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儒 ,高新才
(1.蘭州大學 經濟學院,蘭州 730000;2.青海大學 財經學院,西寧 810016)
國內對于能力發展的研究多從阿瑪蒂亞森的理論出發,且多集中在欠發達地區。貧困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主要約束因素是人力資本水平低、缺乏強有力的經濟組織。自我發展能力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系統內部的聚集、整合和產出能力,其為自身基礎和造血能力的體現,是發揮外部作用的內在基礎。自我發展能力由諸多要素構成,對于不同區域主體,不同空間范圍尺度下的區域主體而言,自我發展能力的構成要素各異,它是一個綜合性概念。盡管學術界對區域自我發展能力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但這一領域仍有許多需要研究的地方。比如究竟什么是生態功能區的自我發展能力,它的內涵是什么?生態功能區的自我發展能力具有哪些特性?一個地區實現什么樣的發展狀態,才算是具有了自我發展的能力?對青海藏區重要生態功能區而言,其自我發展能力現狀如何,影響因素和深層次原因有哪些?如何去培育、提升抑或維持青海藏區重要生態功能區的自我發展能力?諸如上述問題,不僅具有深刻的理論研究價值,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以青海三江源生態功能區為例,嘗試對上述問題給予定量分析。
三江源生態功能區位于我國西部,地處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北緯31°39′-36°16′,東經 89°24′-102°23′,是青海藏區重要生態功能區的核心區域。行政區域包括玉樹、果洛、黃南、海南4個藏族自治州的21縣1鄉,總面積39.5萬平方公里,約占青海省總面積的54.61%。氣候為典型的高原大陸性氣候,屬青藏高原氣候系統,年溫差小,日照時間長,無四季區分,干濕兩季分明,日溫差大,輻射強烈,冷熱兩季交替的氣候特征。三江源生態功能區每年向區外輸送水量約611億立方米,孕育了中國最大最長的三條江河和眾多的湖泊、沼澤濕地,黃河水量的49%、長江水量的25%和瀾滄江水量的15%均來自此生態功能區。三江源生態功能區是“地球之肺”,冰川資源蘊藏量2000億m3,沼澤分布率大于2.5%,這里有世界上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濕地生態系統,具有水源涵養、蓄洪防旱、維持生物多樣性、降解污染、調節氣候等巨大生態功能,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生態調節區,被譽為“中華水塔”、“亞洲水塔”。2013年底,三江源區內總人口130.23萬人,占青海省總人口的22.54%,人口密度3.3人/km2;民族成份以藏族為主,占90%左右,牧業人口96.41萬人,占總人口的77.31%。2013年國內生產總值270.3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96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5144元。
三江源生態功能區主要研究青海藏區玉樹、果洛、黃南、海南4州所轄的21縣和格爾木市的唐古拉山鄉。本文的數據來源為《中國統計年鑒2013》、《青海統計年鑒2013》和各州縣2013年統計年鑒。
本文通過構建三江源生態功能區所屬21縣涉及的28個與自我發展相關的指標進行分析測度。如表2所示。
(1)計算相關系數矩陣和巴特利特球度檢驗。通過對樣本數據的處理得到相關系數矩陣,相關系數較大,大多數大于0.3,適合進行因子分析。KMO值分別為0.529、0.571、0.516、0.789,巴特利特球度檢驗值分別為24.025、129.607、165.691、97.509,P值都為0.000。

表2 三江源生態功能區自我發展能力數據標準化指標值
(2)因子載荷分析。如表3、表4、表5、表6所示。

表3 自然子系統旋轉后因子載荷矩陣
表3主因子解釋:第一主因子主要由ZX2、ZX4,即常用耕地面積和水澆地所影響,都與人為活動有關,命名為自然活動因子,用Y1表示。第二主因子主要由ZX3,即森林覆蓋率,命名為自然資源因子,用Y2表示。第三主因子主要由ZX1,即土地面積有關,命名為自然要素因子,用Y3表示。

表4 社會子系統旋轉后因子載荷矩陣
表 4 主因子解釋:第一主因子主要由 ZX6、ZX7、ZX8、ZX9、ZX10,即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城鎮在崗職工工資總額、境內公路里程、互聯網寬帶用戶、居民生活用電量,這些都是衡量社會發展的主要指標,故命名為社會發展階段因子,用Y4表示。第二主因子主要由X11、X12,即公共圖書館圖書總藏量、醫院衛生院床位數影響,都與社會服務有關,故命名為社會服務因子,用Y5表示。第三主因子主要由ZX13,即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影響,與社會福利有關,故命名為社會福利因子,用Y6表示。

表5 經濟子系統旋轉后因子載荷矩陣
表5主因子解釋:第一主因子主要由ZX18、ZX19、ZX20、ZX22,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糧食總產量、有效灌溉面積、第三產業增加值影響,這些都體現為經濟發展水平,故命名為經濟發展水平因子,用Y7表示。第二主因子主要由ZX14、ZX15,ZX21,即人均GDP、財政自給率、第二產業占比影響,都與經濟發展結構有關,故命名為經濟發展結構因子,用Y8表示。第三主因子主要由X16、X17,即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總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影響,體現為儲蓄與投資,都與經濟發展方式有關,故命名為經濟發展方式因子,用Y9表示。

表6 人力子系統旋轉后因子載荷矩陣
表6主因子解釋:第一主因子主要由X23、X25、X26、X28,即總人口、普通中學在校學生數、普通中學專任教師數、年末單位從業人員數影響,這些都與人力資本的數量有關,故命名為人力資本數量因子,用Y10表示。第二主因子主要由X24、X27,即城鎮化率、專業技術人員數影響,都與人力資本質量結構有關,故命名為人力資本質量因子,用Y11表示。
(3)從主因子得分中提取主因子.
從Y1、Y2、Y3、Y4、Y5、Y6、Y7、Y8、Y9、Y10、Y11中提取 5個主因子,解釋方差91.545%,結果理想。如表7、表8所示。

表7 因子解釋原有變量總方差表

表8 因子載荷矩陣表
表8主因子解釋:第一主因子主要由Y1、Y4、Y7、Y10,即自然活動因子、社會發展階段因子、經濟發展水平因子、人力資本數量因子影響,這些都與經濟發展動力有關,故命名為發展動力因子。第二主因子主要由Y6、Y9,即社會福利、經濟發展結構影響,這些與經濟發展結構趨勢有關,故命名為發展結構趨勢因子。第三主因子主要由Y3、Y8,即自然要素、經濟發展方式影響,這與社會發展要素有關,故命名為社會發展要素因子。第四主因子主要由Y5、Y11,即社會服務、人力資本質量影響,這些屬于社會發展動力,故和主因子1一起歸結為發展動力因子。第五主因子主要由Y2,即自然資源影響,這與社會發展要素有關,故命名為社會發展要素因子。
(4)三江源生態功能區各州縣主因子得分。三江源生態功能區21個縣的因子得分如表9所示。

表9 三江源生態功能區自我發展能力各州縣因子得分表
(5)樣本綜合得分。在計算綜合得分之前,先根據方差貢獻率對5個主因子進行賦權,公因子權重計算公式為:,結果如表10所示。

表10 公因子權重表
通過實證分析,由表9可知,從發展要素視角看,瑪沁縣位居第一,主要是因為豐富的自然資源帶動了地區的發展;最低的囊謙縣是由于人口較少,主要以藏族為主,發展條件不完善所致。從發展動力視角看,共和縣位居第一,久治縣最末。從發展結構趨勢因子視角看,玉樹縣第一,主要原因筆者認為,經過玉樹地震,災后重建工作使其發展更好;瑪多縣位居最后,是因為地理位置及生態環境惡劣使其排名居后。由表11可知,三江源生態功能區貴德縣、尖扎縣、玉樹縣、共和縣和同仁縣自我發展能力綜合得分排在前5名,表明綜合自我發展能力自身基礎相對最好;久治縣、班瑪縣、達日縣、甘德縣和雜多縣綜合得分排在后5名,表明綜合自我發展能力自身基礎相對最差。

表11 三江源生態功能區自我發展能力各縣綜和得分排序表
(1)構建生態化產業模式,大力發展資源優勢產業,提高自我發展能力。在三江源生態功能區構建生態畜牧業等產業生態化模式,大力發展資源優勢產業;構建三江源區域經濟增長極,提高青海三江源藏區經濟發展水平,轉變調整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重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三江源生態功能區,提高三江源生態功能區經濟社會整體自我發展能力。
(2)建立生態保護與重建的財政支持體制和生態補償機制。中央財政應逐年加大對三江源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力度,可考慮把三江源生態功能區的生態環境保護納入國家財政預算,通過政府提供財政支持,保證資金投入。通過建立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稅和保護基金,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
(3)轉變發展方式,大力培育生態移民后續產業。做好生態移民后續產業發展規劃,加快發展二、三產業,拓寬移民就業渠道,確保生態得到保護,畜牧業持續發展,牧民持續增收;加強政府對后續產業的宏觀領導,強化經濟立法,建立健全法律保障體系,保證后續產業健康發展;依靠科技進步,大力轉變生產經營方式,提高牧民勞動者素質,增強三江源生態功能區自我發展能力。
[1]高新才,姜安印.西北區域經濟發展藍皮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曹子堅.西北欠發達地區自我發展能力研究[D].甘肅:蘭州大學,2011.
[3]燕守廣,沈渭壽,鄒長新,張慧.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3).
[4]張志強,徐中民,程國棟.生態足跡的概念及計算模型[J].生態經濟,2000(10).
[5]陳辭.基于主體功能區視角的生態補償機制[J].生態經濟,2009.
[6]曹文虎,李勇.青海省實施生態立省戰略研究[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
[7]Adom S.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Reprint.edited by E.Canna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6.
[8]Ricardo D.The Principle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M].London:Gaernsey Press,1973.
[9]田官平,張登巧.增強民族地區自我發展能力的探討—兼對湘鄂渝黔邊民族地區發展的思考[J].吉首大學學報,2001,(2).
[10]徐君.四川民族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建設問題[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6).
[11]羅曉梅.論生存方式的變革與西部自我發展能力的提升[J].探索,2007,(4).
[12]李林.論信息服務與增強西部地區自我發展能力[J].經濟體制改革,2008,(2).
[13]閆磊,姜安印.區域自我發展能力的內涵和實現基礎—空間管制下區域自我發展能力研究[J].甘肅社會科學,2011,(2).
[14]青海省統計局.青海統計年鑒[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7~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