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晶
(安徽師范大學,安徽 蕪湖 241000)
隨著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與發展,大學生就業體制發生了巨大轉變,同時全國各高校不斷擴招,使大學畢業生不斷增多。面對就業形式轉變帶來的沖擊,各高校及其畢業生面臨前所未有的就業壓力。Super在1955年提出了職業成熟度的概念[1],后經過Crites等人的研究,職業成熟度理論開始完全建立起來。而我們正需要以這樣的理論了解和科學指導大學生,促進其職業成熟度的提升,從而避免職業決策困難,提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幫助其順利畢業[2]。
一方面,職業成熟度是個人心理上的一種成熟,它同其他心理概念一樣,容易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因此職業成熟度概念在被引入國內的過程中,必須經歷一個本土化的過程。
另一方面,當前畢業生對于職業可選擇空間越來越大,就業壓力與日俱增。因此,科學且提前地為大學生提供就業咨詢,促進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的發展,減緩就業壓力是當務之急。而且對大學生職業成熟度進行研究不僅能加深對大學生職業心理發展特點的了解,還能為畢業生職業輔導效果的評估提供有力的理論依據。
本文采用西南大學鄭海燕的職業成熟度定義[3]:職業成熟度是指個人掌握的與其職業發展階段相對應的職業發展目標的程度,主要包括知識和態度兩個成分。問卷則采用《大學生職業成熟度問卷》,共41個項目,9個因子,信效度指標良好。
從安徽農業大學抽取400名大學生作為被試,文理科比例1:3,大一至大四分別為100份,回收398份,有效問卷377份,占總問卷數的94.25%,其中男生205名,女生172名;文科88份,理科289份;大一99份,大二95份,大三94份,大四89份。
3.1 大學生職業成熟度各個因子水平的比較
除功利性和靈活性因子外,絕大多數因子平均值位于中等偏上水平??傮w來說,本次調查的大學生職業成熟度得分不高,各因子之間差異較大。由此可見,大學生職業成熟度在大多數因子之間的發展是不均衡的。在職業決策態度中,功利性和靈活性的得分顯著低于其他因子的得分,這表明本校大學生在選擇職業時缺乏對環境的隨機應變能力,更在意社會地位高低和職業薪資待遇;在職業決策知識中,專業知識和人際交往的策略性知識顯著低于其他因子的得分,這表明本校大學生在與自己專業相關的職業知識和社會經驗方面存在欠缺。
3.2 大學生職業成熟度之于年級間的差異
從表面看,大學生職業成熟度在年級之間的差異并不顯著,但在職業決策知識分問卷上,年級差異顯著。從檢驗結果可以看出:(1)本校大學生成熟度的發展大致呈現出U型的發展趨勢。通過比較發現,大多數因子之間都存在差異,但主要體現在四年級與其他年級之間,由此可以判斷三年級是我校大學生職業心理發展的關鍵階段;(2)在分問卷上,大學生職業決策態度得分最低的是二年級,到四年級的時候驟升,達到最高點。獨立性因子、靈活性因子、功利性因子的得分都隨著年級的增長而下降,在四年級時降到最低點,由此可見,越是臨近畢業,需要選擇職業時,學生對于他人的依賴性越強,隨機應變能力越低,越功利化。(3)我校大學生掌握的職業決策知識隨年級的增加而曲折地增多,尤以人際交往策略知識增長最快。
3.3 大學生職業成熟度之于性別間的差異
從整體上看,本校大學生職業成熟度在性別之間差異比較明顯的,主要體現在職業決策知識分問卷。從檢驗結果看,專業知識、人際交往策略性知識、靈活性、獨立性、功利性均達到顯著水平。表明在職業決策態度上,雖然男生比女生更看重功利因素,獨立做出職業選擇的能力較強,但缺乏靈活性。
3.4 大學生職業成熟度之于專業間的差異
從整體看,我校大學生職業成熟度之于專業間的差異不顯著,從分問卷、各個因子上看差異不顯著。
4.1 大學生職業成熟度各個因子水平的差異
從整體水平看,本校大學生職業成熟度得分不高,靈活性和功利性因子的得分與其他因子得分明顯偏低??偟膩碚f,當前本校大學生職業心理發展中最突出的問題是對具體職業的認識缺乏了解。
劉慧在對中學生的職業成熟度的調查中發現,中學生的職業心理中突出的問題是擇業的主動性不高和對職業世界知識缺乏了解[4]。通過本研究可以確定,大學生對于某一職業領域知識的缺乏是普遍存在的,而導致該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學校對職業教育的深度和廣度的欠缺。雖然本校針對各個年級每年都會開就業必修課程,但效果不佳。其次,在教學過程中,對當前就業形勢、本專業市場需求等信息的教學不足,導致學校與社會、理論與實踐相分離,平時的生活、學習中缺少科學的指導,有關工作基本上是由學生工作人員兼任。
在職業決策態度方面,個體積極探索職業世界的主動性和自信心在逐步提高。有調查研究顯示,大學生普遍感到就業壓力,競爭意識增強,51%的大學生愿意對職業培訓進行投資,希望通過深造提高自己的競爭力。50%的大學生清楚自己未來三年到五年的發展計劃,這也說明大學生在職業發展中的主動性正逐漸提高[5]。與此同時,隨著大學生主動地探索,知識儲備量的增加,職業決策知識的提升,社會經驗的增加都會使能夠做出正確的職業選擇的自信心提高。
4.2 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的年級差異
Super和Crites都認為職業成熟度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的[6]。 朱云力和馬遠的研究結果也是如此[6]。 而本研究中,本校大學生職業心理的發展趨勢呈U型,出現這種發展趨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4.2.1 大學教育中對于職業規劃部分知識的缺乏?,F有的大學職業規劃教育研究明顯不足,而在已有的研究中,多數是理論研究,對于如何策略和方法的研究相對較少。
4.2.2 大學低年級對自身職業發展的思考基本上處于“想象”階段,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兼職經驗和接觸社會機會的逐漸增多,思想會逐漸成熟,這解釋了本研究結果中大一學生職業成熟度各因子得分普遍高于大二學生得分的原因。而大學生真正接觸職業世界大部分是在大四階段,畢業面臨就業,必須真實地與市場接觸,收集招聘信息。
4.3 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的性別差異
在本次本研究中,男生職業成熟度高于女生,這與張進浦,劉利敏等的研究結果一致[7][8]。國外的研究則認為女性職業成熟度高于男性,這可能與研究的被試文化背景有關。
中國傳統觀念認為女性的理想角色是 “賢妻良母”,主要以家庭為主[9]。雖然如今講究男女平等,但是女性對男性的依賴心理依然存在,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女大學生為追求事業而拓展自己的專業知識和人際交往范圍的行為。而男性則主要以事業為重,是家庭的主要經濟支柱,傳統觀念也使男性比女性更注重職業問題,對職業信息格外敏感,對外部世界的活動更關注。
靈活性因子得分的性別差異目前還沒有能夠驗證的依據。
4.4 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的專業差異
本校大學生職業成熟度專業差異上各個因子及分問卷的得分差異均不顯著,這與現有研究結果不符,原因可能是:一方面,本研究采集的樣本在專業分類上不具有代表性,分組過于籠統,而沒有將農學專業、藝術類考慮到。文理科取樣比例按照1:3進行選取還需要重新考慮。另一方面,由于學校傳統、教育理念的差異,本校對文理科的師資投入等都會對大學生的職業成熟度產生影響。
5.1 本校大學生在職業心理發展上存在的最主要問題是:(1)對職業規劃迷茫;(2)對人際交往知識策略匱乏;(3)對希望從事職業相關的知識掌握有限。
5.2 大學生職業成熟度隨年級的升高大致呈現U型的發展趨勢,大三則是學生職業成熟度的關鍵轉折點。
5.3 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的性別差異顯著。男生在人際交往方面更有優勢,掌握的技巧和策略較女生更多。
[1]Super,D.E.A theory of vocational development[J].American Psychologist, 1953,8:185-191.
[2]李晨.職業成熟度結構與測量模型的效度概化及問卷編制.湖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3]鄭海燕.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的結構及其發展特點[D].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4]劉慧.中學生職業成熟度的發展特點[D].西南師范大學碩士生學位論文,2003.
[5]劉夏亮.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調查[J].成才與就業,2005.
[6]朱云立.職業成熟度理論及其在大學生中的應用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生學位論文,2003.
[7]劉利敏.大學職業成熟度問卷修編及發展特點研究[D].西南大學碩士生學位論文,2009.
[8]Dybwad,T.E.The structur al validity of Daidalos:A measure of careermaturity[J].Scandinavian Journal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8,52 :135-152.
[9]謝雅萍,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研究[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