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玲,丁 萍,鐘 蕊
軍隊衛生士兵培訓是以素質教育和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旨在培養較強實踐能力、創新潛能的高素質應用技能型人才[1]。模塊化教學模式是20世紀70年代由國際勞工組織研究開發的以現場教學為主,以技能培訓為核心的一種教學模式,主要被應用于職業教育[2]。
近年來,為了適應軍隊衛生士兵的崗位任職需要,逐步擺脫以往學歷教育模式,即學科式教學模式,我校在衛生士兵專業培訓中連續開展了五期模塊化教學的實踐,問卷調查結果和模塊化教學前后學兵考核成績比較表明,該教學模式適用于軍隊衛生士兵培訓。
1.1 對象 以我校升級培訓班55名衛生學兵為研究對象,均為男性。根據專業不同分為診療班(25人)和戰救班(30人),診療班為實驗班,戰救班為對照班,兩班學兵年齡、文化基礎、學時數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班基礎醫學模塊由同一名教員授課。
1.2 方法 兩班課程教學內容相同,均為解剖、生理、病理、藥理學理論和實驗課。戰救班教學采用傳統學科式教學模式,診療班教學采用模塊化教學模式。模塊化教學模式的具體做法是:整合解剖、生理、病理、藥理4門課程內容,同時綜合實驗教學內容。
1.3 評價結果 基礎醫學模塊4門課程結束后,兩班學兵同時接受相同難度的理論和實驗考核(含筆試和操作),采用流水式方法閱卷,最后計算學兵的平均成績。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1.5統計軟件對計量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應用(±s)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診療班和戰救班學兵理論成績分別為(82.8±9.1)分和(75.2±7.2)分,兩班理論成績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診療班和戰救班學兵實驗成績分別為(85.5±5.1)分和(77.1±6.6)分,兩班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從2010年開始,我校在衛生士兵升級培訓中采用了模塊化教學模式,學兵在校培訓三個月,課程設置為四個模塊,即共同模塊、基礎醫學模塊、專業技能模塊和信息素養模塊,基礎醫學模塊應注重培養學兵的觀察能力,為后續專業技能課程打下良好的基礎。
3.1 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 以往我們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學兵普遍感到理論知識多而雜,知識的實用性和針對性不強,可以說是本科教學的“縮影”。傳統教學模式采用“以學科為中心”的傳統三段式教學模式,教學環節相扣,優點是體現了各學科的系統性、基礎性和完整性。但存在內容重復、學科銜接不好、與臨床脫節等弊端。
3.2 模塊化教學的優勢 模塊化教學將課程設置為幾個相對獨立的模塊課程,使教學“內容模塊化、課程綜合化”,包括基礎學科間的水平綜合和基礎與臨床、通用學科間的垂直綜合。模塊化教學打破了學科界限,重視對學兵動手操作和應用能力的培養,符合職業教育規律。通過五期模塊化教學的實踐,學兵的學習成績顯著提高,模塊化教學的優勢凸顯。一方面,激發學兵的學習興趣。模塊化教學側重于學兵崗位任職能力的培養。因此,在設計教學模塊時,將教學內容與基層部隊衛生工作緊密聯系。另一方面,模塊化教學促進教員教學水平的提高,承擔模塊化教學任務的教員必須具有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相結合的綜合能力。
3.3 模塊化教學注意事項 首先模塊化教學教材的選擇必須遵循職業教育的基本原則,即實用性、直觀性、系統性,在課程的構架上突出能力本位;其次,參與模塊化教學的教員必須達到“雙師型”教員的標準,因此,師資培養尤為重要;另外,足夠的教學場地和完善、先進的實驗儀器設備,是模塊化教學的必備條件。在軍隊衛生學兵培訓中應用模塊化教學模式,對于提高學兵的專業技能有很大促進作用,同時對軍隊任職教育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1] 孫碧峰,陳竺,金紅希,深化衛生士兵訓練改革的幾點思考[J].人民軍醫,2013,56(7):733-734.
[2] 陳竺,黃應堂.關于模塊化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探討[J].白求恩醫學雜志,2014,12(4):383-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