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薇,呂勇斌,趙 瓊
(1.中南財經政法大學a.統計與數學學院;b.金融學院,武漢 430073;2.湖北經濟學院 統計學院,武漢 430205)
金融發展對資本積累與經濟增長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是現代經濟發展的核心。自金融改革以來,我國金融資產的規模迅速膨脹,金融體系也不斷完善和優化。與此同時,金融發展表現出越來越明顯的區域化差異,金融集聚現象日益明顯。金融集聚有利于金融業的發展,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勁支力,因此,研究金融集聚現象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現有的文獻來看,關于金融集聚的理論研究較為豐富而實證研究較少。在對金融集聚進行定量分析時缺乏衡量金融集聚程度的標準體系,金融集聚指標體系的相關文獻較少,且多數使用了主觀的方法對指標進行賦權,缺乏客觀性,在實證分析時也多為靜態的、橫向地比較,動態綜合評價的較少。因此,本文將從金融規模、金融機構和金融人才三個方面建立省域金融集聚評價指標體系,利用縱橫向拉開檔次法對指標體系進行客觀賦權,并以我國省際2005~2010年數據為基礎,對31個省的金融集聚程度進行測算和縱橫向的雙向比較、定量地分析區域金融發展的集聚性,揭示金融發展的區域差異特征及動態變動規律。
金融集聚不僅是金融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金融機構向特定區域集中的過程,也是金融人才不斷匯集的過程。因此,本文所構建的用于評估區域金融集聚程度的指標體系包括金融規模、金融機構和金融人才三個一級指標。此外,根據有效性和科學性的原則遴選了8個二級指標。如表1所示。

表1 區域金融集聚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本文將采用縱橫向拉開檔次法對31省的金融集聚程度進行動態評價。縱橫向拉開檔次法是基于時序立體數據的動態綜合評價方法,其優點是通過客觀賦權最大限度地體現被評價對象在橫向和縱向上的差距,使評價結果具有可比性,沒有絲毫的主觀色彩。
記n個評價對象,m個評價指標,按時間順序t1,t2,…,tN獲得的原始數據為xij(tk) ,(i=1,2,…,n;j=1,2,…,m;k=1,2,…,N),xij(tk)表示在tk第i個評價對象,第j項指標的取值??v橫向拉開檔次法確定權重系數ωj(j=1,2,…,m)的方法是使權重系數能最大可能地體現各評價對象之間的差異,這種整體差異可以用評價值的總離差平方和來刻畫。在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后,,總離差平方和


因此,權重系數可通過下列規劃問題確定

本文所引用的數據主要源于2005~2010年《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包括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各項指標數據。在綜合評價之前,需要對數據進行預處理。為消除價格波動的影響,對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國內A股及債券籌資、保費收入四組指標數據按照2006年不變價進行平減處理;然后對所有指標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
利用matlab7.0解上述規劃問題后得到權重系數

將無量綱化了的xij(tk)和ωj代入式中即可求得各個省級區域2006~2010年金融集聚程度的綜合評價值。為了便于直觀比較,將yi(tk)作平移、放大處理,取,綜合評價值及排序結果如表1、表2所示。

表2 2006~2010年區域金融集聚水平綜合評價值

表3 2006~2010年區域金融集聚水平排序
根據表1中2010年各地區金融集聚綜合評價值,利用arcview3.3繪制區域金融集聚空間分布圖如下:

圖1 2010年區域金融集聚空間分布圖
由圖1可以看出,我國金融集聚呈現由東向西遞減的態勢。金融集聚程度較高的地區除首都北京外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一帶,包括上海、北京、廣東、江蘇、浙江和山東;其次是遼寧、天津四川、河北、河南、湖北福建、山西、陜西、湖南、重慶和安徽;金融集聚水平較低的地區主要位于西部和東北部,包括黑龍江、吉林、內蒙古、云南、新疆、廣西、江西、甘肅、海南、寧夏、貴州、青海和西藏。
由表1可以看出,2006~2010年,各個區域的評價值呈上升態勢,金融集聚均有一定程度的發展。為進一步分析各個地區金融集聚程度的縱向變化情況,計算地區綜合評價值的增長率,其結果如下圖所示。在31個省級地區中,廣東、四川、江蘇、浙江、上海和北京這六個地區的綜合評價值增長率最高,金融集聚發展最快,廣東省的增長率達到了49.19%,北京的增長率也有36.82%。增長率較低的為吉林、江西、海南、寧夏和西藏,其中西藏的增長率僅為3.07%。

圖2 2006~2010年區域金融集聚水平增長率
表2中根據排序結果計算了各個地區的最大序差,這一指標能夠反映地區間金融集聚程度縱橫向的相對變化情況。按最大序差的變化范圍,將各省區的金融集聚程度進行分類,見表4。

表4 2006~2010年區域金融集聚水平分類表
rmax≤1的地區屬于發展穩定的地區,主要集中于東部和西部,包括上海、北京、廣東、江蘇、浙江、山東、天津、河北、福建、內蒙古、貴州、青海、西藏和遼寧。這些地區金融集聚程度排名較為穩定,其中上海、北京、廣東、江蘇、浙江由于金融集聚程度高,發展速度快,一直占據排名的前五位,而貴州、青海和西藏三個地區的金融集聚程度低,發展速度慢,一直位于排名的最后三位。2≤rmax≤4的地區為亞穩定的地區,主要分布于中部和西部,包括河南、山西、湖南、安徽、四川、重慶、陜西和寧夏。其中四川、湖北、陜西排名呈上升趨勢,山西、河南、和寧夏排名呈下降趨勢,安徽排名有小幅波動;rmax≥4的地區為東北地區的黑龍江和吉林。這兩個地區排名波動幅度較大,吉林排名從2006年的15名下降至2010年的20名,黑龍江在2006年排名16,次年下降至20名,2010年回升至16名。
本文從金融規模、金融機構和金融人才三個方面構建了區域金融集聚評價指標體系,利用縱橫向拉開檔次法對十一五時期全國31個省級區域的金融集聚程度進行了評價。結果表明,從橫向來看,我國金融集聚呈現由東向西遞減的態勢;從縱向來看,各地區金融集聚均呈上升態勢,上升最快的地區為廣東、四川、江蘇、浙江、上海和北京;從縱橫向來看,上海、北京、廣東、江蘇、浙江由于金融集聚水平高,發展速度快,一直占據排名的前五位。由此可見,我國省級區域金融聚集程度有較大差異,各個地區應針對本地區金融發展現狀來制定金融發展計劃。上海、北京金融集聚水平居全國首位,具有建設金融中心的顯著優勢。對于廣東、江蘇、浙江等金融集聚程度發展較快的地區,政府可通過政策引導,對重要的金融企業給予扶持,吸引區外的金融企業在本地區建立地區總部,進一步提高本地區的金融產業集聚水平。金融集聚水平較低西藏、青海、貴州等地區,則應加強金融業建設,不斷完善金融體制,使金融業發展能夠滿足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
[1]Kindleberger C P.The Formation of Financial Centers:A Study of Comparative Economic History[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4.
[2]Porteous D J.Spatial Dimensions of Intermediary Behavior.Aldershot[M].Avebury:The Geography of Finance,1995.
[3]Davis E P.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s.An Industrial Analysis[M].Bank of England Discussion Paper,1990.
[4]張鳳超,金融地域運動:研究視角的創新[J].經濟地理 2003,23(5).
[5]黃解宇,楊再斌.金融集聚論: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論與實踐解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6]劉紅.金融集聚對區域經濟的增長效應和輻射效應研究[J].上海金融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