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紅,韓利紅,喬愛琴
(1.河北省赤城縣婦幼保健院,河北 赤城 075500 2.河北省赤城縣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站,河北 赤城 075500 3.河北省赤城縣人民醫院,河北 赤城 075500)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產婦為了減少自身痛苦及對胎兒出生質量的要求,多選用剖宮產分娩。隨著剖宮產率的逐漸上升,再次剖宮產率也隨之增加。剖宮產術是處理高危妊娠和異常分娩的常用方案,是挽救母嬰生命最有效的手段之一[1]。剖宮產術式有腹壁橫切口和腹壁縱切口兩種,首次剖宮產術切口選擇對再次剖宮產術的切口選擇具有一定的影響,是孕產婦再次行剖宮產術應重點關注的問題[2,3]。筆者為探討首次剖宮腹壁橫切口和腹壁縱切口對再次剖宮術的影響,選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2月96例再次行剖宮產術患者,對其術中、術后情況進行對比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96例再次行剖宮產術產婦,按首次切口方式分為兩組,腹壁縱切口組48例,年齡25~41歲,平均(30.2±5.1)歲;孕周 36~41 周,平均(36.3±4.7)周;距前次剖宮產時間3~8年,平均(4.8±3.2)年。腹壁橫切口組 48 例,年齡 24~40 歲,平均(31.5±4.7)歲;孕周 37~41 周,平均(37.2±3.8)周;距前次剖宮產時間 4~9年,平均(5.2±2.8)年。所有產婦均首次手術切口愈合佳,無嚴重妊娠并發癥,無胎兒宮內窘迫,為擇期剖宮產者,兩組產婦年齡、孕周及距前次剖宮產間隔時間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 方法:術前常規準備,所有產婦采用硬膜外阻滯麻醉,采取與原切口相同的切口方式切開皮膚,剔除皮膚周圍多余瘢痕組織,逐層切開腹壁組織,打開腹腔,行子宮下段剖宮產術。
1.3 觀察指標:對比觀察兩組切口進腹時間、胎兒娩出時間、腹腔粘連情況、術中出血量、手術總時間、新生兒窒息率及術后病率、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等。
1.4 評定標準
1.4.1 腹腔粘連程度:輕度粘連:腹壁、腹膜及子宮之間輕度粘連,網膜與腹膜、子宮間部分粘連;中度粘連:子宮與腹膜、膀胱間廣泛粘連;重度粘連:子宮、膀胱間嚴重粘連,與腸管間也存在粘連。
1.4.2 出血量標準:按照測量吸引瓶內血液的容積法和紗布稱重法進行計算。
1.5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差異。
2.1 兩組產婦進腹時間、胎兒娩出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縱切口組產婦的進腹時間、胎兒娩出時間、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橫切口組,差異顯著(P<0.05 或 P<0.01),結果見表 1。
表1 兩組進腹時間、胎兒娩出時間、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比較(±s)

表1 兩組進腹時間、胎兒娩出時間、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比較(±s)
組別 n 進腹時間(min)胎兒娩出時間(min)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縱切口組 48 7.22±2.15 2.52±0.73 40.33±3.41 230.75±15.22橫切口組 48 12.62±3.82 3.85±1.53 52.35±3.71 282.56±14.62 t 值 3.11 2.89 2.41 2.43 P<0.01<0.01<0.05<0.05
2.2 兩組產婦腹腔粘連情況:縱切口組無粘連、中度粘連、重度粘連情況優于橫切口組(P<0.05);輕度粘連情況兩組比較無差異(P>0.05);縱切口組總粘連率為37.5%,明顯優地橫切口組的60.4%,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 2。

表2 兩組產婦腹腔粘連情況比較 n(%)
2.3 兩組產婦新生兒窒息率、術后排氣時間、術后病率及住院天數比較:縱切口組各項指標明顯優于橫切口組,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 或 P<0.01),見表 3。
表3 兩組新生兒窒息率、術后排氣時間、術后疼痛、術后病率和住院天數的比較(n,±s)

表3 兩組新生兒窒息率、術后排氣時間、術后疼痛、術后病率和住院天數的比較(n,±s)
組別 n 新生兒窒息 術后排氣時間(h) 術后病率 住院天數(d)縱切口組 48 3 18.5±6.8 2 4.9±2.5橫切口組 48 10 25.1±3.2 8 7.2±1.6 t 值 4.12 2.23 4.52 2.89 P<0.05<0.05<0.05<0.01
剖宮產術是產科領域最常用的手術方法之一,為創傷性手術,是處理難產、胎兒宮內窘迫、臀位和妊高征等產科并發癥最有效的手段,能有效的挽救母嬰的生命[4]。近年來,剖宮產率呈上升趨勢,術式有傳統子宮下段剖宮產、新式剖宮產及改良新式剖宮產,但切口方式均為縱、橫切口,縱切口手術后易留瘢痕,而橫切口損傷小、恢復快瘢痕小等優點。再次剖宮產由于存在瘢痕、腹腔粘連,手術難度較首次明顯增大,使得并發癥發生率及風險相應增加。
目前,大部分醫院選擇橫切口剖宮產手術,該手術方式有進腹快、手術時間較短、出血量較少、術后恢復較快、瘢痕小等優點,能快速終止高危妊娠,因此取得臨床醫患一致認可。由于橫切口腹直肌暴露面積比較大,與腹直肌前鞘分離面較多,在操作時容易導致肌纖維的斷裂,甚至需離斷腹直肌。術后橫切口剖宮產術,不縫合腹膜和膀胱腹膜返折處,裸露面與腹膜就有可能粘合在一起,加上新生血管導致腹壁與子宮前壁及大網膜之間形成粘連,也增加了術后粘連程度,造成子宮下段與大網膜粘連,粘連嚴重的產婦,腹膜、腹直肌前鞘及大網膜都與子宮下段粘連,嚴重時可能引發膀胱的損傷,所以給再次剖宮產術增加了開腹難度,手術時間的延長,導致術中出血量的增加,給患者帶來了較大損傷??v切口是遵循人體正常解剖結構,對腹膜和腹壁進行縫合,術后粘連程度和感染機率發生較低,二次手術時,腹直肌、筋膜分離時走向與切口一致,進腹時解剖層次清晰,粘連較輕,切口出血少,但愈合后在腹部會留有明顯的瘢痕,影響美觀。
本研究結果顯示,縱切口組產婦進腹時間、胎兒娩出時間、術中出血量和手術總時間,明顯少于橫切口組(P<0.05 或 P<0.01);縱切口組腹腔粘連程度明顯輕于腹壁縱切口組(P<0.05);縱切口組新生兒窒息率、術后排氣時間、術后病率及住院天數明顯優于橫切口組(P<0.05 或 P<0.01)。本組資料顯示,腹壁橫切口組重度粘連例數明顯多于縱切口組,開腹時組織解剖層次不清,術中分離困難,組織損傷大,術中出血量多,導致手術難度增加及手術時間延長,術后產婦身體恢復慢,術后病率增高,致使住院時間延長。另外,腹壁橫切口由于子宮瘢痕形成較多,彈性相應較差,在胎頭娩出過程中容易發生皮膚切口和子宮切口的梗阻,使胎兒娩出時間延長,易致新生兒窒息的發生。
筆者認為對初產婦做好健康宣教,消除其對經陰道分娩的恐懼感,對剖宮產術嚴格掌握適應證,充分考慮遠期效果選擇手術方式,降低二次剖宮產的手術難度和對母嬰的傷害。橫切口剖宮產手術不縫合壁層腹膜,腹直肌與產婦子宮容易發生粘連,導致再次剖宮產手術時分離困難??v切口剖宮產手術切口較小,腹腔粘連程度輕,術中組織分離較簡單,安全系數較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毛卉.10年剖宮產率及指征分析[J].內蒙古醫學雜志,2007,39(3):364-365.
[2] 郝長宏,郭兆香,趙春榮,等.不同剖宮產術式盆腹腔及腹壁粘連情況的對比分析[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5,40(11):775-776.
[3] 蔣馥霞,馬九珍.不同剖宮產術式對再次剖宮產的影響[J].廣西醫學,2013,2(15):23-65.
[4] 梁輝標.腹部橫切口與縱切口對再次剖宮產術的影響[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2(15):5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