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群(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 浙江杭州 310023)
瑜伽運動對視礙大學生盲態和心理的影響與分析①
劉海群
(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浙江杭州310023)
摘 要:該文通過采用問卷調查法、實驗法、測量法、數理統計法等,對視力障礙大學生進行瑜伽練習介入后,身體形態等指標的變化及改善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瑜伽練習對視力障礙大學生的身體“盲態”、身體柔韌性等指標均具有積極影響。該研究針對目前視力障礙大學生身體素質狀況、生理特點及心理健康狀況,將具有科學性、藝術性特點,集調理、排毒、減脂和美感為一體的瑜伽形體組合為教學內容,進一步探討瑜伽運動對視力障礙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為瑜伽運動在殘疾人高等院校及殘疾學生中的普及和推廣提供探索性參考。
關鍵詞:瑜伽身體形態盲態柔韌性
①基金項目: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課題(XKY2013-2)。
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與發展,殘疾人高等教育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各類殘疾人在高校就讀的比例越來越高,殘疾人就業的途徑也變得越來越寬。但是,由于身體上的缺陷,殘疾大學生總體體質狀況不佳,營養不良率偏高。殘疾大學生中有一群眼疾造成的視力障礙大學生,他們行動不便,常年生活在黑暗中,由于害怕跌倒,以及得不到良好的體育鍛煉,身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頸椎前突,脊柱歪曲,形成盲人特有的身體姿態“盲態”。如何開展適合視力障礙學生的體育活動,提高視力障礙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增強他們的體質,是目前從事殘疾人體育教學的工作者面臨的難題。
1.1研究對象
從浙江省兩所特殊學校分別隨機抽取一、二年級視力障礙大學生30名(以前未接觸過瑜伽,身體健康)。男生22人,女生8人,平均年齡為22.45歲,其中視力一級12人,視力二級18人(視力一級為全盲)。
1.2研究方法
1.2.1問卷調查法
因實驗對象是視力障礙學生,在問卷調查中,采用一對一答卷法,進行實驗問卷調查,獲得數據真實有效。
1.2.2實驗法
對隨機抽取的30名視力障礙大學生,采用自身對照實驗法,針對瑜伽形體訓練前后的各項身體形態指標進行縱向對比,得出實驗結果。以一學期為實驗周期(共17周),每周2節課,時間90 min。以初級瑜伽和中級瑜伽為練習內容,每次練習均涉及身體柔韌度、身體姿態、呼吸方式等指標。
1.2.3測量法
通過采用體質測試儀對視力障礙大學生的身高、體重、肺活量、坐位體前屈,采用手工測量腰圍、腿圍、劈叉、臂上抬等。
1.2.4統計方法
所有測試數據用平均數和標準差(X±S)表示,并進行配對T檢驗,顯著性差異選擇為P<0.05。對問卷和實驗所得的數據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

表1 身體形態和身體成分的對比分析(-χ±s,n=30)

表2 瑜伽形體練習對視力障礙大學生柔韌性影響的分析

表3 瑜伽形體練習對視力障礙大學生心肺功能影響分析
2.1瑜伽運動對身體形態及身體成分指標影響的分析
通過一學期針對性練習后,從表1可以看出,瑜伽形體訓練可以使視力障礙大學生體重指數及身體各部位的圍度指數明顯下降。腰圍減小更為明顯,腰圍平均減小1.10 cm,使視力障礙大學生身材曲線更挺拔和健美。練習前后腰圍、臀圍都呈顯著性變化,大腿圍、小腿圍也有不同程度減少。以上可以看出,長期的進行瑜伽形體練習中的拉伸動作練習,可顯著的改善視力障礙大學生的身體形態。從表1中發現,視力障礙大學生的身高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這是較健全人練習較為明顯的一個改善。可見瑜伽練習能有效改善脊柱、頸椎彎曲弧度,使得視力障礙大學生在長期習慣性保護自己的特定姿態的“盲態”得以改善,身體軀干趨向直立,減緩上體前傾的趨勢。瑜伽形體拉伸練習還對于腰腿圍效果顯著,通過練習,肌肉縱向伸展,加大身體熱能的消耗,有效改善物質循環,降低脂肪累積,加快新陳代謝。瑜伽的形體練習,對促進視力障礙大學生脊柱、頸椎彎曲度減弱,糾正身體姿態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練習后視力障礙大學生身體形態挺拔,駝背現象減弱,“盲態”減輕,身體“長高”,促進視力障礙大學生自信心增強,使得他們精神面貌大為改觀。
2.2瑜伽運動對視力障礙大學生柔韌性影響的分析
從表2可以看出訓練后,劈叉和坐位體前屈均有非常顯著變化,柔韌性得到較好改善,坐位體前屈平均值為14.05 cm;通過對視力障礙大學生身體太硬,韌帶老化等特點設計針對性較強的運動后,視力障礙大學生跟著教師口令配合呼吸,拉伸身體各部位,動作由輕到重,幅度由小到大,通過自身本體感覺在拉伸到最大位置時對身體各部位做有意識的控制,促進對肌肉和韌帶的刺激,增
進肌肉與韌帶的彈性,從而改善身體肌肉與韌帶的機能,進一步提高肌肉力量與身體的柔韌性,在對視力障礙大學生長期“慢生活”導致肌肉能力下降,韌帶硬化,關節活動面變窄,都有很好的促進和改善作用。瑜伽運動能針對每塊肌肉做各種拉伸活動,能做到對身體各個部位針對性鍛煉,使得小肌肉群充分伸拉,增強了肌肉的張力和韌帶的彈性,使身體柔韌性得到提高。

表4 瑜伽形體練習對視力障礙大學生心理影響的分析
2.3瑜伽運動對視力障礙大學生呼吸系統及心血管系統影響的分析
該研究分析肺活量對呼吸系統產生的影響。肺活量的定義是指在不限時間的情況下,一次最大吸氣后再盡最大能力所呼出的氣體量,是反映人體生長發育水平的重要機能指標之一?!秶覍W生體質健康標準》要求,肺活量是小學五、六年級,初中、高中、大學各年級必須測試的一個項目。我們從表3中不難看出,通過5個月的形體訓練,肺活量及安靜心率都有了明顯的差異(P<0.05)。視力障礙大學生平時活動范圍較小,劇烈運動幾乎沒有,即使體育課中長跑練習也因為眼睛看不見,對前進路線的不確定性和自我保護性,而活動量減小或速度減慢,心肺功能得不到有效刺激與鍛煉,使得肺活量平均值低于普通大學生。瑜伽形體練習能有效的擴展胸部,使得肺活量顯著提升。與此同時,瑜伽訓練能改變呼吸方式,伴隨著運動幅度的增加,對動作要求的掌握,動作與呼吸有節奏地、自然地結合,橫隔與軀干的呼吸肌參與運動,不斷改變胸壓和腹壓,使呼吸器官得到充分的血液供應,促進肺活量提高,促進血液中氧氣的供應。
2.4瑜伽運動對視力障礙大學生心理影響的分析
視力障礙大學生在殘疾人群體中認知能力最強,文化知識水平與健全大學生相當,對外界帶來的反饋異常敏銳,洞察力較一般大學生強。由于自身身體缺陷,視力障礙導致活動范圍較小,對外界時常處于警戒狀態,自我認同感較低,在處理矛盾和面臨困難時,容易造成心理壓抑或緊張;與普通大學生相比,視障大學生則表現出更多的不適應。通過表4可看出,進行瑜伽形體練習前視障大學生各因子中,抑郁、焦慮因子高,說明所選視障學生的這些表現比一般青年嚴重;人際關系因子高,說明其人際關系較好,這也體現在日常生活中視力障礙大學生需要互相照顧互相扶持這一特性。通過一段時間練習后,其中軀體、人際敏感、抑郁、焦慮四項差異最顯著(P<0.01)。瑜伽形體練習對視力障礙大學生的心理調節有著正面積極的影響作用。通過瑜伽形體練習,有效改善視力障礙學生的抑郁低落情緒,提高視障學生的內心愉悅感,有助于改善心境,調節心理平衡,促進視力障礙大學生朝著積極向上的方向前進,對其融入社會有著較好的作用。
瑜伽運動在身體延展性上對視力障礙大學生的作用非常明顯,使其在身高、胸圍、臀圍變化明顯。在長期從事對視力障礙大學生的體育教學中,研究者觀察到絕大多數學生有不同程度的駝背、含胸、頸椎前突等“盲態”特征。通過瑜伽的身體伸展練習,對糾正頸椎彎曲度、含胸、駝背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這也提示,在體育教學中針對視力障礙大學生這部分特殊殘疾人,需要開發適合的體育運動,對身體缺陷進行補償運動,使得殘疾對后天身體上的影響減小,盡可能的最小化,這也是我們體育教學的一大重要作用。
瑜伽運動在促進視力障礙大學生身體柔韌度方面是最佳的一項運動,從數據上顯示,坐位體前屈和劈叉指數上升幅度很大,身體柔軟度得到大幅提高。該項運動不需要頻繁移動位置,也不需要大的場地,對于行動不便的視力障礙大學生來說,該項運動適合平時鍛煉。視力障礙大學生在行走中,為保護自身安全,走路處于警備狀態,下肢處于不完全伸直狀態,韌帶進入硬化階段。瑜伽運動舒緩的節奏,由淺至深的逐步拉伸,對視力障礙大學生的韌帶恢復彈性,有著別的體育運動不可替代的作用,針對視力障礙大學生在未來體育教學和體育項目開發中可以多從這個角度出發。
瑜伽運動對心肺功能也有著很好的改善作用。瑜伽運動強調的呼吸方式,是該運動對身體進行調節的一個突出特點。它不僅調節運動者的精神狀態,還能促進胸廓有節奏的運動,使得在運動中一邊拉伸身體各個部位,一邊通過呼吸調整促進心肺改善,對于視力障礙大學生行動不便,活動范圍狹窄,每天活動量過少,瑜伽運動顯示了其體育運動中突出的運動特點。
在前期和后期對視力障礙大學生問卷調查中,可以看出,經過一段時間的瑜伽運動練習后,強迫、恐怖、偏執、抑郁、焦慮、人際等因素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視力障礙大學生是殘疾學生中最為敏感的群體,通過對方的言語、語氣等辨別善惡,自暴自棄、悲觀、抑郁、排他性等都較為明顯。能言善道,是一種自我保護的發泄途徑。瑜伽運動在安神、靜心等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它使得運動者的精神世界得到提升,自我認可度大幅提高,與人交往等方式得到改變,自信心得到較大改善。在今后的體育教學中,或體育運動項目開發中,可以根據視力障礙大學生身心特點,開展如瑜伽運動此類不需要場地、簡單易行、操作性強、鍛煉效果明顯的體育項目,真正做到以人為本的體育運動。
視力障礙大學生通過瑜伽形體身體伸展的鍛煉方式,頸椎和脊柱得到有效伸展和糾正,改善身體姿態,糾正視力障礙人特有的“盲態”。瑜伽形體練習在改變視力障礙大學生身體的柔韌性,效果最為明顯和突出,對改變視力障礙大學生身體機能過早退化有著積極的作用。瑜伽形體練習能緩解視力障礙大學生長時間低頭行走以及俯首“摸索”學習的疲勞,使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功能明顯增強。瑜伽形體練習對視力障礙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陳莉紅.高校瑜伽形體選項課對女生身心健康影響的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8,1(20):65-66.
[2]楊輝玲.瑜伽教學對女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實驗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12(25):44-45.
[3]張海叢.視障大學生焦慮狀況及其應對方式的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7(8):36-39.
[4]戴昕,韓東碩.北京市盲生體質狀況調查與分析[J].體育學刊,2008(2):62-65.
作者簡介:劉海群(1976,3—),女,浙江杭州人,碩士,研究方向:殘疾人體育教育。
中圖分類號:G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7(a)-0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