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主義思潮浸潤下大學生消費異化傾向的生成及其消解
江洪明
(河池學院思政部,廣西宜州546300)
摘要:在消費主義思潮浸潤和沖擊下,絕大多數(shù)大學生能夠保持定力,堅守科學的消費觀。但是,大學生消費異化傾向在各高校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著。大學生消費異化傾向滋長生成的原因是復雜的。在當代中國消費社會正在形成的現(xiàn)實背景下,要消解大學生消費異化傾向,必須多方努力、多措并舉,做好打持久戰(zhàn)的準備。
關鍵詞:消費主義思潮;浸潤;大學生;異化;消解
收稿日期:2014-6-10
基金項目:廣西高校專項課題項目(桂黨高工宣〔2013〕34號,DSBD2013YB034)
作者簡介:江洪明(1966-)男,廣西陸川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社會思潮和思想政治教育等研究。
中圖分類號:C913文獻標志碼:A
法蘭克福學派的重要成員艾瑞克·弗洛姆認為:“消費異化的本質是消費對消費自身本質的背離、對人的背離和對人的操縱和控制。”[1]消費異化產生的思想根源是消費主義。而消費主義是一種毫無節(jié)制地消耗物質財富和自然資源,并把消費作為人生最高目的的消費觀和價值觀[2]。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fā)展、我國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fā)展、擴大國內消費的刺激政策的陸續(xù)出臺、人民消費水平的大幅提升,西方消費主義思潮已經廣泛滲透至我國社會各個領域包括高校,并在大學生中造成了不可小覷的負面后果。所形成的消費異化傾向,應引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高度關注和警覺。
1消費主義思潮浸潤下大學生消費異化傾向
調查表明,在大學生關注的十大社會思潮中,消費主義思潮名列第7(關注率32.27%)。在消費主義思潮浸潤和沖擊下,絕大多數(shù)大學生能夠保持定力,堅守科學的消費觀。但是,大學生消費異化傾向在各高校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著,主要表現(xiàn)為:
(1)炫耀性消費。這是以顯示和夸耀自己身份、地位和經濟實力,從而引起他人的羨慕為目的的消費,亦稱“夸示性消費”。調研顯示,部分大學生存在著“不是名牌我不要”“別人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你有我有全都有”等攀比、炫耀的消費心理。在回答“有新款的智能手機上市時,即使我的智能手機沒有壞,我仍然想要買新的”問題時,大學生中有35%的認為比較符合自己想法。問及“當買了一件別人很少有的東西時,心里是否得意?”時,有15%的大學生選擇“會”。可見,少數(shù)大學生存在炫耀性消費傾向,這在一線城市或省會城市中的高校情況更為嚴重。炫耀性消費會加劇學生與關系的緊張和沖突,危害學生的合作、和諧發(fā)展,使同學關系變得冷漠、疏離,而同學友情則日漸淡薄。
(2)符號消費。這是以消費活動本身替代生存目的、為消費而消費的象征性消費,它看重 “符號”承載的各種“附加值”、為 “符號”所左右,對 “符號”意義的追求遠甚于各類消費品自身的使用價值[3]。調查顯示,大學生的品牌消費觀念較重。如在回答“購物時,你是根據(jù)什么來決定買不買?”問題時,48%的大學生的選擇是“是不是我喜歡的品牌,且是專賣店賣的”。同時86%的大學生的電腦是知名品牌的。部分大學生選擇商品的過程中,看重的主要不是商品的使用價值(物美價廉、經久耐用等優(yōu)點)而是它的符號價值和社會意義,購買商品不再是為了滿足生活實際所需而是出于追趕時尚、超前享受、顯示身份、炫耀闊氣、滿足虛榮等。
(3)超前消費。在大學生中,近四成的大學生都贊同超前消費觀點。“明天的錢今天花”居然成為部分高校學生的“新時尚”。 見好就買,花銷動輒上千,用于購買名牌鞋子、運動服、自行車、手機、日用品。“見好就買”的結果,使許多學生一開學銀行卡就“失守”。幾乎所有超前消費的學生的費用來源都來自家庭,或向他人借款。少數(shù)學生還存在透支銀行卡現(xiàn)象。
(4)沖動式消費。這是以轉嫁自己負面情緒為目的消費。調查表明,大部分大學生消費都是有計劃的。這主要受到家庭經濟條件決定。但是,小部分大學生也存在盲目沖動、無計劃、情緒化的消費行為。在回答“購物時,你是根據(jù)什么來決定買不買?”問題時,有20%的大學生的選擇是“跟著感覺走”。對于“我經常買東西的時候喜歡,但買完之后對物品又沒興趣了”的問題,36%的大學生選擇“比較贊同”。對于“你平時花錢有計劃嗎?”問題,18%的大學生的選擇是“沒有計劃,隨心所欲”。在回答“我經常根據(jù)心情來決定是否購買某件物品”問題時,47%的大學生選擇“比較符合”。
(5)非自主性消費.部分大學生的消費是在外在的目的和力量的支配下進行的,被強制性、受控性的“他律”消費的特征明顯。不少學生“按照廣告來放松、娛樂、行動和消費”[4],在“幸福”的感受和對欲望的滿足中舒舒服服地、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和屈從這種操縱和控制,成為“消費機器”。正如弗洛姆所說的:“人本身越來越成為貪婪的被動的消費者,物品不是用來為人服務,相反,人卻成了物品的奴仆。”[5]大學生非自主性消費突出地表現(xiàn)在網絡消費的異化上。相當多的大學生嚴重依賴虛擬世界,被移動互聯(lián)網主宰和奴役,正常作息時間被打亂,學習注意力分散,記憶力嚴重退化,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也被扼殺。一旦離開手機或平板電腦,不少學生就會坐立不安。在大學校園里,“低頭族”幾乎可以說無處不見。面子消費觀念也是大學生的非自主性消費的表現(xiàn)之一。如在回答“要是你得了5000元的國家獎學金,你會宴請同學嗎?”問題時,其中37%的大學生的答案是“其實不想請,但不請又不好意思”。可見大學生在消費的過程中比較在意自己面子。
2大學生消費異化現(xiàn)象滋長生成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消費異化現(xiàn)象滋長生成并非空穴來風,而是有著十分復雜的原因,主要是:
(1)消費主義思潮的特點使然。首先,消費主義思潮本身意識形態(tài)性質的隱蔽性往往使大學生對其失去應有的警惕性。消費主義是一種“去意識形態(tài)化”的意識形態(tài)形式,是一種有極大危害的政治慢性病,時時損害著人的身心健康。但是,其來龍去脈、實質和危害并未引起世人應有的警惕。事實上,消費主義作為消費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是全球資本主義擴張的主要手段。如果說,在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時代,資本主義的擴張主要是通過武力征服來實現(xiàn)的話,那么,在當代,資本主義擴張則主要是通過消費主義價值體系的滲透實現(xiàn)的[6]。這些道理并非每一個思想政治教育者都能深刻地認識到,更遑論大學生了。其次,消費主義思潮對大學生的影響具有滲透性特征,大學生通常是在潛移默化、悄無聲息中接受了消費主義思潮的影響。消費主義是一劑包裝時尚而危險的麻醉藥。基于大學生消費的內在需求和一定的價值觀,消費主義作用的發(fā)揮,并不像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等社會思潮那樣需要特別的宣傳,而只需添加物質條件這一催化劑就能實現(xiàn)。消費主義思潮善于利用人們的自發(fā)傾向進行擴散,并且在形態(tài)上看起來似乎是漫不經心。它銷蝕著人們的心靈,卻沒有引起人們的反感,反而被認為是一種觀念更新和進步的標志。
(2)大學生自身方面的原因。①心理需求的糅雜化。一是時尚。對時尚文化的追逐已然成為當代大學生顯示青春活力和人格特征的重要方式。為了追趕潮流、吸引眼球、展現(xiàn)自我,不少大學生把相當多的時間、精力、財力,用于時尚消費,迷戀各類時尚消費品。雖然時尚消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著片面追求物質感受和感官刺激而忽略精神追求的不理性傾向。二是盲從。一些學生常常根據(jù)社會的消費取向或效仿他人的消費樣式來確立自身的消費趨向和消費行為,即呈現(xiàn)著“示同”消費的特征。調查顯示,對于“當看到網上的商品很便宜時,你會怎么做?”問題,23%的學生的回答是“如果別人都買,我也買”。三是炫耀。一些家庭富裕的學生往往通過“示差”消費來表達與其他同學的不同,炫耀自己的財力、地位、榮耀、聲望和名譽,以此獲得與眾不同的優(yōu)越感。四是自卑。一些家庭條件稍微差一點的學生,由于對自我認知存在誤區(qū),在和家庭條件較好的同學的交往中缺乏自信,渴望在各方面和別人保持一致,認為只有這樣才有歸屬感、安全感,因此想方設法極力讓自己在消費水平上與別人傾向一致。②價值觀的迷失。在消費主義生活方式下,一些大學生通過消費來獲得個體認同和社會認同,通過消費來確定個人身份、實現(xiàn)和展示自己的價值、獲得人生意義。在倡導“我消費,故我在;我消費,我有價值;我消費的越多、檔次越高,我的價值就越大”理念的消費主義思潮的沖擊下,一些大學生的消費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消費從滿足人們各種需要的手段,異化成生活的目的和生活的全部。③對美的認知偏差。完整的美是內容美與形式美的統(tǒng)一。但是調查顯示,部分學生在求美中存在著重形式輕內容的傾向。32%的學生認同“我非常在意我的外表”觀點,甚至有28%的學生認同“為了呈現(xiàn)身體外觀最好的一面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在回答“你判斷一個一個物品好不好是,你會以什么為標準”問題時,21%的學生更在意商品的外觀。這些數(shù)據(jù)說明:一些新生在追求美的同時沒有準確把握美的實質,過于注重事物的外在形式美而忽略事物的內容美,所追求的是比較膚淺的美。④對幸福的錯誤定義。調查表明,34%的大學生認同“一個人擁有的東西越多就越幸福。”對于幸福的定義,因人而異,但是幸福不應該只停留在物質層面上。幸福應該是精神充實和物質豐足的有機統(tǒng)一。對幸福的錯誤理解,導致一些大學生過分注重物質享受,消費主義傾向在他們身上出現(xiàn)是不足為怪的。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導作用的欠缺、無力和失效。主要表現(xiàn):一是一些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大學生消費現(xiàn)象缺乏正確認知和把握,不善于利用時尚文化施教,一概排斥時尚消費,堵塞了自身與大學生的對話與交流的渠道。二是教育者的工作未能及時跟進,對于學生中出現(xiàn)的消費主義苗頭見怪不怪、放任自流,未能采取及時干預措施,致使消費主義思潮在部分大學生中彌漫盛行。三是中學、大學德育鏈條斷裂,大學德育未能及早介入。如對大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消費主義傾向沒有給予應有的關注和先期教育,對大學新生可能出現(xiàn)的錯誤消費傾向沒有及早提示和防范等。四是未能營造出科學、文明、理性、綠色、低碳、健康消費的大學校園育人環(huán)境氛圍,致使正確幸福觀、勤勞節(jié)儉觀念、審美趣味、經典的嚴肅性深刻性、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遭到顛覆、揶揄。
(4)不良官風民風的負面影響。古人云:“上不正,下參差。”“官風正則民風淳”。2013年9月王岐山在天津調研時強調:“黨風決定民風,民風影響黨風。”優(yōu)良的黨風可以促進形成廉潔高效的政風和敦厚淳樸的民風;反之,將可能導致政風不正、民風日下。形成良好的政風和民風,關鍵在黨風。2013年6月18日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對黨內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上的表現(xiàn)進行了深刻揭露和無情鞭笞。在享樂主義方面,主要是精神懈怠、不思進取,追名逐利、貪圖享受,講究排場、玩風盛行。在奢靡之風方面,主要是鋪張浪費、揮霍無度,大興土木、節(jié)慶泛濫,生活奢華、驕奢淫逸,甚至以權謀私、腐化墮落。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不良的官風給民風造成了負面效應,不良的民風又助長了官風。在這種社會環(huán)境氛圍下,異化消費現(xiàn)象在大學生中出現(xiàn)是不足為奇的。
(5)大眾傳媒消費主義傾向化。在異化消費現(xiàn)象的滋生蔓延中,大眾傳媒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當今社會,大眾傳媒本應正確地引導人們科學消費,通過消費不斷提高人們的幸福指數(shù),但是在市場利益的驅動下,不少大眾傳媒通過鋪天蓋地的廣告、奢華的時尚系統(tǒng),對社會上大款、明星們奢華生活的有意無意的渲染,誤導、刺激消費主體進行不必要的消費,極力推崇“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消費價值觀,向人們包括大學生傳遞商品的符號象征意義,刺激人們的購買欲望。大眾傳媒消費主義傾向化的發(fā)展,致使奢靡之風、享受之風、攀比之風甚囂塵上,在這樣的風氣中,部分大學生陷入消費主義陷阱也是不足為怪的。
(6)家庭教育失當。大學生講排場心理、高消費行為的出現(xiàn),家長是有責任的。一方面,子女消費大手大腳,父母消費節(jié)衣縮食。許多家長過分溺愛子女,嬌生慣養(yǎng),寧肯苦了自己,絕不讓子女不滿意。在一線城市及其他一些省會大城市,一個大學生每個月的消費支出高達五千元甚至更多。而這些大學生的父母對自己很苛刻,省吃儉用也心甘情愿。另一方面,父母消費大手大腳,子女有樣學樣。父母每次生日大宴請,子女到生日時自然而然大擺排場請客。父母身穿名牌,子女去買衣服時很自覺地直奔品牌專賣店。從小就養(yǎng)成的行為習慣和已內化為心中的消費觀念,根深蒂固,無法在短期內改變。
(7)西方消費主義思潮的全球擴張。我國異化消費的泛濫,與西方消費主義思潮的全球擴張密切相關。消費主義是 19 世紀中葉隨著近代工業(yè)經濟迅猛發(fā)展而出現(xiàn)的畸形消費形式。借助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消費主義思潮以潛隱的非政治化的面目出現(xiàn),以普遍倫理、審美、風俗和風尚的形式從發(fā)達國家向發(fā)展中國家蔓延、從城市向農村滲透。在波濤洶涌的西方消費主義思潮裹挾下,一些大學生失去了抵抗能力甚至被淹沒吞噬、漸行漸遠。
3大學生消費異化現(xiàn)象消解策略
要消解大學生消費異化現(xiàn)象,需要政府、高校、社會、家庭、個人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多措并舉。應著重抓好以下環(huán)節(jié):
(1)政府層面:一要鞏固和擴大反對“四風”的成果,建立健全法律制度體系。糾治“四風”問題,要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健全制度、規(guī)范權力、約束行為。既要立足當前、切實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又要著眼長遠、建立健全促進黨員干部堅持為民務實清廉的長效機制。制度一經形成,就要嚴格遵守,堅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執(zhí)行制度沒有例外,堅決維護制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堅決糾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各種行為,防止和克服形形色色的制度“紙老虎”或“稻草人”現(xiàn)象,力求做到制度遵守常態(tài)化、制度體系科學化、制度執(zhí)行剛性化。二要規(guī)范大眾傳媒,營造良好的消費氛圍。作為消費主義思潮得以傳播蔓延的載體,大眾傳媒在消費主義的文化環(huán)境下刻意營造社會消費氛圍,助長了社會的浮躁之風,嚴重影響大學生的消費心理、消費觀念、消費行為。政府應出臺相關規(guī)范大眾傳媒的有力舉措,引導大眾傳媒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榮辱觀,弘揚辛勤勞動、艱苦奮斗的精神,反對好逸惡勞、驕奢淫逸的風氣,遏制消費主義思潮的傳播。
(2)高校層面:一要引導大學生科學消費。高等教育者要幫助大學生認清異化消費與人的本質異化、當代人類生存危機的必然性關聯(lián),并對大學生消費心理、消費觀念、消費行為進行及時有效的干預和引導。尤其要注重大學生的實踐養(yǎng)成教育,幫助其深刻反思和及時矯正消費行為,做到科學消費。科學消費是指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和自由全面發(fā)展要求,推動社會經濟文化發(fā)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在反對“四風”活動中,大學生不能袖手旁觀、置身事外,而應該以實際行動踐履科學消費理念。二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幸福觀和審美觀。科學消費觀的樹立有賴于正確價值觀、幸福觀和審美觀的樹立。消費主義思潮泛濫,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幸福觀和審美觀會造成負面的影響。不良價值觀、幸福觀和審美觀反過來又助長了非理性的消費觀。必須從價值觀、幸福觀和審美觀教育入手,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消費不僅滿足個體的正當、真實的需求,還必須與社會發(fā)展相一致,既不破壞自然環(huán)境,又不損害他人利益,使大學生在消費中體驗到幸福快樂的感覺,使他們在消費中不僅能辨別美和丑,而且能自覺追求儀表美和心靈美的有機結合,引導他們把消費取向由物質投入轉向精神投入,提升自己的精神品味和文化修養(yǎng),實現(xiàn)消費的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tǒng)一。
(3)家庭層面:著力改進家庭教育。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長一要及早教育,站好理財教育的“第一崗”,著力提高孩子財商(FinancialQuotient,簡稱FQ),讓孩子扣好人生第一枚扣子。二要以身作則,培養(yǎng)小孩吃苦耐勞、勤儉節(jié)約的良好習慣,不溺愛和放縱小孩,不要無限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而忽視自立自強、勇?lián)熑巍⑵D苦奮斗的性格、情感、精神的培養(yǎng)。三要利用親情和血緣關系,對孩子消費行為偏差進行規(guī)導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持之以恒地去施加影響,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弗洛姆.精神分析的危機[M].許俊達,許俊民,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72.
[2]張傳開.超越西方消費主義[J].求是,2008(23):55-57.
[3]晉偉.消費異化與文化誤導[J]. 北方論叢,2013 (1):129-131.
[4]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6.
[5]弗洛姆.在幻想鎖鏈的彼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174.
[6]張興橋.消費異化與消費倫理[D].長春: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71-72.
[7]邱柏生.從社會思潮的影響特征看如何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J].思想理論教育,2010(17):53-58.
[8]陳立思.社會思潮與青年教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沈宏梅
FormationandDigestionofUniversityStudents’ConsumptionAlienationTendencyintheConsumerismCultureInfiltration
JIANGHongming
(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CourseTeachingDepartment,HechiUniversiry,Yizhou546300,China)
Abstract:Undertheinfiltrationandimpactofconsumerismtide,mostcollegestudentscanmaintaincomposure,keepingscientificconceptofconsumption.However,collegestudents’consumptionalienationtendencyexistsineachhighschoolindifferentextent.Thecausesofformingstudents’consumptionalienationtendencyarecomplex.InthebackgroundthatcontemporaryChineseconsumptionsocietyisforming,toresolvecollegestudents’consumptionalienationtendency,weshouldmakevariousefforts,takemanykindsofmeasuresanddopreparationstofightaprotractedwar.
Keywords:consumerismtide;infiltration;universitystudent;alienation;diges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