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奎(遵義醫學院珠海校區 廣東珠海 519041)
傳統武術核心穩定性訓練方法的效果研究①
李冬奎
(遵義醫學院珠海校區廣東珠海519041)
摘 要:傳統武術在訓練中包含著豐富的核心穩定性訓練方式目前仍未被認識與開發。該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實驗法、數理統計等方法對傳統武術所蘊含的核心穩定性訓練方法進行分類與實驗研究,以驗證傳統武術“核心穩定性”訓練方法的實際效果。實驗后的數據分析表明,本實驗研究選取的傳統武術核心穩定性訓練方法是科學的。同時,實施傳統武術核心穩定性訓練的實驗組在訓練后其核心穩定性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的提高。說明傳統武術核心穩定性訓練方法是有效的。
關鍵詞:傳統武術核心穩定性訓練方法效果
①基金項目: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一般項目(WSH2011Q017)
傳統武術在訓練中包含著豐富的核心穩定性訓練方式。但是,當前對傳統武術中所蘊含的核心穩定性訓練內涵的研究目前仍未見到。該文將嘗試探討與分析傳統武術的核心穩定性訓練方法,將其系統分類并驗證其科學性、有效性,以期為發展和完善競技體育核心穩定性訓練提供具有中國元素的獨特的訓練手段提供有益的參考。
1.1研究對象
選取遼寧工程技術大學運動訓練專業共計24人。實驗對象情況見表1所示。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研究法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檢索CNKI數據庫、中國碩博論文庫、體育期刊及互聯網,對相關文獻資料進行了整理與分析。
1.2.2專家訪談法
通過座談、電話訪談的形式,就課題實驗設計、數據處理等方面問題征詢相關專家的意見。
1.2.3實驗法
(1)實驗前準備階段控制。
將實驗對象隨機分成實驗組、對照組兩組。實驗對象在過去一年里沒有四肢或腰部的損傷和手術,無其他傷病及服藥等影響身體平衡性等影響因素。經過篩選的學生經隨機抽簽被分配到兩個組中。
為便于實驗中的控制,本研究在實驗前對兩個小組進行了干擾變量的控制,對兩組的核心穩定性情況進行測量,對測得的數據指標進行統計(見表4),經t檢驗(P>0.05)表明無顯著性差異,完全符合本課題的實驗要求。
(2)測試指標。
根據專家意見,本課題通過對核心穩定性(8點星形偏移平衡測試)指標的測試對人體核心穩定性的變化情況進行分析(見表2)。
(3)訓練方案。
設立傳統武術核心穩定性訓練實驗組、對照組。傳統武術核心穩定性訓練實驗組除按照專業的訓練計劃進行訓練外還要采用經篩選后分級的傳統武術核心穩定性訓練方法的訓練方案,對照組按照專業的訓練計劃進行訓練。實驗時間定為12周,每周訓練3次,每次50 min。結束后,比較核心穩定性能力各項指標變化情況,通過分析討論各項指標變化,初步認識傳統武術核心穩定性量訓練方法對人體核心穩定性發展產生的影響。

表1 實驗對象基本情況

表2 測試指標與方法

表3 第一級難度核心穩定性訓練計劃

表4 第二級難度核心穩定性訓練計劃
(4)訓練內容。
實驗組采用經篩選后分級的傳統武術核心穩定性訓練方法的訓練方案。為了確保實驗條件的等同性,根據實驗設計中核心穩定性訓練組難度的分級標準,在廣泛征詢相關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對從傳統武術中遴選出來的核心穩定性訓練方法進行分級歸類。第一級為:穩定狀態下的靜力性動作及無負荷動作;第二級為:非穩定狀態下的靜力練習。
第一級的訓練方式中的穩定狀態下的靜力性動作主要是讓運動員深刻體會核心部位肌群的用力并能提高對重心穩定的控制能力。無負荷動作主要是減少支撐點,并將解放出來的肢體進行一定的活動。
第二級為:非穩定狀態下的靜力練習。此階段訓練需要借助一些傳統武術器材來制造不穩定的狀態,例如梅花樁、長凳。通過這一級的訓練可以更直接的調動深層肌肉和神經的參與度。
1.2.4數理統計法
采用SPSS11.5統計分析軟件對測試結果進行了分析處理。主要采取均值比較中的配對T檢驗和獨立樣本的T檢驗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均在95℅置信區間進行檢驗及處理。

表5 實驗前星形偏移平衡指標測試結果比較

表6 實驗后實驗組星形偏移平衡指標變化比較

表7 實驗后對照組星形偏移平衡指標變化比較

表8 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星形偏移平衡指標變化比較
2.1實驗前兩組隊員核心穩定性數據測試結果與分析
本研究對核心穩定性采用星形偏移平衡測試。此測試是運用8點星形偏移來檢測和評價受試者的平衡能力。測試時,受試者單腿站立于8點星形圖的中央,用非支撐腿分別向8個方向(前、后、左、右、左前、左后、右前、右后)盡可能遠的伸出,用伸出的遠度與下肢長度之間的比值作為評價穩定能力的指標,比值高的隊員平衡穩定性更好。實驗中的數據僅選取左腿支撐時右腿內前方向,其他數據統計結果與本數據結果一致,故未全部列出。
從表5可看出,對照組伸遠/下肢長為68.82±5.41。實驗組伸遠/下肢長為67.88±6.04。統計結果顯示實驗前兩組在核心穩定性上無顯著差異(P>0.05),表明隨機分組符合實驗要求。
2.2實驗后兩組隊員核心穩定性數據測試結果與分析
對核心穩定性采用星形偏移平衡測試。實驗中的數據僅選取左腿支撐時右腿內前方向,其他數據統計結果與本數據結果一致,故未全部列出。實驗組為傳統武術核心穩定性訓練組。
(P<0.05代表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代表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
對照組始終按照專業的訓練計劃進行訓練,通過12周的訓練,核心穩定性由實驗前的68.82±5.41提升到實驗后的71.97± 6.05,前后顯現出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經過12周的按原專業訓練計劃所進行的訓練對運動員的核心穩定性是由積極的作用的,這是因為專業計劃的內容中已經包含了諸多的體能與技戰術訓練,可以對運動員的核心穩定性的提高產生良好的影響。
從表7可看出,實驗組實驗前后的數據指標有較顯著的差異(P<0.01)。核心穩定性指標有實驗前的67.88±6.04提升到96.91 ±9.76。表明傳統武術核心穩定性訓練方法具有顯著的效果。分析認為這是由于加入傳統武術核心穩定性訓練對運動員核心穩定性提高所產生的積極效果,尤其是對核心穩定性較差的隊員更具提升的效益。但由于實驗組在訓練中仍在進行專業訓練。因此,這一提升后的效果應是兩種訓練的綜合作用使然。
從表8可見,實驗組核心穩定性比對照組測試的數據提升了26.14(P<0.01),呈現出非常著性的差異。兩組實驗后的對比分析表明了專業訓練對核心穩定性提高的局限,顯示出傳統武術核心穩定性訓練的重大影響。由此可見,在剔除原專業訓練計劃的影響后,實驗組的核心穩定性在實驗后要比對照組有巨大的提升,這一差異是由傳統武術核心穩定性訓練所產生的。
(1)本研究選取的傳統武術核心力量訓練方法是有效的。
(2)實施傳統武術核心穩定性訓練的實驗組在訓練后其核心穩定性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提高。表明傳統武術中的核心穩定性訓練方法具有巨大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黎涌明.論核心力量及其在競技體育中的訓練—起源、問題、發展[J].體育科學,2008,4(28):19-29.
[2]趙佳.核心區力量及其訓練研究進展[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9,3(24):218-220.
[3]陳小平,黎涌明.核心穩定力量的訓練[J].體育科學,2007(9).
[4]馮建軍,袁建國.核心穩定性與核心力量研究述評[J].體育學刊,2009(11).
[5]彭云釗.武術專項力量訓練引入核心穩定力量訓練的實驗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院學報,2009,3(25):62-65.
[6]栗勝夫.少林拳珍訣秘要[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8-01.
[7]少林絕技編寫組.少林絕技秘本珍本匯編[M].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
[8]王菊蓉.王子平拳術技法[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03.
作者簡介:李冬奎(1974-),男,漢,遼寧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從事民族傳統體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G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2(b)-00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