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峰(魯東大學體育學院 山東煙臺 264025)
中學不同類型體育差生成因及教學對策研究①
李俊峰
(魯東大學體育學院山東煙臺264025)
摘 要: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和數理統計法,以及通過對多所中學走訪調查和個人實踐經驗,從生理、智力、非智力三個方面對體育差生的成因進行探析。結果表明:生理型體育差生主要受先天身體形態的影響,智力型體育差生主要由于缺少觀察力、思維能力、意志力的培養,非智力型體育差生主要對體育學習和鍛煉缺乏興趣和動機。對此,針對不同類型體育差生提出相應的教學對策。對待生理型體育差生,體育教學中教師應及時表揚和鼓勵,將成功歸因于自身努力;對待智力型體育差生,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觀察力、思維能力、意志力等;對待非智力型體育差生,最主要的是教師通過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學校改善體育場地器材,激發學生體育學習的興趣和動機。
關鍵詞:體育差生類型成因對策
全面提高中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已成為學校體育教學的重要目標。然而,每所中學都存在“體育差生”這樣一個特殊群體。體育差生主要是指身體素質、技能差,體育成績落后的一類學生。據悉,自2014秋起,體育成績將首次與畢業證書掛鉤,我國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執行新標準,新標準取消了選測項目,設置統一的必測項目。同時,教育部規定,學生測試成績評定達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參加評優與評獎。目前,學校體育教學中這一特殊群體,越來越受社會、學校及家長的重視,許多中學已經開展了除體育課外的課外活動時間,并開展多種體育活動項目,盡可能滿足學生的運動需求,以提高學生鍛煉的積極性。本文通過對不同類型體育差生成因進行分析,針對不同類型體育差生提出了相應的教學對策,旨在全面提高學校體育教學質量,推進素質教育。
1.1研究對象
以芝罘區世回堯中學、黃務中學、煙臺三中分校在校體育差生為研究對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收集和整理相關體育差生的文獻資料,為課題研究提供支持。
1.2.2問卷調查法
對3所中學體育差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300份,共回收287份,有效問卷281份。
1.2.3訪談法
與部分學生和體育教師進交流訪談。1.2.4 數理統計法
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1不同類型體育差生成因分析
2.1.1生理型體育差生成因分析
表1 3所中學體育差生身體形態分析(%)
表2 3所中學差生對體育課和鍛煉的興趣和動機分析(%)
生理型體育差生,主要受身體素質的影響,包括肌肉的速度、力量、耐力、靈敏、柔韌等,因此也稱為身體素質型體育差生。這類差生受先天遺傳影響,也受后天鍛煉的影響。根據調查,通過表1數據看出,4所中學體育差生中營養不良者占8%,較輕體重者者占31%,超重者占23%,肥胖者占還34%。由于過分重視其同學的評價,害怕被嘲笑,不敢參加體育學習和鍛煉,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導致身體素質每況愈下。體育差生自身條件的不足及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差已是造成他們心理問題嚴重的主要的原因。[1]還有12%的差生身體形態正常,但由于平時不愛運動,視運動為苦差事,根本就體會不到體育運動帶來的快樂,久而久之其身體素質自然就退化了。[2]由此看出,生理型體育差生主要是受身體形態影響,消極、被動地參加體育學習和鍛煉,而導致的身體素質差,阻礙運動技能的掌握。
元數據內容包括成果數據基本信息、數據源、數據采集、外業調繪核查、數據整理編輯、質量檢查、成果驗收、負責單位以及成果總體精度等9個方面。元數據制作貫穿變化信息提取、外業調查核查、內業編輯、檢查等生產環節,對關鍵生產環節中必要又可行的信息進行記錄。
2.1.2智力型體育差生成因分析
智力是人們在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所形成的認識方面的穩定心理特征的總和,[3]智力結構與體育運動有著密切的關系。智力在學生體育學習過程中主要表現在如圖1,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記憶能力、想象力、意志力等。智力的發展有利于學生對技術動作的學習和掌握。這類差生的形成,其主要原因是在體育教學中,教師采用灌注式教學方法,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使學生缺乏創造性思維、主動思考及想象力等,導致思維跟不上,不能掌握動作要領,不能在大腦中形成對正確動作技術的記憶。進而在他們練習掌握技術動作時,容易忘記動作節奏及順序,使動作不準確、不協調。
2.1.3非智力型體育差生
非智力是指不直接參與認知過程的非智力因素(興趣、動機、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屬于心理因素,同樣對學生的體育學習有重要影響,是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內部動力,如果不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將阻礙學生對體育知識和動作技能的掌握及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目前,幾乎每所學校都存在喜歡體育,而不喜歡體育課的學生,主要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從表2可以看出,差生的體育學習動機消極而被動,沒有明確的目標,有68.6%的差生為了考試才進行鍛煉,更是有52.5%的差生討厭體育。學校、教師也片面重視學生的升學需求,就業需求,而忽視了學生的運動需求,課上內容枯燥、單調,教師的教學方法死板,學校對體育場館的建設及開放度不夠,并且沒有為體育弱勢學生專門設置的活動場地和器材;[4]使學生對體育課缺乏興趣,有24.3%抱有無所謂的心理,45.4%的學生迫于學校規定體育為必修課,僅有10.5%為了增強體質才主動參加體育鍛煉。
2.2不同類型體育差生的教學策略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不同的教學法提高學生的身
體素質和運動技能。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的策略有多種,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
圖1 動機與目標難度的關系曲線
2.2.1生理型體育差生教學策略
(1)肯定性評價,合理運用表揚、鼓勵等激勵性語言。生理型體育差生容易受先天身體形態的影響,產生自卑、焦慮等心理,這是導致他們在體育課和體育活動中退縮的主要原因。因此,在體育教學中首先要解決差生的心理問題,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在教學中教師要及時對通過自身努力取得進步的學生給予肯定性的評價,對其鼓勵和表揚,“進步很大,繼續加油”“快完成了”,提高學生自信心,積極地參與到練習中。對于先天身體素質好的同學,要適當批評,讓他們知道,如后天缺乏鍛煉,身體素質將下降。
(2)適當降低動作難度,引導學生將成功積極歸因。絕大多部分的生理型體育差生身體形態過胖或過瘦,他們在完成技術動作時比其他同學更有難度。在課上,教師可適當為體育差生降低難度,讓其在完成技術動作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愉悅感,增強他們的自信心。雖然難度有所降低,但差生甚至要比其他同學完成正常難度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教師要引導差生對自己取得的進步歸因于自己的努力,而不是歸因與運氣。
2.2.2智力型體育差生教學策略
(1)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教師技術動作示范。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有利于學生對準確的技術動作形成正確表象,對學生技術動作的鞏固練習有積極的影響。在教學中,教師首先應向學生強調,學習這一技術動作對于掌握該想運動技能是很有幫助的,這樣做是為了提高學生對于動作技能學習本身的重視。[3]教師完成示范,可找學生示范,其他學生觀察其動作是否正確,可指出錯誤動作,教師及時糾正,有利于學生更準確的掌握技術動作。這不僅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還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到體育學生中,改變以往的灌注式教育。
(2)創設情景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在教學中,教師可通過給學生創設情景問題,給學生“設疑”即“為什么?”,通過學生實踐并“質疑”即“到底為什么?”,[5]引導學生學生積極思考回答問題,最后教師講解。如教師設疑“為什么做俯臥撐手不能向外”,學生通過實踐積極思考,教師為學生解疑“手向外會損傷肘關節”,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對知識和動作技術的掌握。讓學生投入到問題的思考中,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有利于發揮他們的個性和創新性。
2.2.3非智力型體育差生教學策略
(1)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為學生設置有挑戰性可實現的目標。在體育教學中為學生設置合理目標有利于學生長期堅持體育鍛煉,形成終身體育意識,提高身體素質。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設置有一定挑戰性,通過學生努力可實現的目標,讓學生從中體驗到成就感,從而激發學生體育學習和鍛煉的興趣及動機。如圖1所示,目標過低沒有挑戰,難以激發學生興趣;目標過高,學生經過一段時間還沒有達到,會打擊其自信心和自尊心,最終導致其放棄練習。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設置合理的目標。
(2)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合理組織教學。實施高水平的體育教育,必須有高素質的體育師資隊伍做保障。[4]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因材施教,調動其參與體育學習和鍛煉的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應采用多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也可以激發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滿足學生課上的運動需要。課上可組織游戲性的比賽,例如在籃球課上,將同學進行分組,進行運球接力比賽,帶有競爭性的比賽,不僅激發學生熱情,活躍課堂氣氛,又能培養學生的競爭和合作精神,提高差生的意志品質。同時,教師還應將自己置身于課堂活動之中,與同學們一起參加游戲、競賽等活動,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6]
(3)學校合理制定體育場館的開放時間,增加新的器材設備。體育場地、器材設備是進行體育教學的物質基礎,因此,學校應不斷改善體育場地、器材設備,在學校經費的允許下應盡量配置新的器材設備,開展多樣的體育活動供學生選擇,盡可能滿足學生體育學習和鍛煉的情感需求和運動需求。課上教師充分運用器材設備教授知識和運動技能,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喜歡體育課。激發差生對體育課的熱情,可使他們課上精力充沛,積極進行運動技能的練習,課下自覺進行身體素質的練習。
(1)不同類型體育差生受不同因素的影響,阻礙運動技能的學習和掌握。
(2)生理性體育差生受身體形態的影響,身體素質差,產生各種消極心理情緒,影響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和運動技能的掌握。
(3)智力型體育差生主要缺乏創造性思維、主動思考及觀察等影響動作技能的學習。
(4)非智力型體育差生主要受心理因素的影響,對體育學習缺乏興趣和正確的動機。
(5)學生對體育學習缺乏興趣除了受自身因素的影響,還受教師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學校場地器材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嚴德一.中小學體育差生的分類特點與歸因[J].體育學刊,2003,10(3):105-108.
[2]李冬蓮.培養高校體育“差生”自信心的途徑和方法[J].教育教學論壇,2013(23):100-101.
[3]季瀏.體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彭會領.奉化市普通高中體育弱勢群體的成因與對策[J].新課程(中學),2014(5):108-110.
[5]黃寶明.試析中職學校體育差生的類型及教學對策[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10):208.
[6]張旸.高中體育差生的情感心理因素分析及對策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5.
作者簡介:①李俊峰(1992—),女,漢,山東淄博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G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6(b)-00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