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涓,宋占坤
(北京工業大學 經管學院,北京 100124)
生產性服務業是專業化分工后的產物,旨在提高生產效率,使其他產業具有競爭力。生產性服務業作為中間投入的服務,如我們所熟知的外包服務,正是通過專業化的分工減少交易成本,提高各個環節或是生產中各階段的效率來實現產業飛速發展的。本文將通過要素密集度的角度實證探討北京市生產性服務業現階段的要素密集使用情況、要素使用效率和相應的要素投入決策。
本文對于生產性服務業采用資本/勞動/技術3要素進行實證分析,將北京市生產性服務業及細分的6個行業門類歸入到由3要素得出的資本密集、勞動密集、技術密集、資本技術密集和勞動技術密集5種要素密集型產業類別中。根據克拉克理論及庫茨涅茨對克拉克理論的實證研究,由于生產性服務業屬于服務業的范疇,其應該屬于吸納勞動力以勞動增長為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而其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金融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察業對于技術的要求較高,除了依靠勞動外還會密集使用技術,應該歸屬于勞動技術密集型產業;6個行業中4個行業對于技術的高要求使得生產性服務業總體偏向于勞動技術密集型產業。

表1 北京市生產性服務業產業類型預測結果
關于生產要素產出彈性系數的測算,本文引用周方(1995)提出的方法,在假設規模效益不變的情況下,有
α+β=1
α——資本的產出彈性系數,β——勞動的產出彈性系數
C=PK+WL
C—總成本,K—資本投入,P—資本價格,L—勞動投入 W—勞動價格

表2為2006~2012年北京市生產性服務業及其中各個行業的技術帶來的產出增長(全要素生產率)的計算結果。

表2 北京市生產性服務業2006~2012年全要素生產率
在技術不變的情況下規模效益不變,所以全要素生產率揭示了技術進步所帶來的產出變化。技術進步則全要素生產率為正,技術不變則全要素生產率為0,技術退步則全要素生產率為負。通過表2可以得出初步結論,明顯通過技術進步實現產出增長的生產性服務行業有2個: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察業。其余4個行業均出現了很大的技術波動性。
全要素生產率代表技術進步所增加的產出,通過表3可以看出,技術進步對于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察業兩個行業在產出中都有很明顯的促進作用,因此,這2個生產性服務行業是密集使用技術來實現產出的。但是技術所帶來的產出并不是其總產出的最主要組成部分,那么還需要密集使用勞動或資本要素來實現高產出。

表3 北京市生產性服務業2006~2012年技術產出占總產出的份額(單位:%)
資本與勞動的絕對值沒有任何可比性,為了驗證資本與勞動的使用密度,本文使用資本與勞動的增長比例進行比較研究。某種要素增長比例相對高,說明相比于另一種要素該產業需要密集投入并使用該種要素來實現產出。本文引入新的定義——資本勞動增長比指數M,即

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北京市生產性服務業2006~2012年資本勞動增長比指數
在資本/勞動2要素分析中,除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與金融業顯著表現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外,北京市生產性服務業整體屬于資本密集型產業,而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察業近兩年有向勞動密集轉變的趨勢。
綜合上述生產性服務業技術進步的分析結果,在資本/勞動/技術3要素的情況下,現階段北京市生產性服務業實際表現出的產業類型如表5所示。

表5 北京市生產性服務業產業類型實際表現結果
圖1與圖2分別為北京市生產性服務業2006~2012年之間勞動和資本的產出彈性系數變化趨勢圖。北京市生產性服務業整體資本的產出彈性較高,而勞動的產出彈性偏低,其中北京市生產性服務業整體和批發與零售業最為穩定;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以及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兩個行業分別出現了一定幅度的波動,但整體波動較為穩定;其余的3個行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金融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察業,出現了明顯的勞動產出彈性逐年增長的趨勢,而該3個產業實際密集使用勞動增加產出與之是相吻合的。所以,就資本/勞動2要素進行討論的話,現階段北京市生產性服務業要素密集度(指數M計算結果)與要素的產出彈性是相匹配的。

圖1 北京市生產性服務業2006~2012年勞動的產出彈性變化趨勢

圖2 北京市生產性服務業2006~2012年資本的產出彈性變化趨勢
根據表3,只有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察業2個行業密集使用技術,依賴技術實現高產出。而其余生產性服務行業均出現了技術退步,不僅沒有密集使用技術,而且降低了生產的技術密度。雖然整體趨勢表現如此,可是我們可以發現,雖然整體趨勢呈現出技術的退步,但技術退步并不是發生在每一年,各個行業在個別年份中均出現了技術進步實現了技術產出。整理如表6所示。

表6 北京市生產性服務業(S2、S6以外)2006~2012年間技術產出峰值
結果顯示,北京市生產性服務業中只有批發與零售業表現出了低技術進步需求和低技術產出,其余各個行業均可通過技術進步實現大量的技術產出,那么,這些行業實質上應該為技術密集使用的行業。
綜上整理北京市生產性服務業優化產業類型結果如表7所示。

表7 北京市生產性服務業產業類型優化結果
預測結果與優化結果在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金融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察業3個行業之外均不相同,且不同之處都在于結果非原預測的勞動密集傾向而是資本密集傾向。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與零售業2個行業雖然需要大量勞動力進行生產,但是在大量勞動力投入的背后是成倍的資本投入來支持勞動力產出。例如,列車員的增加并沒有改變列車長度、列車總量與發車次數從而增加運輸量,反而,列車的增加、鐵道線路的增加使得在少量勞動力投入后實現高運輸量、高產出;現代化的零售行業,收銀、理貨等勞動者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少量的超市管理者運營著各種大型零售超市,如宜家、家樂福等,貨物種類的增多、貨物量的增大并不需要額外的勞動投入,店面等可以完全復制(規模效益不變),大量的資本投入也只是伴隨著少量的勞動投入。至于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亦是如此,雖然其中細分的咨詢類行業是低成本(資本)高人力資本投入,但是像廣告等行業依然需要設備、材料等高資本投入來實現高產出,且該類行業比重偏大,使得租賃和商務服務業行業整體依然是資本密集型行業。北京市生產性服務業6個行業大類中,3個行業偏向資本密集,另外3個偏向勞動密集,而批發與零售業比重最大,遠遠大于其他行業規模且屬于資本密集型,進而北京市生產性服務業更為偏向資本密集型,產生了預測與最終實證結果的不同。
實證結果表明,北京市生產性服務業除批發與零售業外均表現出了技術密集性,那么這種技術進步是引進高技術人才的結果還是引進高新技術機械設備的結果并不清楚,但是技術進步一定是主要以資本或是勞動其中一個為載體從而呈現出來的。在這里我們對技術產出與勞動技術變化進行關聯比較,若有相關性,則說明技術是以勞動為載體呈現的;若無相關性則是以資本為載體呈現的。

表8 北京市生產性服務業2006~2012年剔除利率變化的平均工資增長率(單位:%)
引進的高新人才,經驗增加、勞動技能提高的勞動者都會獲得高收入,換句話說,技術的附加伴隨著工資的增長,而平均工資的增長正是證明了勞動群體的技術進步。對比表2和表8,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的勞動技術增長與技術產出增長起伏較為同步外,其余行業的勞動技術變化與其技術產出沒有任何相關性。故我們可以認為,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的技術產出是以勞動為載體,而其余各個技術密集的生產性服務行業與北京市生產性服務業整體的技術產出以是以資本為載體來實現的。
在這里,我們不能排除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同樣依靠資本實現技術進步,更不能排除其余各個生產性服務行業對于勞動技術的需求;只能說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在資本與勞動2個要素中,技術進步與勞動要素相關性更強,而資本更能對其它生產性服務行業的技術進步產生影響。資本對于資本技術密集型的行業如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的影響比較好理解,物流設備的技術更新,高性能車輛的引進都會促進技術進步,而某一時刻的資本技術引進只會促進這一時刻的技術進步,增加這一時刻的技術產出,下一時刻如果沒有持續以同比例對這種技術引進,相比于上一時刻就是一種技術退步。對于從資本技術向勞動技術密集型過度的行業,如同資本技術密集型行業一樣資本要用來采購尖端設備、新型材料、技術引進;考慮到勞動技術密集的成分,資本還要對勞動產生貢獻,如人才管理、業務培訓等。
該行業屬于依靠資本要素實現技術進步的資本技術密集型行業。所以主要的要素投入在于資本投入,并且資本的投入或資本的使用應附加高技術,政府應鼓勵對于高新技術的投資,頒布相關鼓勵政策,對相關企業進行補貼,規避行業中因技術類投資成本大于其帶來收益的客觀不利影響因素所產生的低技術投入和低效率化。
該行業屬于依靠勞動要素實現技術進步并由資本技術密集向勞動技術密集轉變中的勞動技術密集型行業。所以相比于資本,勞動的投入是產業發展的重點。從資本密集向勞動密集轉變需要高密度的勞動投入,并且是附加高科技的勞動力以促進行業技術進步實現技術產出。北京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眾多的高等學校、研究院、科技園是高科技人才培養與聚集的地方,培養高技術勞動力,提供優惠的就業政策可以切實有效地發展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
該行業屬于資本密集型產業。由于資本對于產出的彈性極高,資本的大量投入在最后的產出中會得到直接且明顯的體現。
[1]李耀光,趙弘.北京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比較優勢研究[J].宏觀經濟管理,2010,(3).
[2]王江,王丹.北京市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戰略思考[J].國際經濟合作,2012,(6).
[3]鄧麗姝.生產性服務業對北京產業升級作用的實證分析[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
[4]李耀光,吳雁軍.產業互動視角下的北京市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研究[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