水平,繪制質量發展圖(圖1)。為進一步區分省內各城市間新型城鎮化綜合發展水平差異,采用arcgis的自然斷裂法將全省12個城市劃分為5個等級,分別表示新型城鎮化質量水平的高、較高、一般、較低和低五類城市。

圖1 湖北省地級市新型城鎮化質量水平結果
(1)湖北省城鎮化質量水平隨時間逐年提高,從2007年的0.34上升到2013年的0.56,各城市發展分值整體也呈增長趨勢,且發展規律保持一致。武漢城市圈得分最高,宜荊荊和襄十隨地區發展較為相似。武漢市的新型城鎮化質量水平一直以來都是全省最高的,從2007年的0.72提高到2013年的0.89;隨州最低,2007年為0.25,2013年增長到0.36。大部分城市新型城鎮化質量綜合得分在0.23-0.5之間。
(2)從空間分布上看,7年間全省城鎮化質量整體表現為東高西低:武漢城市圈所在的鄂東地區發展質量最高,“宜荊荊”和“襄十隨”發展強弱隨時間不同而有所變化。
2007~2009 年,武漢城市圈除孝感外其他城市城鎮化質量均在一般水平以上;“宜荊荊”整體保持一致,處于質量一般水平;“襄十隨”各城市質量空間差異明顯,分別屬于一般、較好、較差等級。2010~2011年全省發展狀態相似:武漢城市圈質量依舊在全省前列,孝感的質量水平有所提高,但在圈內還是處于落后位置;“宜荊荊”和“襄十隨”發展在各自基礎上保持穩定。2012年武漢和黃岡質量水平最高,圈內咸寧發展水平與“宜荊荊”一致,而“襄十隨”雖然質量就其之前對比而言有所進步,但在全省范圍內依舊偏低。2013年“宜荊荊”發展迅速,質量水平緊緊跟隨武漢市,在省內屬于發展較好區域;“襄十隨”的發展與武漢城市圈其他城市質量持平。
2.2.2 分項指標時空分析
為直觀分析全省新型城鎮化質量的發展水平,將各城市3項子系統指標歸一化,比較各城市不同子系統得分比重(見圖2)。
(1)總體分析。
武漢城市圈中,武漢市表現為民生發展尚可,質量與可持續兩者間有一定差距。除2008年可持續質量超過經濟發展質量外,其他年份經濟質量較可持續質量好。表明武漢市在提高人民生活條件的同時,城市經濟發展迅速,但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影響。圈內其他城市,整體表現民生質量水平最低,質量發展與可持續發展間存在明顯博弈,兩者得分差距隨時間不斷減小。
“宜荊荊”中,民生是短板,質量和可持續間的差距隨時間變化有增大趨勢,表明城市在經濟水平提高的同時,對生態環境負面影響較大。但從不同年度兩者的分值來看,可持續發展評分有所提高,說明各城市在城市基礎設施投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方面做出了一定努力。
“襄十隨”中,各城市的質量發展最優,民生和可持續間呈現動態變化:其中襄陽市的可持續發展質量大過民生發展質量;十堰相反;隨州在2010年前民生發展還略差于可持續發展,但隨著經濟發展,民生水平逐漸提高,從2011年開始超過可持續發展水平。

圖2 2007~2013各地市新型城鎮化各子系統得分比重
其中,A1為民生城鎮化,A2為質量城鎮化,A3為可持續發展城鎮化。1-12分別代表武漢市,黃石市,鄂州市,孝感市,黃岡市,宜昌市,荊門市,荊州市,咸寧市,襄陽市,十堰市,隨州市。
(2)民生城鎮化的時序分析
武漢城市圈。武漢市的民生發展得分在全省排名第一。武漢具有優越的經濟、地理、人才、政策優勢,人口密度最大,文化程度最高,相應城鎮居民收入在圈內乃至省內最高,對應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更全面:2007~2013年間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2360元增加到27061元,科教文衛經費增幅較大,占財政比例由18.73%增加到25.43%。圈內,黃石是全國科技進步示范城市,具有高教梯次辦學格局,且在新農村建設方面成績突出,居民生活保障和城鄉統籌措施到位,民生水平較高;黃岡是四城聯創的環保模范城市,具有較為完善的城市交通和基礎設施,居民生活質量較好;咸寧和孝感基本上形成了與武漢一體化的區域發展框架,基礎設施正處于大幅度改善階段,但在人口轉移中涉及到的城鄉統籌工作較為薄弱;鄂州在城鎮基本社保覆蓋和城鄉統籌上還處于探索階段,得分相應較低,致使其民生質量化水平最低。
“宜荊荊”中,宜昌民生質量較好,城市基礎設施逐年完善,政府扶持各類職業教育業促進了市域就業;荊州在逐步承接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中,公共服務設施投入增大,教育投入和城鎮社保對人才具有較大吸引力;荊門作為傳統工業基地,城市就業人口穩定,城鎮基本社保覆蓋率大,兩個城市的民生質量發展平穩。
“襄十隨”地區民生整體水平較低,十堰是全省城鄉一體化示范區,正在建立完善教育、科技、人才服務等公共服務體系,民生表現在圈內相對較好;襄陽城市資源配置功能表現不足,市域內交通設施發展力度較弱,城市勞動力就業和農村居民收入偏低,致使其民生質量得分較低;隨州同樣存在城鄉統籌發展矛盾突出問題。
(3)質量城鎮化的時序分析。
武漢城市圈。武漢市的質量城鎮化指標得分最高,表明作為中部地區中心城市,武漢對產業、資金與人才的吸引力最大。目前武漢市已構建了主城區為核心,新城為重點的四級網狀城鎮化體系,在擴大城市規模同時,以“兩降三增三保”方式調整產業結構進行存量用地內部挖潛,2013年第三產業及高新技術產值較2007年增長了2553.95億元和3198.39億元,同期工業廢水排放量減少了0.21億噸,表明經濟大幅度增長的同時建設成本逐步下降。鄂州借助與武漢比鄰的地理優勢調整本地產業結構和布局,將自身定位為武漢城市圈休閑度假和副食供應基地,發展生態旅游和高科技農業,2013年高新技術產值占到工農業產值的1/4,是城市經濟的重要生長點,城市經濟質量發展好。黃石作為長江中游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在城市轉型過程中,劃分了包括中北部礦業帶、西部立體農業區、北部漁糧區等在內的6個特色區域,對產業結構作出多種優化舉措,著重與東湖開發區高新產業對接,7年間第三產業發展力度增大,三大產業結構比從2007年的9:49:42變為 2013 年的 8:41:47。咸寧、黃岡有較為豐富的生態特色資源,近年來積極打造武漢城市圈綠色農產品加工基地和生態旅游,其中咸寧定位于武漢城市圈生態宜居城市和中國溫泉旅游名城,黃岡則側重于圈內現代制造業基地,兩地有目的的空間擴張和產業集聚,促進了當地的經濟和城市建設,質量發展有一定成效。
“宜荊荊”城市群的質量城鎮化水平相當:宜昌是省域副中心,荊門是老工業基地,荊州輕工業發達,三者地理位置相近,是國家重要農產品生產基地和工業基地,經濟關聯度強,能夠形成互為依托、共同發展格局。宜昌水電、旅游優勢明顯,具有較為完善的心、帶、區、點城鎮體系,能夠形成以旅游、服務為主的人口、經濟聚合帶。荊州是湖北省重要糧棉油及水產基地,同時制造業水平較高,地處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位置,具有區域產業輻射能力。而荊門工業結構穩定,城市建設發展平穩。
“襄十隨”城市群質量發展水平較低:襄陽位于湖北汽車走廊中心地帶,但產業結構較為單一,城市建設質量發展速度較慢,需要在加快新型工業化過程中夯實發展動力基礎,降低城市發展成本,提升城市功能;十堰市是汽車老工業基地,目前趨向成為鄂西生態旅游圈的集散中心和鄂豫陜渝毗鄰地區醫療服務中心,需要從產業結構和技術手段上完善城市質量建設;隨州一直以來是以工業經濟和農業為主要經濟支撐,但其發展較為緩慢,需要在提高現代技術水平的同時,從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出發,抓住鄂西圈建設機遇,大力挖掘文化旅游資源,實現產業結構調整。
(4)可持續發展時序分析。
整體來看可持續發展城鎮化水平具有明顯的空間聚集效應,受質量發展影響顯著。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市,可持續發展系統得分較低。武漢城市圈中,鄂州在城市發展建設用地保障方面成績突出,在質量發展的同時城市發展保障工作到位,可持續發展在圈內水平最高;武漢市由于工業發展與城市建設造成了較為嚴重的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指標相對得分較低;圈內其他城市可持續發展水平相對較差。“宜荊荊”可持續發展水平較好,空氣質量較好,這與城市綠化率、城市建設資金投入大有關。“襄十隨”雖然經濟發展較為落后,但生態環境質量較好,城市建設投入比重較大,整體可持續發展水平處于一般到良好狀態。
從以上分析可知,湖北省城鎮化質量整體發展和分項發展水平均有所不同。這可能與政策扶持與城市發展策略、城市產業結構類型、交通條件及自然資源條件有關。各地區要從自身主體功能定位和資源稟賦出發,充分發揮地區產業結構優勢,同時與相關地市進行產業結構的互補與關聯性分析,形成特色鮮明的城市群帶,制定適宜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促進城市圈(群)新型城鎮化發展。
根據1.2中的耦合協調度模型計算2007~2013年各地城鎮化協調度,繪制發展變化圖(圖3)。

圖3 2007~2013湖北省各地市城鎮化發展協調度變化圖
湖北省2007~2013年城鎮化耦合度分別為0.542、0.555、0.556、0.563、0.568、0.578、0.583,系統處于初級耦合階段,但協調程度逐年提高;各城市的系統耦合協調度有所差異,基本處于[0.4,0.8],整體從基本協調向中度協調方向發展。
武漢城市圈中,武漢市的協調發展水平最高,保持在0.6-0.8之間,為中度協調范圍,但從曲線中可以看出,2007~2011年耦合協調度分值逐漸降低,2012~2013開始緩慢回升。黃石的子系統耦合協調度在0.4~0.6之間,從基本協調進入初級協調階段。鄂州耦合協調度分值在0.54~0.58之間,依舊處于磨合階段。孝感分值為0.41~0.45之間,屬于基本協調范圍,但子系統間的耦合性逐年提高。黃岡和咸寧7年內一直在初級協調階段,在2009年分值稍有下降,但總體保持上升趨勢。
“宜荊荊”中,宜昌的系統耦合度從2007年的0.58發展到2013年的0.62,系統處于初級協調發展到中度協調。荊門和宜昌發展相似,經過7年發展進入系統中度協調階段。荊州的得分范圍為0.54-0.58,處于初級協調范圍。
“襄十隨”中,襄陽協調度從0.58增長到0.64,十堰為0.53~0.66,兩個城市的系統耦合度保存持續上升趨勢,系統從初級協調階段進入中度協調階段;隨州系統協調度從0.53到0.54,無大變化,處于初級協調范圍。
(1)本文從民生、質量、可持續發展三方面,建立湖北省新型城鎮化發展質量評價體系,選取24個指標描述12個地市新型城鎮化發展狀況。結果表明湖北省在2007~2013年間新型城鎮化質量從0.34上升到0.56,整體表現為東部較高,西部較低,其中武漢市質量水平在省內位居榜首,其他地市間的發展差異不大,這與湖北省社會經濟發展格局總體相似。全省城鎮化質量耦合協調度從0.54提高到0.58,發展的耦合程度逐年提高。
(2)各地市在2007~2013年間民生城鎮化發展和質量城鎮化發展水平差異較大,與城鎮化綜合發展水平空間分布一致,表明民生發展和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共同影響和推動各地新型城鎮化進程;可持續發展城鎮化水平具有明顯的空間聚集效應,受經濟發展影響顯著,表明在城鎮化進程中,生態環境和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跟不上城市質量水平的提高,亟待加強統籌,協調發展。
[1]仇保興.新型城鎮化:從概念到行動[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
[2]張占斌.新型城鎮化的戰略意義和改革難題[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3,(1).
[3]牛曉春,杜忠潮,李同昇.基于新型城鎮化視角的區域城鎮化水平評價[J].干旱區地理.2013,36(2).
[4]方創琳,王德利.中國城市化發展質量的綜合測度與提升路徑[J].地理研究.2011.30(11).
[5]宋學鋒,劉耀彬.城市化與生態環境的耦合度模型及其應用[J].科技導報,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