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斕,傅培華,李修琳
(浙江工商大學 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進程中,大數據開始以一種重要的戰略資源的形態存在,其不僅是一種新的理念和思路,更是一種強有力的工具,被形象地喻為21 世紀的“新石油”。合理應用大數據技術能夠完成行業所需的信息化要求、有效整合資源、創造新的服務模式、提升服務水平。因此,在大數據時代,傳統企業,特別是物流企業應用和發展大數據以解決信息共享難題,構建有競爭力的業務模式,提升競爭優勢顯得尤為必要。本文以產業生命周期和企業成長理論為基礎,探究了大數據時代物流企業的中觀、宏觀發展環境,建立了企業微觀成長模型,并以百世物流為例進行了具體分析。
產業生命周期理論是從產業整體的角度考慮問題的。根據產業成長過程中的階段性特點,將其劃分為初創、成長、成熟和衰退四個階段。
基于產業生命周期理論對我國物流行業進行中觀環境分析,將物流產業的發展分為萌芽期、導入期、成長期、衰退期和穩定期[1],成長期根據產業自身特點,又有快速成長期和緩慢成長期之分。
萌芽期的物流行業僅僅發揮傳遞運輸功能,市場由持有運輸工具的一方主導。導入期與生命周期中的初創階段對應。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不斷提高的生產制造水平和富有生機的市場急需完善的物流體系來與之配套。而同時,國外比較完備的物流理論和技術為我國物流業的發展提供了有效的指引。我國物流行業的正式發展自此起步。
隨后,大量非業內企業涌入,物流領域的競爭日益凸顯。比如中遠洋、中海運、順豐、德邦等物流企業,陸續在此時調整業務模式,更新先進技術,以鞏固行業地位。此階段對應產業生命周期中的快速成長階段。緊接著,行業的發展再次受到了來自價格和服務的雙重壓力,出現了緩慢成長期,對應產業生命周期中成熟期的最高點附近,企業不得不選擇業務轉型或者開發新的物流技術。
衰退期對應產業經歷效益最高點之后的回落階段。這里的衰退指的是行業中某種模式或技術的落后,而不是行業本身的退出。
恢復期是指行業中的企業依靠自身創新改善原有運營模式,謀求新贏利點,從而脫離衰退期。恢復期對應衰退階段的末端,也可能成為新的產業生命周期的起點甚至創造歷史新高。
行業在經歷多次起伏和演進后,企業的規模、市場需求、競爭程度會維持在一個暫時穩定的狀態。一個穩定狀態的出現可能會經歷多個周期輪回。
(1)政治與法律環境。在2015 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與物流行業相關的內容可概括為以下三類:
第一,基礎設施方面,物流的實現離不開信息的傳送和貨物的傳送,因此網絡基礎設施和道路基礎設施的完善為物流行業的發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物質條件。
第二,互聯網相關方面,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和高新技術的研發給了物流企業廣闊的快遞市場。同時,互聯網與流通業、制造業的結合將給物流企業帶來創新思路和發展空間。
第三,貿易方面,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擴展會加速拉動進出口貿易,而外貿和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將激發市場對物流服務的高數量、高質量的需求。
(2)經濟環境。自2001 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所參與的全球經濟活動在范圍、領域和層次等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而在2015 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所提出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左右的這一目標,則既是對現有經濟環境的肯定,也是對未來經濟推進的合理展望。
(3)文化環境。從九年制義務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普及,日益壯大的教育投入大幅度地提高了國民文化水平。同時,越來越多的高等院校開設了物流工程、物流技術等相關專業,開展校企聯合培養,為企業輸送專業化人才提供了保障。
(4)技術環境。在原有條碼技術、電子數據交換技術、數據庫技術和Internet 網絡技術的基礎上,大數據與云計算的發展為物流行業注入了研發創新的活力。而極富時代特色的“互聯網+”模式更是為物流行業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指導性建議。
企業成長理論研究的是內在因素對成長的影響。Penrose(1959)提出資源、能力與成長相結合的分析框架和作用機制,認為企業的成長主要由企業資源和創新能力推動。Wernerfelt(1984)認為企業的稀缺性、異質性資源能夠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而人的因素決定了資源的效用。Prahalad&Hamel(1990)提出企業資源理論,劃分企業能力為核心能力與非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企業成長的主要動力。Teece&Pisano&Shuen(1997)構建“動態能力”研究框架,同時認為企業的成長需要結合外部因素,但是重點傾向于內部能力的提高。
上述的研究結果對影響企業成長的微觀要素做了比較寬泛的概括,但是對內部能力的具體要素沒有統一的衡量標準。之后的研究對企業成長理論做了多維度的補充,將影響企業成長的微觀要素劃分為規模維度、知識維度和制度維度,如圖1 所示。
圖1 三維理論研究框架[2]
知識要素包括企業的核心知識和知識創新。而對于大數據產業的企業來說,由于企業在大數據產業鏈上的環節不同,其核心技術與技術創新會有很大不同。比如數據采集環節的企業需要數據采集平臺、傳感器、海量存儲相關的技術,數據分析環節的企業則需要處理數據挖掘、整合相關的技術。無論企業處于哪個環節,它們的可持續發展都離不開研發具有提高自身行業地位、提高行業進入壁壘的技術,也就是知識創新。
規模要素涉及到企業生產經營的范圍和內部勞動分工的問題。對于進入大數據產業的企業來說,并不是僅僅處于大數據這一個行業,往往同時還涉及其他產業,比如物流行業、電商行業、制造行業等,生產經營范圍廣,內部勞動分工細。
制度要素涉及到組織架構、規范標準、信息傳遞和激勵策略等內容。對于大數據產業企業來說,外部環境競爭日益激烈,決策者需要及時應對外界變化,做好方向把控和戰略,并將制定的措施在第一時間傳遞給各部門員工。此時,合理的機制能確保信息及時傳達,并且不產生冗余。另外,組織內人員的調動需要通過適當的機制來激勵。
在具備企業成長微觀要素的條件下,各要素的演變、創新及要素間的相互作用也十分重要。市場的變化要求企業必須提前做好內部要素的更迭。基于上述描述,借鑒原有生物進化模型[3],保留繼承、變異、重組的相似點,構建企業微觀成長模型,如圖2 所示。
圖2 企業微觀成長模型
百世物流是享譽全國的物流龍頭企業,致力于綜合供應鏈服務,總部位于電商產業發達的浙江省杭州市。
在企業微觀成長模型中制度的概念可以擴展到組織結構的范圍,百世根據其部門承擔的不同職責,對組織架構進行了劃分,如圖3 所示。
圖3 組織架構圖
在知識層面,百世自2007 年創辦起,始終希望以科技范的姿態顛覆物流行業,立志成為“中國的UPS”。但是此時百世還處于產業生命周期中的導入期,業務成本高,于是它借鑒了國外的規模外包、服務標準化等先進理念,積極研發了結合大數據分析、全程無線射頻作業、作業策略優化算法、智能訂單波次等技術的“優庫”電商倉儲管理系統和“優派”電商配送系統[4],步入快速成長期。
百世認為業內需要一種社會化物流模式和大數據思維,共享信息,挖掘信息,實現社會化資源的最優化配置。
在規模層面,2010 年百世介入電子商務物流市場,依托信息系統和物流模式的變革,成為商貿物流中的一份子。2012年,在企業營業總收入中,其電商物流版塊占比超過70%。
2013 年的“雙十一”,百世物流成為了業內僅有的沒有發生爆倉事件的企業。這主要得益于它全國范圍內的倉庫和智能運營系統,靈活的調配和分倉極大地減輕了零售訂單壓力。
百世的制度、規模和知識三要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逐漸成熟完善。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知識尤其是核心知識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前提,制度與規模為知識提供體系上的保障。
雖然百世的發展蒸蒸日上,但是其規模集聚效益還沒有顯現,尤其是在大數據時代,百世急需通過“互聯網+”模式,尋求一個產業生命周期。
2010 年是電商行業開始大放異彩的一年。為迎合閉環需求,許多電商企業選擇自建物流,但是這將導致企業資源浪費和社會整體資源運行效率低下。面對來自上游競爭者的進入壓力,百世自主研發了信息業務處理平臺,將信息鏈可視化,完善庫存管理、配送等環節中存在的問題,提供彈性服務,提升行業競爭力。
在快運業務的發展上,百世收購“全際通”,成立自己的快運品牌,將運輸網絡覆蓋全國,建立數以千計的網點,把信息化管理、現代化作業設備作為核心,改善原有服務。
在快遞業務上,目前的快遞市場競爭相當激烈,除去傳統的四通一達,中鐵快運涉足小件包裹快遞市場[5],德邦物流從零擔進軍快遞。面對業內的挑戰,百世匯通并沒有坐以待斃,其聯合阿里巴巴和富士康,對接淘寶大數據,采用云倉模式,將訂單分流,取得很大的成功。2014 年,百世云倉的300 多萬訂單全部來自淘寶,快遞業務量有80%來自淘寶。
在軟件服務業務上,百世除了自給自足的供應鏈和物流信息系統,還為客戶提供SaaS 云服務,在系統高可延展性、大數據存儲方面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
百世的各類業務處于一種相輔相成的狀態,從供應鏈到快運,從電商到快運,都是屬于價值鏈上下游的關系,而這兩條價值鏈在最終的服務結束后都會產生大量的數據信息,數據信息在經過自身的軟件服務業務處理整合后將能產生有利于價值鏈前端業務發展的信息。
2015 年,物流行業有兩個大熱的概念:單元化物流和物流4.0。單元化物流是指從發貨地到目的地,整個供應鏈上的貨物始終都是以規格化、標準化的貨物單元出現。物流4.0 指的是我國的物流行業從傳統的物流行業到一體化運作,再到物流與信息流、資金流的融合。
結合案例,我們做出合理的預測,物流行業勢必會往信息化、標準化的方向發展[6],與互聯網的結合將日益緊密。
綜上所述,企業的業務存在一個生命周期,處于成熟期的業務,需要開拓創新來面對行業內外的挑戰。政治法律、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因素給予企業宏觀環境上的指引與支持,而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將成為其保持持續競爭優勢的主要動力。
企業的成長在微觀層面上受到知識要素、制度要素和規模要素的影響,而知識要素作為其核心競爭力,對企業應對復雜的環境變化起到重要作用。對于大數據產業企業來說,知識要素作用的關鍵在于資源整合。資源整合不僅體現為某項業務中的信息聚合、整理與分析,還在于多項業務之間的互聯互動,協作促進,提升效率,以達到最優。
大數據技術的突破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傳統物流企業的轉型與變革,甚至對其他傳統行業來說,大數據的出現將給它們帶來很多可挖掘的機遇。分析大數據產業企業的成長環境對于想要進入該領域的企業來說是一個必要的前提;而大數據產業企業成長模式的建立將為這些企業的發展和持續競爭優勢的獲得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
[1]金晨赫,高舉紅.中國物流產業生命周期的研究[J].價值工程,2011,30(25):304-304.
[2]湯文仙,李攀峰.基于三個維度的企業成長理論研究[J].軟科學,2005,19(1):17-20.
[3]邸長艷.基于企業基因視角的企業成長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13.
[4]劉琪.百世:顛覆者的新物流宣言[J].IT 經理世界,2013,(5).
[5]喜崇彬.跨界競爭物流行業進入“春秋”混戰[J].物流技術與應用,2015,(1).
[6]劉繼萍.中國物流信息化研究現狀及其發展趨勢分析[J].物流技術,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