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案·
超高齡患者服用華法林致INR明顯增高1例
作者單位:100048 北京,解放軍海軍總醫院干部心血管內科
任冰穩,朱曉法
[關鍵詞]華法林;抗凝;高齡;藥物不良反應
病例男,94歲,因“乏力1 w”入院。近1 w患者無明顯誘因感乏力明顯,無流涕、咽痛、咳嗽、咳痰,無胸悶、胸痛、頭暈、頭痛。既往有房顫病史30年,開始為間斷性,2003年左右呈持續性,但未服用華法林。2004年因冠脈造影術后出現肺栓塞,開始服用華法林至今。監測國際標準化比率(INR)最高曾達4.34,多次達3以上。近1年服用劑量為周1、3、5、7為2.5 mg,1次/d;周2、4、6為1.25 mg,1次/d。每月均復查INR,波動于1.4~2.8。1個月前復查為2.04。近1 w刷牙容易牙齦出血,但量不多。肢體間斷有瘀青,但范圍不大,均未在意。既往還有3級高血壓。長期服用藥物除華法林外,還有單硝酸異山梨酯緩釋片、辛伐他汀膠囊、特拉唑嗪、美托洛爾、依那普利,血壓控制在130/80 mmHg左右。查體:血壓160/80 mmHg。精神差,神志清楚,言語流利,自動體位,查體合作。結膜無充血水腫,鼻腔通暢,無出血。牙齦無出血,咽部無充血水腫。頸軟,無抵抗。雙肺呼吸音清。心界不大,心率70次/min,律不齊,心音強弱不等,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雜音。腹軟,無壓痛反跳痛。右臀部有巴掌大小瘀斑,為陳舊性,部分已吸收。雙側肢體肌力及肌張力正常。
考慮患者長期服用華法林,入院后立即查凝血3項,第一次因血不凝未檢測出;第2次復測INR 9.58,凝血酶原時間(PT)活動度6.0%,部分凝血活酶時間95.9 s,凝血酶原時間110.1 s,血紅蛋白120 g/L。尿便常規、肝腎功、肌酸激酶均正常。立即停用華法林,給予維生素K1注射液 5 mg 肌肉注射,并備血用于大出血急救。囑患者臥床休息,加用通便藥物,給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琥珀酸美托洛爾強化降壓治療,使血壓維持在120/65 mmHg。12 h后復查INR 7.13(↑),再次給予維生素K1注射液10 mg。24 h后查INR 5.54(↑),36 h后INR 2.95,48 h后INR 1.71。患者全身乏力明顯減輕,精神好轉。行頭顱CT未見出血性病變。
討論華法林是長期口服抗凝治療的主要藥物,在房顫卒中防治、深靜脈血栓栓塞等疾病的治療中應用廣泛,臨床療效得到循證醫學的充分肯定[1]。老年人是房顫和血栓栓塞事件的高危人群,在我國,非瓣膜病房顫卒中的平均患病率為24.2%,80 歲以上高達32.9%[2]。但同時老年人亦是抗凝治療出血的高風險人群,年齡≥75歲是出血獨立的危險因素,而對于90歲以上的超高齡患者,抗凝治療的應用更需謹慎[3]。本患者85歲開始服用華法林抗凝,抗凝治療期間INR波動相對較大,多次達3以上。高齡患者INR波動較大的原因可能有:(1)基礎疾病多,長期口服藥物種類多,導致藥物間相互影響;(2)記憶力、視力下降,容易漏服、多服或誤服華法林;(3)隨著年齡增加,胃腸吸收功能差,肝腎功能下降,華法林吸收和排泄均受影響。因此對于高齡患者,需要嚴密監測INR[4-5]。
由于血管壁彈性下降、脆性增加,老年人即使未服用抗凝藥物,也容易出現牙齦出血、皮下紫癜。因此,若同時服用華法林并出現上述表現時,容易與華法林過量混淆,疏忽大意,導致就醫時間延遲。本患者以全身乏力為表現就診,1 w前已出現刷牙時出血、皮下瘀斑。若當時及時就醫,出血風險會大大降低。
本患者入院時第一次查血不凝,第2次INR 9.58,提示凝血功能極差,容易發生致命性出血。休息、血壓控制在較低水平、保持大便通暢對于預防顱內、消化道及其他部位出血均有重要意義。對于此類有高出血風險的患者,入院后最好備血急救,同時需要動態觀察血紅蛋白、血壓變化,及時觀察有無大出血跡象[6]。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國老年學學會心腦血管病專業委員會.華法林抗凝治療的中國專家共識[J].中華內科雜志,2013,52(1):76-82.
[2]胡大一,孫藝紅,周自強,等.中國人非瓣膜病心房顫動腦卒中危險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J].中華內科雜志,2003,42(3):157-161.
[3]伍勇.肌肉注射導致口服華法林患者死亡1例[J].西南國防醫藥,2011,21(12):1290.
[4]Mansur AP,Takada JY,Avakian SD,et al.Warfarin doses for anti-coagulation therap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atrial fibrillation[J].Clinics,2012,67(6):543-546.
[5]Scowcroft AC,Lee S,Mant J.Thromboprophylaxi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AF in the UK:an analysis using the General Practice Research Database(GPRD)2000-2009[J].Heart,2013,99:127-132.
[6]Kosar L,Jin M,Kamrul R,et al.Oral anticoagulation in atrial fibril-lation:balancing the risk of stroke with the risk of bleed[J].Can Fam Physician,2012,58(8):850-858.
(收稿日期:2013-11-24)
doi:10.3969/j.issn.1004-0188.2015.01.051
文章編號1004-0188(2015)01-0072-01
中圖分類號R 973
文獻標識碼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