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振龍
(吉林警察學院 法律系,長春 130117)
試論網絡消費者權益保護
——以經濟法的價值為視角
邸振龍
(吉林警察學院 法律系,長春 130117)
摘 要:互聯網的興起推動了網絡消費的飛速發展,但與此并存的是各種網絡消費糾紛問題日益尖銳,網絡消費者安全權、隱私權、知情權等權利保護立法不夠健全或者缺少可操作性。本文以經濟法的價值為視角,通過對社會本位、公平、安全等經濟法價值的闡述,從更高的層面來分析對網絡消費者權益的保護。
關鍵詞:網絡消費;價值;權益保護
1969年美國最早創建了互聯網(因特網),經過幾十年的飛速發展,如今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過無形的網絡與網絡之間的串聯,互聯網把全球變成一個小小的“村”。在這個虛擬的世界里,一切距離都不再是問題,人們可以盡情地在互聯網上交友、查閱新聞、資料,甚至顛覆了傳統的營銷模式,可以足不出戶直接在互聯網上進行購物。網絡的普及直接推動了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2013年阿里巴巴“雙十一”全天成交金額為350億元。時隔一年,2014年11月12日阿里巴巴公布了“雙十一”全天成交金額突破了500億元。網絡的存在與普及給人們的現實生活帶來很大的方便。根據2012年1月16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的《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1 年12 月底,中國網民規模突破5 億,達到5.13 億,全年新增網民5580 萬。互聯網普及率較上年底提升4 個百分點,達到38.3%,而到2016年,全球互聯網預計將會有30億用戶。根據2015年第35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統計報告顯示的數據,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到3.61億,較2013年底增加5953萬人,增長率為19.7%;我國網民使用網絡購物的比例從48.9%提升至55.7% ……但與網絡消費飛速發展并存的是各種網絡消費糾紛問題日益尖銳,網絡消費者安全權、隱私權、知情權等權利保護立法不夠健全或者缺少可操作性……本文以經濟法的價值為視角,通過對社會本位、公平、安全等經濟法價值的闡述,從更高的層面來分析對網絡消費者權益的保護。
經濟法的產生突破了古羅馬學者烏爾比安公法與私法二元劃分的界限,形成了介于公法與私法之間的“第三法域”,既有公法的強制性特點,也強調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原則。在價值、理念上既不同于公法的國家本位,也不同于私法的個人本位,而是以社會本位作為立法、執法的根基。從部門法劃分上網絡消費者權益保護多傾向于經濟法的范疇,因此,借助對經濟法的價值的分析、定位更有助于解決網絡消費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難題。
1.1 經濟法價值取向的界定
價值并不是法學的專有用語,可以應用于不同的領域。同樣,在不同的領域中對其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從法學角度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客體的法所表現出來的對主體的人的“有用性”。他具有指引、評價、預測、強制、教育的功能。如法律象征秩序、公平、正義;法律能夠保障人們的人身安全、財產安全;法律可以指引人們什么是可為的、什么是不能做的…。經濟法的產生在西方經過了從重商主義到自由資本主義再到壟斷資本主義的過程,經過了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到凱恩斯“看不見的手”的進化。所以,經濟法從誕生時期便注定了社
會性的本位,以不同于傳統民商法的公平、自由,以及不同于傳統公法的國家適度干預為其價值取向。
1.1.1 經濟法的社會利益本位價值觀
經濟法是在市場機制不能對經濟進行有效調整,而政府由于存在信息不足或信息丟失、決策成本過大、決策者智慧不足、決策者利益約束(政府失靈的理論)[1]等可能使政府調節在各自為政時會出現失靈的問題,促使了經濟法的產生。所以,經濟法從誕生時起既有私法的影子,也有國家適當干預即公法的存在。他所保護的利益不是民商法等傳統私法中個人利益的簡單相加,也不完全等同于國家利益,是通過實現社會整體利益來促進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這就要求國家在進行宏觀調控和市場規制時,必須以維護和實現社會整體利益作為目標,任何市場主體在進行市場活動時,也同樣不能只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視社會整體利益。隨著網絡消費日益普及,對網絡消費者的保護已經不再是單獨某個個體消費者的問題,他涉及整個消費社會群體、電子商務運行的穩定和社會有序的經濟秩序。因此,從經濟法的社會利益本位價值觀來研究對網絡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具有更高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1.1.2 經法法實質公平價值觀
古羅馬時期左手舉秤,右手提劍的正義女神代表了公平、正義。法的根本目的在于實現公平。而法和公平的歷史性,決定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法律體系,不同的國家和政治、經濟制度中,存在著不同類型的公平觀[2]。以傳統民商法為代表的私法所追求的公平是一種形式上的公平、起點上的公平。無論你是含著金鑰匙出生,還是窮困得一無所有,也無論每個人的天然稟賦如何…,民商法將每個人都置于同一條起跑線上,賦予每個人相同的權利,這種起點的公平在市場經濟中并不能必然導致結果的公平。經濟法所追求的公平更傾向于結果公平、實質公平,即包括形式上的公平,也包括實質上的公平。在網絡消費過程中,消費者與經營者同屬于市場主體,屬于買賣(服務)合同的雙方,但經濟法并沒有像傳統民商法一樣把他們放在同一起跑線上,賦予同等的權利。因為在這個虛擬的交易過程中,雖然同為市場主體,但網絡消費者明顯處于弱者的地位。因此,應賦予網絡消費者更多的權利,而相對方經營者則要承擔更多的義務。通過這種法律上權利義務的不平衡的規定,來達到對弱者的保護,盡可能地達到結果公平、實質公平。
1.2 網絡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價值
互聯網的普及推動了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通過無形的網絡與網絡之間的串聯,制約傳統營銷的時間、空間兩大因素在網絡時代已經不再重要。無論是B2B (企業對企業之間的營銷關系)、B2C (商家對客戶)還是C2C (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電子商務模式),交易都是在虛擬環境下進行的,這里缺少了傳統交易中面對面的一手交錢、一首付貨的直觀性。網絡消費者在整個交易過程中處于弱者的地位,對交易的商品(服務)缺少必要的了解,只能憑借商家在網絡上上傳的圖片、文字、其他交易者的網購評價等來對商品(服務)做出判斷;同時,在交易中消費者通常要向商家提供自己的一些信息,個人的隱私保護完全取決于商家的職業道德…。這些問題的存在,直接影響了整個網絡交易的公平性、安全性,以及社會的經濟秩序。無論是普通的消費者還是網絡消費者,他們是整個市場經濟的重要主體,一旦他們對市場失去信心,也就代表了社會整體購買力的下滑,必將對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影響。因此,通過對網絡消費進行規制,對制止不正當競爭、保護網絡消費者合法權益、穩定增長目標、維護經濟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2.1 網絡消費存在的問題
網絡交易與傳統交易最大的區別在于是在虛擬的形式下完成的。在交易過程中,消費者不能像傳統交易一樣對商品(服務)可以摸一摸、試一試,沒有了眼見為實傳統交易的優勢。消費者所有對商品(服務)的了解只能依賴于商家在網上對商品(服務)的語言描述、上傳的有關圖片,以及其他消費者的網購評價。而這一切虛擬的內容使造假、欺詐變得更加容易。比如消費者在考慮購買某一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通常會把其他消費者對該商品(服務)的網評作為重要的參考依據。于是,網評的滿意度“滿意”“不滿意”“優評”“差評”便成了商家營銷不可或缺的籌碼,這也催生了“職業修改差評師”行業的產生。2015年新年伊始,由浙江省杭州市濱江區檢察院提起公訴的×××等5人,聯系需要修改“中評”和“差評”的淘寶賣家,改一個評價收費260元,在2011、2012兩年時間里牟利9萬余元。雖然×××等人最終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這也讓消費者看到了他們
所依賴的網評并不能反應商品(服務)的真實質量,甚至都不能是其他消費者的真實意思表示。在網購中由于要把所購買的商品郵寄到家或者其他指定的地點,網購消費者常常要填寫一些較為詳細的個人信息,如身高、體重、聯系電話、家庭或者單位地址,甚至銀行賬號、身份證號等重要信息。這些信息一方面是由于網絡系統存在漏洞,會成為一些別有用心人的利用目標;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網絡平臺經營者或者商家故意出售網購消費者信息牟利的現象,從而使網購消費者的個人隱私受到侵犯。還有的商家出于貨物流轉的便利會將網購消費者購買的商品逐一表明在包裝的外面清單上,如果網購消費者購買的商品涉及個人隱私或者是其他不想外人知曉的商品,則也無法進行保護。同時,因為網絡交易是在開放的網絡以及虛擬的交易環境下進行的,所以網購消費者一般看不到的交易相對人,商家一旦出現侵害網購消費者利益的現象,通常一走了之,換個身份重新注冊,給監管部門帶來難度,更給網購消費者維權帶來難度。網購的低成本、便捷性必將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傳統的購物模式,虛擬企業、虛擬銀行、網絡營銷等會使未來的發展更是電商的時代。因此,如何有效保護網購消費者的知情權、人身和財產安全、隱私權、公平交易等權利,如何營造一個效率、公平和秩序的網絡交易環境至關重要,這也是經濟法外在價值或者主觀價值的體現。
2.2 我國網絡消費立法現狀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應用和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近幾年我國關于有關互聯網方面的立法也加快了步伐。2005年4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借鑒了聯合國《電子商務示范法》及美國、歐盟等國家的有關立法的先進經驗,在我國電子商務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2013年修改并于2014年3月15日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亮點之一就是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一些熱點問題作了更加明確規定。如賦予了網購消費者7天的“冷靜期”(第24條);規定了網絡消費者“無理由”退貨制度(第25條);賦予了消協新的職能,使網購消費者集體維權有了一定的保障(第37條);規定了對在網絡平臺購買的商品,由網絡平臺承擔先行賠付的責任(第44條);對消費欺詐的懲罰力度由原來的2倍賠償加大到3倍(第55條)…。同時,一些地方性法規、部門規章也對網購消費者權益保護作出了規定。如2003年2月1日施行的《廣東省電子交易條例》、2014年國家工商總局發布的《網絡交易管理辦法》…。雖然近幾年的立法進程在不斷推進,但由于我國互聯網的普及應用和電子商務技術發展較晚,相對于美歐等發達國家我國對互聯網的相關立法仍然處于落后的狀態,缺乏完善的體系,一些法律法規的規定太過于寬泛,缺少可應用性,對網絡交易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立法與網絡交易經濟的快速發展相比更是處于落后的局面。
法的作用在于維護社會秩序,保障主體的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不受侵犯。無論經濟法還是其他部門法,安全價值都應是立法者追求的目標。經濟法所追求的安全價值立足于其社會本位價值基礎之上,他不是以單純的個體為主,而是通過對社會上大多數人、整體利益的保護,間接地實現對個體利益的保護。網絡交易的虛擬性和網絡的開放性,直接導致了網購商品的質量、網購消費者個人隱私的保護、網上支付問題以及維權難等影響安全問題的存在。安全價值要求在交易中要給予處于弱者地位的網購消費者充分的安全保障。從經濟法社會本位的視角,網購安全代表了社會整體經濟秩序的穩定,是政府在對經濟宏觀調控和市場規制時首要考慮的問題。在維護安全價值方面,政府的角色尤為重要。既要進行干預,又不能違反經濟發展的規律,干預的適度性需要政府理性地對待。這樣才能厘定(政府應該化解的)宏觀經濟風險與(市場可以化解的)微觀經濟風險的界限,使得國民經濟安全價值取向與市場部門經濟自由互相平衡共存,形成秩序,活力的現代市場經濟[3]。另外,網購消費者也要加強自身辨別和抵御風險的能力,加強法制觀念和維權意思,使不法經營者無機可乘。
今天的商品和服務的經營者,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小手工者,他們擁有雄厚的資金、先進的生產技術、廣泛的信息來源渠道…。而作為個體的單個網購消費者不可能具有與其“對抗”的力量。如果仍像傳統民商法一樣按照交易合同的雙方將網購消費者與經營者置于同一起跑線上,賦予他們相同的權利、承擔相同的義務,這將違反經濟法所追求的實質公平、結果公平。即使網購經營者偶然也以個體形式存在,但由于網購的虛擬性,網購消費者不可能像傳統交易一樣對商品(服務)摸一摸、試一試。網購的特點注定了網購消費者對商品(服務)
的了解只能源于商家在網絡上的語言描述和上傳的圖片,而這一切的真實性更多地要依賴商家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和政府強有力的監管。
另外,除了上述網絡交易雙方資金、實力、信息不對稱等因素外,格式合同也是阻礙網絡消費公平交易的障礙。網購中通常采取的是格式合同,網購消費者沒有更多的選擇余地,針對格式合同中的一些“霸王條款”,要么認可,要么放棄交易。所以,對于處于弱者地位網購消費者的保護不應該遵循傳統的公平觀,權利應該向弱者更多地傾斜,經營者應承擔更多的義務。實質公平、結果公平將突破傳統權利義務完全的對應性。
雖然在網絡交易中由于雙方資金、實力、信息不對稱以及政府監管的缺失等造成網絡消費者權益受到損害,但問題追根溯源是傳統道德觀念的喪失,是誠實守信原則的淪喪。網絡購物中虛假宣傳、退貨難、維權難、個人信息的泄露等最終考驗的是商家的誠信。誠信的缺失推動了市場經濟中制假、販假、欺詐等“利己主義”的泛濫。“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只是一種理想狀態下的社會。法律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一經頒布實施,非經法定程序不得修改完善。法律不可能涵蓋每天不斷發生的新情況、新問題,而政府的監管同樣存在時間、空間、人力、物力等因素的限制。所以,在經濟交往過程中更多的、起決定性因素的還是交易雙方的良知,是一直深藏于心中的道德標準。國家工商總局消保局副局長李軍在“努力構建安全誠信網絡購物環境座談會”中指出,安全與誠信是市場經濟的靈魂,也是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的永恒話題,更是經營者的首要義務。古有“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而今誠實不欺、信守諾言、講究信用更是現代經濟的靈魂。在經濟社會運行中,無論是道德誠信,還是在道德誠信基礎上引申出的法律誠信,對經濟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都至關重要。所以,維護網購消費者權益,打造誠信經營應是所有商家遵循的經營理念。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黨委書記陳甦將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兩條路比喻成高速公路和鄉村公路。高速公路車速快,發生車禍的幾率大,事故造成的后果也更嚴重,同時汽車尾氣還存在對環境的污染問題;而鄉村公路上的馬車因為速度慢,則安全性更高。但我們能否停用高速公路和汽車,而回到過去呢?電子商務推動了網絡交易的發展,在低成本、便捷性的優勢下雖然也存在網購消費者權益保護難等諸多的問題,但B2B、B2C、C2C、O2O等電子商務模式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已經毋庸置疑。我們可以通過制定并完善交通規制、提高人們的安全意識等方式避免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發生。同樣的道理,我們也應該通過完善法律法規、加強政府監管、強化行業自律、提高自我保護意思,軟法與硬法協同作用等方式來加強對網購消費則權益的保護。
參考文獻:
[1] 陳東琪. 新政府干預論[M]. 北京:首都經貿大學出版社,2000:31.
[2] 史際春,鄧峰,經濟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53
[3] 張士元. 經濟法視野下的經濟安全問題[J].經濟法制論壇,2004(3):40
責任編輯:沈宏梅
A Discuss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Network Consumers’ Righ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of Economy Law
DI Zhenlong
(Department of Law, Jilin Police College, Changchun 130117, China)
Abstract:The rise of the Internet promote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consumption,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brings increasingly serious disputes in various network consumptions, showing that the protection legislation of consumer’s rights such as security, privacy and information is not perfected or lacks of operability.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value of economy law, through the elaboration of social standard, equity and security, analyzes the protection of network consumers’right from a higher level.
Keywords:network consumption; value; protection
作者簡介:邸振龍(1972-)男,吉林農安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經濟法、國際經濟研究。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廳科研項目(吉教科文字2013第487號)
收稿日期:2014-09-15
中圖分類號:O9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3907(2015)05-008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