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乃舒 王 錚
(作者單位:中原工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
廣播電視制作技術課程改良芻議——以中原工學院為例
李乃舒 王 錚
(作者單位:中原工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
摘 要:中原工學院實驗室目前擁有完備的非線性編輯機房、充足的照相攝像設備、高清演播廳和錄播間,并且已經出版配套教材。盡管如此,授課效果卻并不理想。這種不理想首先反映在學生的課堂狀態上——理論課游神千里、實踐課漫不經心;其次表現在課程考核——學生難以按照要求完成作業,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此外,還表現在課程評價——院系在每學期中后期都會召集學生代表對教學進行評議,學生常表示挫敗感很強,抱怨很多。本文通過對擔任廣播電視制作技術課程主講教師三年的經歷審視,反思不足,總結經驗,認為在現實框架下最大程度改善教學設計、提升教學效果勢在必行。
關鍵詞:廣播電視制作技術;課程建設;教學改革
教育應當追求至善,但任何教育改革都不能脫離現實條件。因此,筆者先以中原工學院為場域,從院校、教師、學生三個維度進行優勢劣勢分析,并對該課程的開設現狀進行闡述。
優勢:中原工學院是省內最早開設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院校之一,有15年的歷史積淀.目前,新聞與傳播學院開設有播音主持、廣播電視編導、廣播電視網絡與新媒體四個本科專業,科目齊全;任課教師中,一名老師擁有專業技術背景,一位教師擁有adobe證書,所有老師都具有新聞傳播領域的碩士學位;每屆招生240人,面向全國,生源穩定。
劣勢:作為一所以紡織為特色的工科學校,對人文專業沒有政策傾斜,在教學管理上,部分機房、演播室的管理權在學校,溝通成本過高;大多數教師缺乏一線實踐經驗,或長期沒有從事實踐工作,教學難免與實踐脫節;此外,教師大多身兼數課,課程所屬專業領域跨度極大;學生都是文科生,部分屬于藝術生,對工程技術理論接受比較困難,部分學生對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夠。
課程設置情況:《廣播電視制作技術》一課作為四個專業的核心課程,開設在大一下學期,計劃為45學時,其中一半為理論學時,一半為實踐學時。
2.1 學生對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不知道為什么要學,學了有什么用,這一點在播音主持方向的同學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在他們看來,學習語音發聲學等專業課才是立足之本,技術工作并不那么重要,也有一些同學認為,技術需要邊干邊學,因而急于出去實習,制作完成一個小片子就很興奮,卻對扎實、艱苦的課堂理論學習興致不高。
2.2 學生程度參差不齊,四個專業的學生特點各不相同,每一屆學生也不一樣,絕大部分學生對課程知識非常陌生,學習難度大(這與老師對知識的全面把握形成鮮明對比),當然也有個別學生熱衷于科學技術,對某一點知識的嫻熟掌握和運用使他們在課堂上特別活躍,也希望老師能夠提供更多的知識。
2.3 教師普遍缺乏與業界的合作。筆者認為,雖然一些沒有業界經驗的教師也能教好學生,關鍵在備課時的責任心。但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新技術層出不窮,學生是最敏銳和對高新技術充滿好奇的群體,如果死守著教材和實驗室,即使備課再認真,也難免給學生以“不接地氣”“過時”的感覺。
2.4 教材陳舊與不適用。中原工學院于8年前曾針對本課程進行教材建設。8年里,業界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跨平臺采編播已成為常態,但本校的教材并沒有適時進行調整,在板塊設計上仍然是理論與實踐不分,對技術的介紹也顯得孤立和陳舊。雖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在這門課上也引進了不少經典教材(如《視頻基礎》),這些教材在課程設計上以學生為核心,也介紹了不少前沿技術,但問題在于所有的案例、軟件都與現實情況差異較大,需要進行本土化改進與運用。
3.1 教學上一個普遍的經驗是,第一節課的成敗對后續的課堂效果至關重要。因此,學生對課程重視不夠的問題,理應想辦法在第一節課上得到相應的解決。具體而言,可以是授課教師的語重心長,也可以請具有“權威性”的專業課教師代為發聲。
3.2 對于實踐型人才培養而言,動手是好事。因此,在講解完基礎理論后,可以為學生設定一個現實的任務
3.3 考核方式與學生能力相適應。同樣一份試卷,對重點大學的學生而言和對本校的學生而言,難度顯然不同。因此應針對文化生和藝術生分別制定不同的考核標準和考核方式,如對文化課考生設置基礎聲學電學理論的講解和考核,而對于藝術類學生則降低要求,只需要了解這些知識,懂得基本的剪輯,不在同行與專家面前露怯即可。
3.4 教師隊伍建設。理想狀態是引進專職的實驗室老師,使每個老師都術業有專攻。若這涉及到編制等問題,一時難以解決,也要建立一個課程團隊,讓每個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任課老師都可以進行資源共享,取長補短,避免閉門造車。
參考文獻:
[1]徐明.現代廣播電視制作技術[M].鄭州大學出版社,2008.
[2]赫伯特·澤特爾.視頻基礎[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