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建軍
摘 要: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要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要求教師深入理解閱讀學習的原理,合理使用閱讀教學策略。立足于小學語文教學實踐觀察與思考,從閱讀指導、真實體悟、能力升華三個方面就閱讀教學策略進行了探討,期望能夠為小學語文教學提供一些具有價值的借鑒。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閱讀教學是提升學生語文能力的關鍵。文字是傳達信息的高效載體,這決定了閱讀是個人獲取精神食糧的最重要來源之一。小學生處于成長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更要通過廣泛閱讀和深度閱讀獲取知識、提升素養。但是目前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較為普遍地存在著形式化和工具化的傾向,對學生的實際閱讀收獲重視不夠。本文正以此為關注對象,探討扭轉這一現象的對策。
一、提供有效閱讀指導
為學生的閱讀提供指導,是語文教師的最基本職能之一。教師具有豐厚的專業知識和閱讀經驗,在教師的指導下閱讀,能夠讓學生更好地領會文本,更充分地發掘和利用文本中具有教育意義的信息。
教師應當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的心理出發提供指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素有教材中心化和教師中心化的弊病,整體性的課文文本常被機械性地分開,教師在閱讀指導時使用的語言也多為專業文學評論術語。這樣的閱讀指導方式有違自然的閱讀規律,人為地增加了學生理解文本的難度,從長遠看來,還會傷害學生的閱讀興趣,并使學生對語文課堂產生心理距離。以小學六年級課文《山雨》為例,語文教師在教學這篇文章時,常使用的方法是將本文劃分為“雨前”“雨中”“雨后”三個部分,并要求學生從課文中尋找與每一個部分對應的信息。相對應地,課堂進度也被劃分為三大段,在課堂教學中往往容易出現趕環節、趕進度的現象。這樣的教學結構雖然方便了教學,卻限制了學生的想象,破壞了課文的整體美感。值得注意的是,篇章劃分仍是義務教育階段中十分重要的閱讀教學手法,但是教師要用更具有情感性、啟發性和審美性的方式去劃分篇章。以本課文為例,更合適的劃分方法是按照作者的情感變化分為“期待雨”“欣賞雨”和“回味雨”三個部分。只有教師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合理的閱讀指導框架,學生才能夠從課文中提取豐富的信息。
二、注重獲得真實體悟
閱讀的本質是一種個人化行為,學生從中獲得的應當不僅是標準化的知識碎片,還是基于內心情感的真實體悟。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一個從淺層向深層過渡的過程,在深度教學中經常發生學生與教師思維難以對接的現象。有關字詞的錘煉、課文的主旨、作者的情感等深度教學內容,盡管教師投入了許多精力講解,學生卻仍然難以產生深刻感觸,這與教師的講解方式以及學生對語文課堂形成的刻板印象有關聯。當學生習慣了形式化的講解方式,便很難透過陳腐的語言把握鮮活的本質。
以三年級課文《理想的風箏》為例,理解主人公劉老師在風箏上寄托的理想是本課教學最關鍵的目標之一。如果教師只是簡單地說明“風箏是劉老師理想的寄托”,學生往往不明其意。本課的一大難點是要使學生對劉老師的內心能夠達到感同身受,因為學生與劉老師的生活經驗存在較大差異,往往不易產生同理心,也就無法獲得閱讀的真實體悟。教師要善于使用富于情感的語言,從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經驗入手,引導學生體會身體不便所帶來的艱難以及笑對生活所需要付出的勇氣。當這一大教學難點被克服后,學生才能夠產生真實的閱讀體悟。
三、通過閱讀自我升華
語文教學的基本結構是圍繞閱讀設計的,大綱的生字詞、漢語語法的要點從課文中提取,審美素養、寫作能力與相應的道德情感也通過閱讀指導獲得。閱讀教學的目的是要升華素養與能力,而非僅僅為學透、學精某一篇文章。這里所指的升華主要是高階能力的升華,如審美素養、寫作能力和道德情感等。通過閱讀升華高階能力,要注意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是豐富課堂信息量,語文是一門人文性極強的學科,在課文中有大量珍貴的文化信息值得教師開掘,用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第二是開展有效的以讀促寫教學活動,讓學生能夠在閱讀中獲得實用寫作技巧,借用閱讀攻克寫作教學的難關。第三是以一篇課文為中心,引導學生接觸課外閱讀資源。課外閱讀能夠提升閱讀量,幫助學生積累知識素材,是小學階段閱讀教育的重要一環。小學語文課本將內容上具有相似性的課文編輯為一個單元,體現了知識類聚的原則。教師應將這一原則進一步應用于課外閱讀中,讓學生接觸到更為豐富的課外文本材料,實現自我的能力升華。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模塊,要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必須以高質量的閱讀教學為前提。在教學中,教師要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為學生提供有效閱讀指導,并關聯學生的生活真實讓學生獲得真實體悟,同時,以閱讀材料為中心,增加語文課堂教學的信息量,并讓學生通過接觸更豐富的課外教育資源實現自身能力的升華。
參考文獻:
[1]余玲艷,代建軍.小學語文深度閱讀教學探析[J].現代教育科學,2017(8):92-96.
[2]王蘊楓.從讀中來 到讀中去:小學語文閱讀“四讀教學模式”簡介[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2(28):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