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凱諭
(江西師范大學 傳播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2)
大學生在線學習現狀分析與建議
易凱諭
(江西師范大學 傳播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2)
隨著李克強總理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再次提出“互聯網+”的概念,互聯網改造傳統產業的腳步又開始加速。制造業、商業、工業、金融業等傳統行業正不斷和互聯網融合,而作為傳統行業代表之一的教育業更是受了各界的廣泛關注,積極地與“互聯網+”思維滲透融合,大大推動了在線教育的發展進程。慕課、微課、翻轉課堂成為了教育潮流的典型代名詞,創新的思維與新型的教學模式無疑給原本世代沿襲的傳統教育模式打了一劑強心劑。這種在線教育模式給我們帶來了低門檻、高質量、自由支配性強的教育資源,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能更好地滿足人們對新知識的渴求。尤其是對于正處于接受知識階段的大學生來說,網絡學習已然成為大學生學習的一種常態化途徑,然而如何營造良好的網絡學習氛圍、如何提高大學生在線學習的自覺性與效率等問題也隨之而來。本文將從剖析大學生在線學習已有問題的角度出發,通過借鑒前人已有的數據與研究成果進行分析,以期能為提高大學生網絡學習效率做出有意義的貢獻與建議。
大學生;在線學習;慕課
(一)在線學習的定義
知行堂的學習教練肖剛老師將在線學習(e-learning)定義為“通過應用信息科技和互聯網技術進行內容傳播和快速學習的方法。”這里的應用信息科技和互聯網技術包括計算機互聯網和手機無線互聯網。本文所指主要為基于慕課、微課的網絡在線學習。
(二)大學生在線學習現狀
2012年,哈弗、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世界頂尖高校掀起一股慕課(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浪潮,以其優質的共享教學資源、無門檻的受教形式、自由的學習安排等特點迅速占領中國教育市場。對計算機網絡、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熱衷且精通的當代大學生來說,快速接受這種互聯網+的新型教育模式輕而易舉。
網絡功能強大,用途極多,大學生對網絡的自主支配性也強,所以到底有多少時間是用于學習呢?西北工業大學趙媛媛、陸佩華的《大學生網絡學習現狀調查與分析》研究中的數據顯示,返回的2292份有效問卷中,有將近三分之一的學生平均每天上網時間超過4小時,上網常做的事集中在瀏覽新聞、游戲娛樂、專業學習、聊天寫博上,分別占32.2%、24.8%、19.7%、19.1%,而58%的大學生用于網上學習的平均時長只有0~1小時。
在接受了十幾年中國的課堂講授式傳統教育之后,大學生對待新型在線課堂的態度是在線學習能否繼續存活的重要依據。林秀曼等專家在《大學生網絡學習現狀與對策研究》中提到,314名調查對象中有94.3%的學生認為網絡學習對自己有幫助,只有百分之5.7%的學生認為網絡對自己的學習沒有幫助。而當被問及是否有信心不靠教師,完全通過網絡課程來學習一門課的時候,43%的學生表示沒有信心。
同樣是在上述林秀曼的文獻中提到的調查數據顯示,進行在線學習前,有明確的學習目標的學生只有18.47%,有時候有明確目標的學生占58.6%,6.7%的學生經常制定學習計劃,45.9%的學生基本不制定學習計劃。而如果帶著學習任務上網,17.51%的學生會專心完成在線學習任務,55.73%的學生會優先進行網絡學習但同時兼顧其它活動,16.88%的學生先上網玩一會再學習,還有9.87%的學生上網就忘了要學習的事情,經常瀏覽新聞甚至玩游戲。
以上三組數據突顯的矛盾很是明顯,不難看出在線學習依然存在諸多弊病,筆者將從教育及技術兩個層面稍作分析。
(一)教育層面
(1)學生主觀能動性。在線學習的最大需求是學習者的自覺性。近三成學生每天上網時間超過4小時,兩成學生上網常做的事是用于專業學習,卻有近六成學生用于網上學習的時長少于1小時。這充分體現了大學生對于在線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不足。當帶著明確的學習任務去上網時,也僅有17.51%的學生會專心完成在線學習任務。網絡中的功能元素太過多樣化,信息量十分龐大而導致自控力不足的學生無法專心學習,慕課或微課視頻本就是網頁的一部分,而網頁除了教學視頻,還有其他插圖及文字,極易影響學生注意力,一些媒介素養不夠高的學生難以對這些無序的隨機的海量信息進行主動的篩選與接納。大學生習慣于傳統的面授課堂,當置身于虛擬的學習環境中,難免出現目標偏離,學習效率低下的情況。
(2)學生對在線學習的認同感。現在還是有很多大學生觀念狹隘,對網絡的認識利用僅限于娛樂游戲,而忽視了其教育學習功能。學生更傾向于網絡是通訊工具或娛樂工具,是因為學生對互聯網的認識太過于片面,對于它的學習工具性質沒有認同感和依賴感。研究表明九成多的學生認為網絡學習對自己有幫助,但是卻有四成的學生對利用網絡獨立掌握一門課沒有信心。這是學生對老師的依賴,對自己的不自信,更是對在線學習的不信任。連基本的信心都沒有,何談利用網絡成功的掌握一門課的知識。
(二)技術層面
隨著信息時代的高速發展,技術在不斷的更新換代,越來越多的不可能變為現實,但在線學習模式依然難以實現師生實時互動與課堂監控的效果。
一堂完整的教學課程一般包括老師的授課、學生接收課堂內容、師生的互動,以及對學生的學習結果評價等幾個過程。慕課提供的課程涵蓋了前兩個過程,但與教室課堂不同的是,老師并不能知道學生在聽課時接收信息的效果如何。一般的慕課網站是提供了師生的交流平臺的,但由于時間空間的差異,并不能滿足實時互動。而有的問題是有時效性的,或者說學生過了一兩天才收到老師的回復,很有可能已把當時了解一半的知識點已經忘光,要回想起來又需要重復看一遍視頻。這樣大大拉低了這節課的教學效率,也在為學生節省時間的同時浪費了時間。學習評價部分一般是在一堂課結束后會有測驗,一個課程結課后還有測驗。但測驗所反饋出的學生學習情況并不能準確的返回到老師,由老師再予以學生準確的幫助。所以評價結果也只能由學生自己分析,彌補知識缺漏。
(一)糾正觀念,正確認識互聯網
互聯網對青少年的影響不言而喻。鄧小平曾經說過:“計算機要從娃娃抓起。”而大部分的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水平滯后,往往流于形式。從小在一種放任自流的環境中自我接觸摸索計算機科學,不系統且容易跑偏,青少年的自控力還十分薄弱,紛繁復雜的互聯網很容易讓學生沉迷游戲或瀏覽不良信息,從小就進入一種互聯網計算機就是“游戲機”的認識誤區,忽略了其教育屬性與作用。教育學生正確認識互聯網,不僅是對學生要求,更是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要求。信息技術教師要加強學習專業知識,緊跟信息時代高速發展的潮流,秉著一種認真負責的態度引導學生正確走進互聯網世界。教育學生,應積極號召響應“三走”活動,走下網絡,走出寢室,走向操場。戒除不良網癮,學習計算機基本操作,將互聯網應用于提高自己的學習上,做一名合格的大學生。
(二)提高教師的微課制作水平
縱觀現已有的慕課課程,大多數視頻還只是上課的錄像。教師必須明白慕課絕不僅僅是線下課堂的錄制重播,也絕不僅僅是長課堂的簡單分切,慕課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課程設計應在傳統課堂的基礎上做出調整,能夠借助各種演示軟件制作微課,側重增加其簡潔性、趣味性、直觀性。
(三)國家加大對在線學習的重視程度和監管力度
“互聯網+”思維正多領域滲透,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也將成為一種常態化的思維。在線學習是互聯網+傳統教育的產物,正如淘寶是互聯網+傳統營銷的產物一樣。淘寶剛起步時多少人不看好,如今后悔不已。淘寶制造了成百上千個百萬富翁,也為人們帶來了方便快捷的購物體驗。在線學習同樣是為人們提供便利,只不過提供的貨物是教育教學。現在從縣級到省級,從政府機關到兵團干部,都在嘗試著在線學習規范化、常態化。國家還應該加大對在線學習的重視程度,將這種影響擴散到基層群眾,擴散到校園。同時國家也應該加大對在線學習的監管力度,加強對慕課的建設、使用和管理。多加強調在線學習的優越性,以營造一種全民在線學習的良好氛圍。
[1] 萬寶方,方美紅.大學生網上學習現狀的評析——以江西省H高校為例[J].老區建設,2009(24).
[2] 林秀曼,謝舒瀟,吳蕓.大學生網絡學習現狀與對策研究[J].軟件導刊,2013(10).
[3] 趙媛媛,陸佩華.大學生網絡學習現狀調查與研究[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2014(01).
[4] 李美紅,陸國棟,張劍平.后Mooc時期高等學校教學新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6).
[5] 管佳,李奇濤.中國在線教育發展現狀、趨勢及經驗借鑒[J].中國電化教育,2014(08).
[6] 田佳欣.江西省中小學微課建設的現狀分析與建議——對江西教師網微課作品分析[J].新課程(中),2015(01).
G206.2
A
1674-8883(2015)15-02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