茆曉穎,成濤林
(蘇州大學 東吳商學院,江蘇 蘇州 215021)
黨的十七大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出發,鮮明地提出要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要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新機制”的要求。蘇州是江蘇省唯一的城鄉發展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地區。全面推進城鄉一體化改革發展,是推動蘇州經濟社會實現新跨越的重大戰略選擇。無論是統籌城鄉發展還是城鄉一體化,其中最重要、最核心、最關鍵的問題之一就是農民收入問題。只有農民收入上去了,城鄉一體化才可能成為現實。蘇州所轄五縣市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全都進入全國百強縣前十名,縣域經濟發展在全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近年來,國內學者對財政農業投入對農民增收的影響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因此,研究蘇州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民增收的作用機制、效果,對促進農民增收、縮小城鄉差距以及為全國統籌城鄉發展提供科學的樣板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創新財政支農政策理論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本文運用蘇州所轄五個縣級市2007~2012年的全口徑支農支出(即包括一般預算支農支出、預算外支農支出、政府性基金支農支出、其他涉農資金)各子項與各自的農民收入面板數據進行分析,以此來檢驗蘇州支農支出的政策效果。
本文以2007~2012年為樣本區間,選取蘇州所轄昆山、常熟、張家港、太倉、吳江五個縣級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全口徑財政支農支出及其各子項支出等變量,利用時間序列面板數據,實證分析此期間全口徑財政支農支出各子項支出對農民增收的貢獻度。其中,農民人均純收入來自相應年份的蘇州統計年鑒;全口徑財政支農支出及各子項來自蘇州市財政部門歷年決算數。表1是農民人均純收入及全口徑財政支農支出數據。限于數據的保密性,本文沒有列出全口徑財政農業支出的各子項數據。

表1 蘇州各地農民人均純收入及全口徑財政農業支出
基于相關經濟和計量理論,構建如下計量模型:

i表示個體,t表示時間,本文中 yit為lnincome,代表農民純收入的對數,對數變換為了增加數據的平穩性。x1,it=lnnongye,x2,it=lnlinye,x3,it=lnshuili,x4,it=lnfuping,x5,it=lnzonghe,x6,it=lnother,分別表示第i地區,第t期的財政支持農業、林業、水利、扶貧、綜合開發以及其他支出的對數,αit為常數項,βk,it是面板數據回歸系數,μit為代表個體異質性的變量,εit為面板隨機擾動項。
面板模型根據不同個體之間截距、系數是否相同又分為混合效應模型、變截距模型、變系數模型。混合效應模型認為不存在個體異質效應,即所有的個體擁有相同的回歸方程,通過OLS模型進行回歸。變截距模型則認為有個體異質因素存在,根據個體異質與自變量與控制變量是否相關又分為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變系數模型認為所有個體之間沒有共性,結構因素和個體因素均存在。
本文通過使用Stata12.0對2007~2012年蘇州吳江、常熟、張家港、昆山、太倉的財政支持農業、林業、水利、扶貧、農業綜合開發、其他支農支出對農民純收入進行回歸。基于這五市在經濟基礎以及發展水平上的差異,筆者認為其存在個體異質性,因此通過Hausman檢驗,以比較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的優劣。Hausman統計量如下:(βFE-βRE)’[VAR(βFE)-VAR(βRE)]-1(βFE-βRE)~χ2(K)
βFE,βRE分別為固定和隨機效應模型的回歸系數,如果該統計拒絕原假設,則說明個體異質性與自變量或者控制變量相關,使用固定效應模型更優。反之使用隨機效應模型更優。
通過Hausman檢驗,統計量為9.29,P值為0.0256,即在5%的水平上顯著,說明個體異質性與自變量存在顯著的相關性,因此選擇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實證模型估計結果一覽表
從回歸結果來看,財政農業支出、水利支出、扶貧支出、綜合開發支出均對農民人均收入提升有顯著正的影響。財政支持農業、水利、扶貧、綜合開發支出每增加1%,農村居民純收入分別增加0.21%、0.267%、0.086%、0.097%。而林業支出每增加1%,農村居民純收入反而減少0.122%,但是在5%的水平上不顯著。
通過上述實證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水利支出、農業支出對農村收入增長影響幅度最大;扶貧和農業綜合開發支出次之;林業支出表現為負影響或者說對農民增收影響不大,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蘇州林業規模比較小,對促進農業生產、農民增收作用有限;另一方面可能是本文研究樣本時間序列較短,林業支出對促進農民增收存在滯后效應;這些需要進一步觀察和驗證。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1)持續加大財政支農投入
長期以來,財政部門一直按照《農業法》及中央“一號文件”規定的“三個高于”(財政支農投入的增量要高于上年、國家固定資產投資用于農村的增量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村建設的增量高于上年)安排農業支出,逐年加大了對農業的投入,對促進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清理規范重點支出同財政收支或生產總值掛鉤事項。但這并不意味著要削減這些重點支出,當前蘇州正處在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關鍵階段,財政支農投入不能削弱,只能加強。應跳出傳統的財政一般預算支出視角,從多角度統籌考慮支農支出,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桿杠帶動作用,形成多元化的農業投資渠道,發揮對農民增收的促進作用。
(2)調整和優化財政支農結構,重點將資金投向對農民增收貢獻大的領域
在增加農業投入的基礎上,要不斷優化支出結構。首先是加大對水利的支出。長期以來,農業水利建設欠賬很多,諸如農村河道疏浚、小型水利灌溉設施等建設滯后。而這些是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和效率的重要途徑,可以有效降低自然環境對農業生產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因此應加大對水利的投入,使之適應農民收入增長的要求。其次是加大對農業防災減災體系建設,變災后補助為災前預防,將風險消滅在萌芽狀態。例如要加大對農業病蟲害防治、農產品質量安全等方面的投入力度。第三,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力度,充分發揮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加大對農業新產品、新技術的運用和推廣力度,發展壯大農村科技人員隊伍。
(3)加強財政支農資金管理
首先,制定出臺更多的直接有利于促進農民增收的支農政策,減少中間環節,減少漏損效應。其次,嚴格控制支農行政事業(一般)性支出,努力將節約的支農財力更多地投向農業生產、促進農民增收等環節。第三,加強財政支農資金監管。從完善預算編制、管理制度建設、集中支付、績效評價、投資評審、審計等多角度入手,創新思路,切實提高支農資金對促進農民增收的作用。
[1]杜玉紅,黃小周.財政資金農業支出與農民收入關系研究[J].統計研究,2006,(9).
[2]張貴先,胡寶娣.城鄉差距、農民非農就業與農民增收[J].財經問題研究,2006,(10).
[3]劉玉川.財政支農與我國農民收入關系實證研究[J].財會研究,2010,(22).
[4]王德祥,李建軍.新農村建設、財政支出與農民收入增長[J].農業經濟問題,2009,(12).
[5]王敏,潘勇輝.財政農業投入與農民純收入關系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7,(5).
[6]張瑞德,蔡承智.財政支農與貴州農民收入增長:因果與效應分析[J].財務與金融,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