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丙輝,周開源
(安徽師范大學 政治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2)
《論語》中曾107次提到“君子”一詞,可想而知,君子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古往今來,眾多仁人志士一直在不懈地追求君子人格。現實生活中的“君子”,不僅能夠給他人樹立榜樣,而且可以做到“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畏”(《論語·憲問》),有利于其個人成長。如今,當代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經常感到憂慮、困惑、畏懼,影響身心健康。亟需借鑒《論語》中君子人格,以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君子”人格,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正值青春的當代大學生,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基本得到了滿足。然而,由于當代大學生的生理年齡與心理年齡不相符,自我人格修養不夠健全,在成長過程中,經常遇到一些問題,如:生活中的憂慮、學習中的困惑、實踐中的畏懼等。
憂患意識是人的一種理智的認識活動。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強烈地憂患意識能夠讓人明白肩負的使命,明確理想目標,主動解決憂患。可是換個角度思考的話,由于當代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以及行為控制能力有限,面對生活中的憂慮,往往不能正確看待并及時處理。當代大學生在生活中,不同程度地感受到理想與現實的落差,難免會產生憂慮,而且問題多集中于個人成長方面,如:人際交往、愛情友情等。在人際交往方面,人與人之間發生矛盾沖突是常見的,被人誤解、嫉妒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在愛情友情方面,當代大學生容易混淆戀人與朋友的界限,分不清什么是愛情,什么是友情,經常因戀人和朋友而傷心。當代大學生生活中過多的憂慮可能導致情緒上的波動,甚至是行為上的沖動。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孔子認為學到的知識若能夠學以致用,是一件愉快地事情。與中學時代的應試性、被動性、灌輸性學習不同,大學時代更加注重專業性、主動性、研究性的學習。英國數學家、哲學家懷特海說過“青年在中學時代,常是低著頭、彎著腰,在書桌上面、實驗室中消磨。但是等到在大學的時候,每個大學生就應抬起頭、挺起胸、高瞻遠矚,才能領略到大學教育乃是為了培養真正的人才,然后才可能在學術上創造種種事跡,不僅貢獻國家、世界而且全人類。”[1]然而,當代大學生在學習中,由于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常抱有急功近利的心態,誤以為理論知識的學習枯燥乏味,對自己沒幫助,因此缺乏學習興趣。在學習專業知識的過程中,當代大學生逐漸確立自己的價值體系,由于現代社會經濟正處于轉型期,受就業形勢的影響,當代大學生價值體系的建立越來越復雜,甚至出現了價值困惑。其中,最典型的困惑就是大學“學什么”。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2],理論知識是當代大學生的必修課,而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以此來洞悉“世事”,也是當代大學生的必修課。如今,社會上的一些企業,也在為當代大學生提供兼職的機會,于此同時,國家政策也在鼓勵大學生創業。然而,當代大學生雖然理論基礎較為扎實,但是在參加社會實踐中,經常因為缺乏社會經驗而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難、挫折和失敗,人們心目中曾經的“天之驕子”,開始慢慢演變成“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猶如生長在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而面對實踐中遇到的困難、挫折和失敗,多數大學生會知難而退,選擇逃避責任或者是放棄。反過來,這些困難、挫折和失敗的陰影,又會影響大學生繼續參加實踐的信心,也會因畏懼失敗而否定自己的實踐能力,當實踐機會再次降臨時,大學生或多或少會產生畏懼的心理,影響自己參加社會實踐的決心。
《論語》中所描述的君子人格,是孔子對于理想人格的追求。我們可以試著把《論語》中涉及君子人格,歸納出“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畏”的特征與功能。意思就是君子有仁者之仁心,便可不憂;有志者之智慧,便可不惑;勇者之勇略,便可不畏。
“仁”是“君子”人格修養的內在規定和本質特征。一個人有了一種仁義的大胸懷,內心無比仁厚、寬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細節不計較,可以不糾纏于小的得失,此謂“仁者不憂”。首先,“君子”要具備仁者的言行。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論語·里仁》),孔子認為“君子”不大會說空話,喜歡做實事,行為上卻很敏捷。在人際交往中,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才能夠贏得他人的信賴與支持,遇到困難時他人愿意為你排憂解難。其次,“君子”要具備仁者的心胸。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憲問》),仁者希望自己有所建樹,也幫助別人有所建樹;希望自己達到目標,也幫助別人達到目標。君子應懂得律己寬人,即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律己是指遵循一定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來要求自己,約束自己。寬人是指寬宏大量的胸懷,團結友愛的態度來對待他人。寬人不是不堅持原則,不是喪失立場去遷就他人的過錯,去求得一團和氣,而是在維護大局和整體利益的前提下相互之間的友善禮讓。在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發生矛盾沖突是常見的,被人誤解、嫉妒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律己寬人的品德能營建溫馨和睦的人際關系。
“知”是君子人格修養的基本特征。我們無法左右外在世界,只有讓內心的選擇能力更強大,明白如何取舍,此謂“知(智)者不惑”。“知”在《論語》中有兩層含義,一是知識,二是智慧。“知”是一個從學習知識、求得智慧的過程,從不斷地學習過程中感受學習的快樂,成為一個真正的擁有智慧的人。首先,“君子”要學習廣博的知識。“君子不器”(《論語·為政》),即“君子”不像器皿一般,只有一種用途。“君子”應該是“文質彬彬”(《論語·雍也》),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儒雅的風度氣質。“君子”要“博學于文,約之以禮”(《論語·雍也》)才可以是內外更好的結合統一,只有質樸沒有博學,那也乏而無味,只有博學沒有質樸,就會過于虛浮。在學習中,君子往往謙虛好學,認為“無友不如己者”(《論語·學而》),通過向他人“擇其善者而求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積累廣博的知識。其次,“君子”要有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嚴謹的學風。“君子”對于學習應該是學而不厭、安貧樂道。“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孔子告誡自己的弟子在學習上不能貪圖安逸,要勤奮刻苦,要有剛強的毅力,以實現仁德于天下為己任。在學習的過程中既要好學樂學,還要做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對于自己所不知道的要有所保留,有所敬畏,不能信口開河。“君子泰而不驕”(《論語·子路》)、“君子矜而不爭”(《論語·衛靈公》),用謙遜而又誠肯的態度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態度,絕不逞強好勝,這樣就能夠在學習中不斷地進步獲得更多的知識。
“勇”是成就“君子”人格修養的一項前提特征。“君子”要勇而不懼,具備堅強進取的毅力。當你的內心足夠勇敢,足夠開闊,就有了一種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無所畏懼了,此謂“勇者不懼”。首先,“君子”要勇于實踐。“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就“君子”而言,天下的事情沒有規定如何去做,“黑貓白貓,抓住老鼠才是好貓”。“君子”在實踐的過程當中難免會遇到挫折和失敗,甚至遭受別人的指責和誹謗,對此孔子認為“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論語·子張》),要求“君子”不要怕犯錯,“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論語·衛靈公》),“君子”之所以為“君子”,就在于“君子”有坦蕩的胸懷,敢于檢視自己的錯誤,并修正錯誤,藐視一切艱難險阻,勇于實踐,永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其次,“君子”要謀而后勇。“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論語·述而》)孔子不贊成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的人一起去統帥軍隊。因為在他看來,這種人雖然視死如歸,但有勇無謀,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雖然是孔子道德要求中的一個標準,但“勇”不是頭腦簡單的蠻干,而是“洽事而懼,好謀而成”的人,這種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特征。
當代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如果能夠具備《論語》中提到的君子人格,這將有利于解決自己生活中的憂患、學習中的困惑以及實踐中的畏懼。當代大學生的“君子”人格的培養要通過主體教育中自我反省、學校教育中教師示范以及社會教育中實踐育人的路徑。
有人曾說過:“犯錯誤是學生的權力。”因此當代大學生犯錯誤是可以理解的。問題是,當發現自己犯了錯誤時,需要當代大學生自我反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曾子通過自我反省的方式,來思考自身有哪些缺點與毛病,并“自我批評”以改正。久而久之,這些缺點與毛病逐漸減少,隨之增加的是優點和好習慣,即仁者所具備的“忠”“信”等特征。當代大學生在處理生活中的一些人際交往、日常瑣事時,難免會出現“為人謀而不忠”、“與朋友交而不信”、“傳不習”等現象。如果當代大學生對于這些現象置之不理,不加以反思的話,自身的缺點與毛病就會越積越多。反之,若當代大學生能夠通過自我反省,思考自己的所作所為,敢于面對自身的缺點和毛病,從小事做起,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最終萌芽仁者之仁心,解生活之憂慮。
大學校園是智慧的源泉,大學之大,不僅在于教學樓、圖書館等硬件設施,而且在于大師的大學問、大智慧等師資力量。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在學校教育中,教師能夠直接為當代大學生樹立榜樣示范。專業課教師傳授專業知識、技能,使得當代大學生學會一技之長,以適應社會需要;公共基礎課教師,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師,向當代大學生傳授的是人生的智慧。教師們不僅可以在課堂上用通俗易懂、幽默詼諧的語言為當代大學生講解知識,并且能夠在當代大學生遇到困難、面臨選擇、感到迷茫時,給予鼓勵和正確引導。“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給學生一碗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師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用豐富的生活經驗、淵博的專業知識,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來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言行舉止,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確定學習的方向與目標,并起到鼓勵、督促的作用,最終傳授給當代大學生知者的智慧,解學習之困惑。
馬克思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3],要使當代大學生所學習的理論知識,能夠學以致用,通過實踐來鍛煉自己的能力。社會應為當代大學生給予保護,并為他們提供社會實踐的機會,如大學生兼職、大學生創業、大學生愛心服務等。各種各樣的實踐方式,為當代大學生創造了可供選擇的空間。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較弱或缺乏社會經驗的當代大學生,可以試著從事一些簡單的社會實踐,如發傳單、帶家教等等,跨出勇于實踐的第一步。還有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較強或社會經驗豐富的當代大學生,可以試著挑戰一些難度較大的社會實踐,如自主創業。因為創業不僅需要的是勇氣,而且是勇略。當代大學生在實踐中的體驗、感悟和收獲,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考慮問題周全能力、應對風險責任能力等。因此,可以通過社會實踐,培養當代大學生勇者之勇略,解實踐之畏懼。
《論語》中君子人格對于當代大學生成長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塑造“仁者之仁心”、“知者之智慧”、“勇者之勇略”的當代大學生“君子”人格,不僅有利于當代大學生健康地成長,而且能夠樹立良好的當代大學生形象,真正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天之驕子”。當然,培養當代大學生“君子”人格,不僅需要當代大學生自身的努力,還需要學校和社會的理解、包容和支持,為新時代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優秀人才。
[1]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莊連平,王立中,譯.上海:上海文匯出版社,2012.
[2]曹雪芹,高鄂.紅樓夢[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