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作為綜合倉儲業、交通運輸業、信息業以及裝卸業于一體的復合型產業,物流業為生產性服務業,屬于基礎性產業,同時也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關鍵環節。物流業服務范圍廣泛,吸納大量就業人員,對我國消費與生產具有促進作用,而且發揮著調整產業結構、增強國民市場經濟競爭力等重要作用。物流稅收變革對我國產業結構升級與促進市場平等、公平競爭極為有利。
物流業具有極為廣泛的服務范圍,而且涉稅種類也比較多,主要包括企業所得稅、營業稅、房產稅以及增值稅等。
(1)對物流業征收增值稅的國家占全球一半以上,沒有采取增值稅措施的國家或區域,其物流業還是根據以往服務業來征收相關銷售稅或者企業勞務稅,而對于具有零稅率出口物流服務的地區或者國家,其在物流服務出口原則方面為零稅率,且適用零稅率的范圍有所不同,比如,新加坡一方面規定關于進出口的運輸服務與國際運輸服務規定均應該開展零稅率政策,同時要求從國外進出口的相關貨物都要是零稅率;捷克斯洛伐克規定關于貨物進出口的運輸服務均采用零稅率。國際上所規定的物流企業所得稅和物流服務優惠政策包括:①物流業屬于優先發展行業范疇,應該加大對物流所得稅優惠力度;②通過稅收優惠政策不斷吸引外資,全面發展物流業,將本區域擴展成國際物流中心。例如,2007年荷蘭政府下調所得稅4.1個百分點。
(2)國內物流業在近些年取得了很大發展,但是與國際上的物流大國相比,還是存在較大的差距。荷蘭政府所實行的財務物流業管理經驗就值得我國借鑒與學習。現階段,全球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注重物流業的發展,通過相關優惠策略來發展物流業。目前已有很多國家開始學習與借鑒荷蘭物流業成功管理經驗,如泰國、馬來西亞以及新加坡等均把物流業當作本國第一產業,并對物流業提供大量稅收政策扶持。近些年,由于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和發展,也相應發展了我國的物流產業。我國物流總額在2010年達到95.6萬億元,同比2003年增長5.4倍。
我國物流業在2008-2010年得到了迅猛發展,稅收也得到快速發展,明顯高于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政府通過稅收改革,對稅收增長幅度予以適當降低,對改善我國稅收和經濟增長的關系極為有利。物流納稅環節,國內各企業的想法大多集中在營業稅和所得稅領域。從根本上說,物流業的利潤比較薄弱,其毛利率大約為4.3%,且稅后純利潤大約為1.5%,現階段5%與3%兩種營業稅率比較高。但目前我國在支持物流業稅收管理方面依舊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很多地方還有很大空白,需要對其做進一步政策性改進。
現行的營業稅稅目將物流業務劃分為運輸與服務(包括倉儲、代理等)兩大類,運輸、裝卸、搬運的營業稅稅率為3%,并允許抵扣工商企業增值稅進項;倉儲、配送、代理等的營業稅稅率為5%,只能開具服務業發票。企業對此普遍反映,在實際經營中,綜合型物流企業各項業務上下關聯,很難區分運輸與服務收入。各類業務稅率不同,不僅有礙于物流業“一體化”運作,也不利于稅收征管。此外,倉儲業屬于微利行業,據2004年全國經濟普查數據顯示,倉儲業平均業務利潤率只有2.6%,資產利潤率只有0.92%,不僅低于全行業平均水平,更低于道路運輸業的盈利水平,而營業稅稅率卻高于運輸業。統一物流業各環節業務營業稅適用稅率,倉儲等業務參照現行運輸業3%的稅率進行征收。從長遠來看,應將物流業營業稅納入增值稅征收范圍,從根本上解決重復納稅問題。2010年試點實行物流稅統一3%交稅。
首先,營業稅屬于稅收主體稅種。該稅制本身存在先天缺陷,業務不同,所適用的稅率也就不同,而且還有重復征稅的情況。盡管近年來我國已經采取相關措施有效緩解了重復征稅現象,然而,稅制上還是有很多缺陷與不足,應該從本質上對稅制進行改革。
其次,稅制設計缺乏系統性。因為很多物流企業開始擺脫傳統制度的約束,物流業資金運作價格上也實現了很大進步。但我國的物流業管理制度還未能和我國物流業發展步伐相一致,而且也沒有創建系統的稅制體制,沒有將稅收本身所具有的杠桿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潛在沖擊著我國的稅收中性原則。
再次,國內稅制設計目標缺乏導向性。當前國內稅制設計目標取向極為模糊,通常都是以加大投入基礎設施數量來不斷提升產業發展后勁。此外,目前將稅制重點置于征管稅源方面,也就是說,現行稅制對我國物流業發展具有阻礙作用。
首先,重復納稅情況極為嚴重,造成極為嚴重的經濟損失。尤其突出表現在物流運輸配送與倉儲租賃方面,具體在以下方面:(1)代墊費處理力度不夠,最終引發重復納稅現象;(2)物流企業外包業務引發征稅重復現象的出現。
其次,物流企業中存在抵扣發票方面的問題。(1)目前我國物流市場上的發票主要有三種類型:行政事業性收費發票、普通運輸業發票以及服務業發票。發票不同,所享受的待遇也具有一定差異性,比如,不允許物流倉儲發票充當納稅人以增值稅抵扣進項稅額的相關憑證。(2)物流運輸發票不容易獲取。針對國內稅務總局頒布的貨物運輸征收稅相關管理政策,要求貨物運輸納稅人在申請開發票時,必須持有物流運輸業主管單位所頒發的物流運輸許可證,但取得道路運輸許可證不僅需要擁有自備車輛,而且要達到一定的數量和噸位。許多物流企業由于擁有自備車輛的數量和噸位有限,難取得道路運輸許可證,也無法取得運輸發票,就不能滿足客戶的需要,而只能開具服務業發票結算,必然造成貨主無法抵扣增值稅和企業發票使用不規范等問題。(3)增值稅抵扣,按現行增值稅暫行條例規定,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可根據運費結算單據(普通發票)所列金額的7%抵扣增值稅進項稅額。物流企業與客戶易形成利益共同體,在提供綜合性服務時,將不同服務項目的收入人為轉化,擴大運輸范圍謀取稅收利益,扭曲正常交易行為。
第一,企業所屬范圍較為模糊,這就使得國內很多試點企業分支、控股機構享受不到相關試點福利。其次,營業稅扣除物流稅收項目憑證方面的管理問題。盡管已制定有效的相關政策,然而,我國物流運輸過程中基本上均使用個體運輸車輛,這些車輛組織化程度相對較低,流動性也較大,有效憑證的獲取極為不方便,導致運輸管理中個體司機開票難問題普遍存在,同時因為相關監管體制的缺乏,造成假發票泛濫的現象大量存在;最后,物流貨代業務減除問題。物流貨代開票納稅人往往會實施聯運業務,規定支付給物流聯運合作單位的相關費用無法列入相關營業額扣減范圍。
物流業務發票種類較多,很難監管。相關統計發現,現階段我國物流業主要有三類發票:行政事業性收費發票、服務業發票和普通運輸業發票,這三類發票在實際應用范圍、標準、要求等方面都有很大差異性,而且復雜的發票種類會造成大量負面影響,使得國內物流業缺乏有效的財務管理力度,進一步提高企業管理成本,對物流業網絡擴展與業務集成形成限制性作用。相關稅務單位進一步拉長管控鏈條,使得物流稅監管難度進一步提升。現階段,貨物運輸業發票是國內極為重要、關鍵的物流發票。依照相關政策規定,開票納稅人一定要有自備車輛,而且只有通過自備車輛對貨物進行運輸,其收入才可以有貨物運輸業發票。如果未擁有自備車輛,采用社會資源整合實施物流配送服務工作的企業并不具備有開具運輸業發票資格。由此可見,目前該政策無法適應現階段我國物流業的發展狀況,而且認定自開票納稅人同樣存在屬地、額度等限制性問題。近年來,國際聯合會做出了對自開票納稅人予以改進的相關政策規定,根據國家標準放寬對A級物流企業的限制,提升運行規范性,強化物流管理,就算不具備自備運輸工具,也能當自開票納稅人。此外,航空、鐵路貨運發票種類繁多、自成體系,一些航空與鐵路業務發票無法當作扣除憑證。
為全面發展國內物流業,必須對我國物流營業稅稅率予以相應縮減,確保物流營業稅稅率能夠控制在大約3%的統一值范圍內,這不僅有利于減小企業負擔偏重、避免營業稅稅率過高等問題,同時還有利于對物流業稅率的統一,也有利于國內物流企業一體化操作。對于開展物流業總承包后所開展的業務分包工作,分包部門一定要把分包所得收入減去相關項目支出后所得余額當作營業稅,以盡量避免出現重復征稅現象。此外,應該對營業稅政策進行有效調整,比如搬運與裝卸業務為交通運輸業范疇,所以必須在運費管理中納入搬運與裝卸費用;快遞業務為郵電通信范疇,應該對國內快遞營業稅相關政策予以及時性調整。
首先,允許異地注冊車輛當作自有車輛,并將貨車數量限制放寬,在一定范圍內針對從事運輸服務和物流配送服務的車輛,必須開運輸業發票。其次,要求物流企業所用增值稅抵扣發票應該為國家統一。由此可避免物流企業非法追逐利潤,不僅從本質上使運輸發票抵扣問題得以解決,而且也使稅收成本得到有效降低。就物流業服務性質而言,必須將物流業當作服務業子項目,對其產業經營范圍和屬性予以統一明確,由此各區域稅務征收機關就具備了客觀的稅務征收管理憑證。第三,一般物流企業有很多外包業務,但依照國內稅法規定,不能以其代替倉儲稅費,因其很可能會引發營業稅稅基增加,進而產生重復納稅現象,提高物流企業稅務負擔。
進口環節稅收過高會對物流企業進口先進設備形成一定限制,而且還會對物流企業發展造成影響。現階段我國必須不斷學習和借鑒外國相對較為成功、合理的物流稅收管理措施。對于國內一些物流企業引進外國技術和設備,應該免進口環節稅與關稅,從而降低這些企業的稅收負擔,全面發展物流產業。此外,對工業品下鄉與農產品進城較為有利的物流業應相應減免稅收,以此刺激農村消費與農業生產。對于資源回收與廢物處理的物流企業同樣要增加其稅收優惠力度,從而實現物流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歷年來,稅收問題都是關系國計民生最為敏感的問題,稅收一方面構成國家稅收體制和稅收政策的本質與核心,另一方面和經濟增長、社會穩定存在很大關聯性。物流經營范圍是擴大增值稅抵扣范圍的重要前提,應全面結合國內增值稅稅制,從生產型變革至消費型,同時要求以全國統一發票對相關增值稅予以抵扣,由此才能合理實現物流企業扣稅業務,促進我國稅收和物流業形成良性互動。
[1]陳少克,陸躍祥.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下的中國稅制調整思路[J].中國流通經濟,2012,(7):51-52.
[2]王丹.我國生產資料流通行業稅收政策現狀及相關建議[J].中國流通經濟流通現代化,2011,(8):27-28.
[3]劉國蓮.關于物流稅收指標體系與政策的探討[J].財務與金融,2010,(6):84-85.
[4]席衛群.我國物流業的稅收負擔及政策取向[J].稅務研究,2010,(9):61-62.
[5]無錫市宜興地方稅務局調研課題組.我國物流業稅收政策存在問題及完善[J].稅務研究,2012,(2):91-92.
[6]魏陸.“十二五”期間貨物和勞務稅制改革研究[J].稅務研究,2010,(10):51-52.
[7]呂敏.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優化發展的稅收政策選擇[J].稅務研究,2010,(9):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