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傳堯,鄭傳梁(廈門大學現代教育技術與實踐訓練中心,廈門361005)
網絡教學平臺助推高校教學信息化的實踐與探索
劉傳堯,鄭傳梁
(廈門大學現代教育技術與實踐訓練中心,廈門361005)
開展混合式教學是信息化教學的必然趨勢,在信息化背景下探討混合式教學的重要性,從高?,F存的教學狀況出發,通過實踐說明網絡教學綜合平臺是開展混合式教學的基礎,并探索如何通過網絡教學平臺來推進高校教學信息化建設的進程。
網絡教學平臺;混合式教學;教學改革
信息化是當今社會發展的總趨勢,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培養具有較高信息素養的綜合性人才已經成為教育部門面臨的重要問題,同時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對高校的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特別是對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及教學方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傳遞-接受”的教學模式已經越來越突顯出它的缺陷,其主要表現在忽略學生的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1]。信息技術促進了網絡教育的快速發展,遠程教學、精品課程、視頻公開課等教學模式提供了大量高效的、多樣化的教學共享資源,但由于缺少師生、生生面對面的交流的過程,教學效果也大打折扣。信息化的背景下如何應用信息技術、現代教育技術開展教學,培養適應信息社會發展需要高層次人才是信息化教學的主要目標[2]。教育專家們指出混合式教學是“技術提升教育”的必然發展方向,是有效解決教學難題的最佳選擇。因此混合式教學成為高校開展各類教學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是目前高校實現教學信息化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3]。
所謂混合式教學就是要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網絡教學的優勢結合起來,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旌鲜浇虒W是學習理念的一種提升,這種提升會使得學生的認知方式發生改變,教師的教學模式、教學策略、角色也都發生改變。這種改變不僅是形式的改變,而是在分析學生需要、教學內容、實際教學環境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在線教學和課堂教學的優勢互補來提高學生的認知效果[4]。
混合式教學主要是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具有建構性學習環境設計、課堂教學、在線教學和發展性教學評價等四個主要環節。網絡教學平臺將課堂內的有限的教與學的行為擴展到了課堂外,可以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平臺教學資源授課,課后學生可以通過平臺進行學習交流。它所呈現的功能及展示的優質教學資源為混合式教學及建構性環境提供了有效的支持[5]。
建設一個功能完善、并能適應開展混合式教學的網絡教學平臺應該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平臺穩定運行
平臺的穩定性是開展混合式教學的基礎,通過調研分析,清華教育研究院開發的THEOL網絡教學平臺在全國近500所高校已經投入使用,運行性能穩定,其功能包括通用網絡教學平臺、研究型教學平臺、精品課程建設與評審平臺和專業建設平臺、教學播客平臺、課程聯盟平臺6個子系統。它依托國家精品課程、公開視頻課程以及全球開放性網絡課程等教學資源,不僅為學生提供在線課程學習、在線自測、在線資源瀏覽等多種自主學習策略,也通過在線討論系統、電子郵件系統、學習筆記、在線考試系統等實現了多方面的教學交互。THEOL網絡教學平臺支持教師進行教學活動設計,例如布置作業、設置討論主題、為學生制訂自測方案、答疑等,以此來引導和幫助學生,為學生提供自主建構知識環境的同時,也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2)強大的資源管理功能
為保護知識產權,教師所設計的課件、文檔資料、視頻等教學資源通過網絡教學平臺的資源管理功能設置為只能在線瀏覽,或受限訪問,且對資源的訪問具有日志功能,能夠記錄用戶的訪問情況。
(3)跟蹤、管理學習行為的功能
基于混合式教學方式的特點,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更多,而不同學生接收知識點的能力又有差異,教師進行網絡課程教學時應設計階段性目標,只有完成階段性目標,才能進行下一個學習任務。如視頻播放過程中設計回答問題,正確回答問題后才能繼續播放;視頻學習完成后,進行小節練習,練習分數達到標準時,才能進行下一節學習,滿足循序漸近的學習規律。
(4)交互式的學習交流工具
強大的學習交流工具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當學生學習過程遇到問題時,可以通過交流工具進行求助,或發起對某個知識點的討論,學生通過解答或參與討論,加深知識點的理解,在良好的學習交流氛圍下,激發了學習的熱情,也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交互式的學習交流工具包含內部電子郵件、交流論壇、實時聊天室、電子白板。在交互式交流平臺中可以保留學生的學習資料,沉淀寶貴的學習經驗。
(5)強大的統計分析功能
開展個性化的線下教學,達到混合式教學效果,需要了解學生在網絡教學平臺的開展的學習情況,如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理解深度,學習規律等,通過平臺提供的統計分析功能,直觀地統計出學生對教學資源的訪問情況,通過大量的訪問數據,得出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規律。
(6)基于角色控制的管理功能
為滿足不同人員在網絡教學平臺擁有不同權限的需要,平臺應具有基于角色控制的管理功能,如用戶角色分為教師、學生、院系管理員、教學觀察員、專業管理員、教學督導管理等。這樣的用戶角色設計既滿足教與學的需求,又滿足教務管理的需求。
(7)與學校統一身份認證集成
目前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設比較完善,學校擁有完整的用戶數據庫系統和統一的身份認證平臺,網絡教學平臺的用戶身份驗證要能實現與現有統一身份認證平臺相集成,不僅簡化網絡教學平臺管理員的工作,而且為全校師生使用網絡教學平臺提供便利。
(8)自動同步教務系統選課關系
自動同步教務系統選課關系,不僅能夠簡化網絡教學平臺管理員工作,而且方便教師應用網絡課程進行教學,同時學生可以輕松找到自己所修課程,減少網絡教學平臺使用的復雜度。
推動網絡教學平臺的建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教師觀念保守。受傳統教育觀念及方法的影響,教師目前仍然多數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從原來的粉筆+黑板到現在的電腦+PPT,信息技術的驅動沒有從本質改變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教師仍然處于主導的地位,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難于突破,教師更不愿去嘗試應用信息技術變革教學手段。
(2)學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輕教學。重科研輕教學是各國高校普遍的問題,學校的政策主要還是引導鼓勵教師把主要精力放在抓科研、爭課題、爭經費、上名次方面,多余的精力才去從事教學,包括教師的職稱評定時也是以科研為重,不顧教師的教學水平[6]。
(3)學生信息素養較高,缺乏引導。隨著計算機技術與網絡技術的發展,現在大學生的信息素養普遍較高,對于一些計算機的基本操作在中學已經修完,把計算機當成一個學習工具已經不成問題,然而,教師在教學中由于沒有充分融合信息技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的程度不高,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加以引導。
(4)項目建設牽涉多個部門。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部門很多,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任何一個教學行政部門的消極都使得改革無法進行,因此多部門的通力配合極為重要。但也存在一些部門意識不到位,沒有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對教學改革的重要性。
針對這些存在的問題,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推動網絡教學平臺的建設:
(1)學校主導,多部門配合。為了能順利開展信息化教學,廈門大學成立一個信息化小組,由學校領導親自主抓,并啟動了“千門課程上網”工程作為開展信息化教學的引領旗桿,總體采用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的方式,分階段完成。最終目標實現所有本科課程上網,建成具有廈門大學特色的網絡教學平臺平臺,讓全校所有任課教師都有自己的網絡教學空間,本科學生都有自己的網絡學習空間,建成覆蓋全校所有任課教師、本科學生的網絡教學平臺
(2)以校級課程改革的方式立項。教師在網絡教學平臺上申請建設的課程將被作為示范性網絡課程進行推廣,鼓勵教師使用網絡教學平臺開展教學。示范性網絡課程同時作為校級課程改革項目,與其他校級教學改革項目同等對待。
(3)做好推廣使用工作。可以通過尋找能解決教學日常實際問題的方式鼓勵教師使用平臺,例如通過調查發現,現在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都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上課要共享課程資源和學生課后提交作業,以此為出發點為每個教師在網絡教學平臺上免費開辟空間,在方便教學的過程中通過簡單的使用去發現更多更好的功能,逐漸將網絡教學平臺融入到教學中。
(4)做好常態化的培訓。網絡教學平臺功能較多,讓一些教師,特別是一些文科類的教師難以入手,想建設課程卻不知從何開始,更不用說去思考如何使用網絡教學平臺開展混合式教學。因此技術服務工作極其重要,除了提供有力的日常保障支持外,常態化、系統性的培訓也非常重要,讓教師可以隨時學習隨時使用,并在使用的過程中無后顧之憂。
(5)重點跟蹤以點帶面。雖然在推廣網絡教學平臺的過程中,課程作為課題的方式進行立項,但由于各種原因,很多教師建設熱情還不夠,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建設出大量好的課程,在這個問題上,可以有選擇地選出幾個建設積極性高的課程,然后組成一個團隊重點跟蹤,從技術上、理念上通過深入溝通的方式給予指導,全面完善課程內容,建設完整的符合混合式教學的課程。把這些課程的建設經驗作為典型,通過定期交流的方式向其他課程輻射,以點帶面,全面推進其他課程的建設。
(6)定期開展課程建設交流與評優活動。為鼓勵和引導教師參與建設課程和使用網絡教學平臺,由教務處牽頭,通過平臺提供的統計數據和學生反饋的意見等相關數據,組織開展網絡課程評優活動,每年評選出“十大示范性網絡課程”、“十大活躍網絡課程”等獎項,通過這種方式也可以促進教師進行經驗交流、分享課程建設成果。
(7)制定課程建設基本要求。為了提高課程建設的進度,制定課程建設基本要求,要求課程建設周期為一至兩年,課程建設時間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課程網上建設期,本階段結束后組織專家進行中檢查,以便提醒教師完成課程基本建設,第二階段為課程建設應用期,即通過中期檢查后,課程首輪開課學期,開課一輪后組織專家進行最后驗收。
(8)配套課程建設經費。為鼓勵院系和教師積極開展網絡課程建設,推進教學觀念、教學模式的深刻變革,在將網絡課程列為校級教學改革項目的同時,給予每門課程1萬元建設經費支持。
(9)配備教學助理。網絡課程建設工作量較大,為了減輕教師在建設網絡課程中增加的工作量,同時也為了調動學生在網絡教學綜合平臺的學習熱情,及時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學校要專門為在建課程配備若干名教學助理來輔助教師完成包括教學信息、教學資料、教學視頻的整理編輯與上傳,章節練習、課后作業的文檔化及上傳,網上答疑、網上論壇組織等工作。
功能完善、運行穩定的網絡教學平臺是推進高校信息化教學的一把利器,而學校政策的支持則是這把利器的磨刀石。經過1年多的努力,教師已經逐漸開始接受新的教學理念,并把網絡教學平臺融入到課堂,他們在教學過程中也愿意投入更多的時間來建設完善課程,目前廈門大學已有300多門的網絡課程運行在平臺上,雖然還在建設期,但課程的總訪問量已經達到26000多次,單門課程的訪問量最高達3000多次,一些教師更是往前走了一步,他們在建設的過程就開始意識到網絡教學平臺對教學帶來的好處,他們采用邊建邊用的方法,在建設期就已經開始通過網絡教學平臺開展混合式教學。
[1]苑永波.信息化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的比較[J].中國電化教育,2001(8):26~28
[2]王悅.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的優勢互補研究[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3,34(2):134~136
[3]解筱杉,朱祖林.高?;旌鲜浇虒W質量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遠程教育,2012(10):9~14
[4]彭艷妮,劉清堂,李世強,趙呈領.混合式學習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1(7):57~60
[5]余勝泉,路秋麗,陳聲健.網絡環境下的混合式教學[J].中國大學教學,2005(10):50~56
[6]袁祖望.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現象透視及糾偏[J].汕頭大學學報,2002,18(1):69~73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Blended Learning;Teaching Reformation
Practice and Exp loration of Teaching Informatization with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LIU Chuan-yao,ZHENG Chuan-liang
(Center for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Practice Training,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
The development of blended learning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teaching informatization.Explores the importance and bases of blended learning will and discusses how will the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promote the informatization of teaching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integrated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in the contex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1007-1423(2015)15-0049-04
10.3969/j.issn.1007-1423.2015.15.013
劉傳堯(1975-),男,福建閩清人,碩士,研究方向為教育技術、教育學
鄭傳梁(1979-),男,福建南平人,本科,研究方向為教育技術
2015-03-26
2015-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