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偉
(南靖縣第二實驗小學,福建 南靖 363600)
敢疑善疑,激活課堂
張宏偉
(南靖縣第二實驗小學,福建 南靖363600)
質疑是開啟創新之門的鑰匙。傳統閱讀教學重視教者問題的設計,忽視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教師要增強學生信心,大膽質疑,從“找到切入點”和“找準著力點”兩方面教給方法,挑戰“權威”,質疑文本與教學,使孩子善于質疑,讓質疑的火花激活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
調適心態切入點著力點質疑文本與教學敢疑善疑
古人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亞里士多德說:“思維從疑問和驚奇開始。”世界上許多發明創造都源于“疑問”。質疑是人們學習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項基本能力,是開啟創新之門的鑰匙。從小培養孩子的質疑能力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
要讓學生學會質疑,首先要掃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調整好他們的心態。長期以來,學生問題意識缺失,他們已習慣于被動地接受知識,所以很難有質疑的意識。有的學生習慣聽老師講,習慣當收音機,只管收聽,不管思考,更不管質疑。對于這種學生,要讓他們知道質疑非常重要,凡事一定要多問問為什么,使他們明白自己學習上這么被動是不行的,進而產生適度焦慮,深切體會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行不通的,進而主動學習質疑。有的學生心里有存疑,但膽小害羞且顧慮重重,害怕說得不好老師會責怪、同學會嘲笑。對于他們,教師要對他們的質疑精神大加贊賞,打消他們的顧慮,讓他們明白,只要提出問題,就是有質疑精神,絕不會被責怪和嘲笑。平時不斷向學生強化這樣的觀念:會質疑的孩子最聰明,愛動腦的孩子老師最喜歡,會提出問題比會解決問題更厲害。“你提的問題非常有探究價值。”“你很會發現問題,真是聰明的孩子。”“你提的問題老師都要想好久才會回答呢,你真了不起!”課堂上教師要對每一個有價值的疑問進行肯定,對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學生予以鼓勵。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進行“智慧之星”等一系列培養學生質疑意識的評比活動,誰提出的問題多,誰就能得到這節課的智慧之星,誰提的問題有探究價值,誰就能得到2顆智慧之星。一個月評比一次,期末再進行總評,看誰的智慧之星最多。總之,教師要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打消學生的顧慮,毫不吝惜地熱情鼓勵他們,讓學生自信滿滿,大膽質疑。
質疑的方法很多,但是學生并不是天生就會質疑,需要教師的點撥與指導。
1.矛盾處生疑。
有些課文內容表面看著像自相矛盾,其實那正是作者匠心所在,都是為了更好地表達中心。所以從有矛盾之處入手,正是培養學生質疑問難能力的絕佳途徑。
如《鳥的天堂》這篇課文,在學生已知道鳥的天堂是指一棵大榕樹后,教師用幻燈出示兩個句子:(1)那是許多株茂盛的榕樹,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2)我有機會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樹,枝干的數目不可計數。而后問:讀了這兩句話你發現了什么?你想說什么?學生紛紛質疑:這兩句話自相矛盾了啊,課文中說“真是一株大樹”,怎么又說是“許多株茂盛的榕樹”呢?有一個學生就回答:“是那一株榕樹非常非常茂盛,枝干很多,讓看的人以為是許多株,其實只有一株。”這樣,教師創設條件,讓矛盾更加明朗化,學生從矛盾處質疑,更深入地理解文本,質疑能力也得到提高。
2.標點處生疑。
“標點符號是輔助文字記錄語言符號”(《標點符號用法》)。其實,文章的標點蘊含更深刻的內涵,一個標點也能表達人物的情感。從標點符號入手,是讓學生質疑的絕佳切入點。如《“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篇課文,它的第四自然段的標點符號就比較特別:“七點。七點一刻。七點半。父親還沒有回來。我實在等不及了。”課堂上,教師引導孩子們注意句子的標點,思考發現什么,有什么疑問?孩子們立足句子標點的特點提出:句子根據意思只有兩句話,為什么用上五個句號呢?通過進一步理解,讓孩子明白前三個句號表達“我”當時急切的心情。問題的提出已經讓孩子們對文本的情感理解了一半,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孩子們理解文本、感悟文本的過程。
3.巧妙處生疑。
文章的巧妙處常讓人眼前一亮,此時如果細細思量妙在哪里?定會豁然開朗,拍案叫絕。如《白鵝》一課:“因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們這位鵝老爺的脾氣,每逢它吃飯的時候,狗就躲在籬邊窺伺。”這段話講白鵝吃飯的時候小狗乘機偷吃的內容。學到此處,教師可讓學生找一找,哪一個詞最有意思?學生努力地找,一會兒就找到了探究的目標,問道:“作者為什么要叫這只白鵝為‘鵝老爺’?用這個詞妙在哪里?”這時,教師相機引導:“如果把‘鵝老爺’換成‘白鵝’效果一樣嗎?學生恍然大悟:“效果當然不一樣。這樣寫更能突出作者對白鵝的喜愛之情。”
1.以重點詞句為著力點。
重點詞句往往在文章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盤古開天地》是小學語文第七冊的課文,主要寫了盤古創造了美麗的世界的事,表現了盤古無私奉獻的精神。這篇課文的最后一段話是中心句:“人類的老祖宗盤古,用他的整個身體創造了美麗的宇宙。”教學這課的時候,我先讓孩子們通讀全文,找出中心句。同學們很快就找出了這句話,我相機引導:“讀一讀這句話,注意重點詞,你能提出什么問題?”經過點撥,孩子們就能找出“創造”這個重點詞,而后質疑:“創造是什么意思?”“誰創造了美麗的宇宙?”“他為什么要創造美麗的宇宙?”
2.以寫作意圖為著力點。
以文章的寫作意圖為著力點進行質疑,可以把學生的質疑引向更深的層次,使學生提出的問題更加深刻,更具有探究價值。教師平時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并經常性地訓練:“作者為什么要寫這段話?”“作者這樣寫是不是想表達特別的意思?”如《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講了一位父親抱著堅定的信念,歷盡了艱辛,終于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同學的故事。其中有一個自然段的內容是這樣的:就在他挖掘的時候,不斷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趕來。看到這片廢墟,他們痛哭并大喊:“我的兒子!”“我的女兒!”哭喊過后,便絕望地離開了……學到這段話的時候,有一個學生心存疑惑:“課文主要寫的是地震中的父與子,別的孩子的父母的表現和文章內容關系并不密切,可不可以刪去?”教師馬上加以肯定:“這個問題特別有探究價值!到底可不可以刪去呢?請同學們在小組內討論討論。”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熱烈討論,而后得出結果:這段話不能刪,這樣寫是通過對比,更凸顯這位父親的堅持和不放棄,更凸顯這位父親父愛的偉大。
當然,教材只是“例子”。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不應只停留在課本上,而應貫穿在語文閱讀教學的全過程。教師有意識引導孩子們把質疑的目光放在文本和教師的講課上,擴大質疑的范疇,挑戰“權威”,培養孩子創新的質疑能力。
1.質疑文本,與作者對話。
長期以來,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我們一直把教材當做教學中的“圣經”,老師依教材而教,學生依教材而學,照本宣科,誰都不會去懷疑文本的問題,也沒有哪一個老師會引導孩子敢對文本質疑。其實,文本也不是千真萬確,沒有絲毫的紕漏。如小學語文義務教育新課程人教版三年級《三個兒子》一文,文章寫的是三個媽媽在一起忙活,一個媽媽夸她兒子既聰明又有力氣,誰也比不過他。又一個媽媽夸她的兒子唱起歌來好聽極了,誰都沒有他那樣的好嗓子。當三個媽媽拎著水桶回家去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的時候,迎面走來了三個孩子,只有那個媽媽沒夸的小朋友跑到媽媽跟前,接過媽媽手中沉甸甸的水桶,提著走了。文本表達的情感非常明顯,就是告訴孩子們要做個孝敬父母的人。但是只要站在常理的角度,就不難發現“媽媽拎著水桶走走停停”,可見水之重,可是小朋友怎么就能“提著走了”呢?課堂上,老師就可引導孩子聯系這兩句話,思考是否有什么疑問,進而把學生質疑的關注點吸引到文本上。這個質疑并不會對文本情感的表達產生很大的影響,但是這個過程可以培養孩子質疑文本的初步意識。
2.質疑教學,與教者同行。
“師道尊嚴”的傳統觀念,賦予教師職業神圣的色彩,也成了學生不敢挑戰老師的一條不可逾越的心理鴻溝。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孩子打破這種的心理束縛,從小培養平等對話的意識,進而培養孩子們的質疑能力。如《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的教學,教師指導孩子們理解“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的含義,如果不深究,“孤帆”一詞單從字面上會只理解為“孤單單的一只船”。課堂上,我按照課前的預設完成教學環節,突然,一只小手舉了起來,一個同學站起來說:“老師,孤帆就指的是一只船嗎?”聽完后,我很不客氣地說:“剛才不是說了嗎?”孩子滿臉疑惑地坐了下去。課后,孩子的神情一直留在我的腦海里,后來我帶著這個疑問查找有關的資料,原來的理解是片面的,聯系當時歷史背景,煙花三月的長江的江面上是百舸爭流,因為離愁別緒,詩人心中只有故人乘坐的那條船……第二天,我重新跟孩子們一起理解這兩句詩的含義,并表揚昨天發問的那個同學。從此,課堂上經常可以看到同學對老師的講解提出疑問的情形,學生質疑能力的提高使“教學相長”成為現實。
“問題是創造之源,疑問是創造之母”。課堂是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主陣地,只要找到了切入點,找準了著力點,引導學生挑戰“權威”,掌握質疑的方法,一改傳統閱讀教學”教師發問,學生應答”的單一局面,就一定能夠激活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堂,不僅讓其充滿勃勃生機,更重要的是學生的質疑能力得到進一步的培養與提高。
[1]朱家瓏.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案例式解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