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年
(作者單位:重慶大學新聞學院)
新媒體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的促進性影響
彭小年
(作者單位:重慶大學新聞學院)
摘 要:以互聯網等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媒體的發展,使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更加便捷,豐富了傳播內容和渠道,使傳播方式豐富多元,擴大了傳播范圍,能更好地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需求,傳統文化傳播要更好地發揮新媒體的特色,通過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結合,打造優秀傳統文化精品項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文化傳播與產業發展相融合,更好地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播。
關鍵詞:新媒體;傳統文化傳播;促進性
近年來,伴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相比傳統的報紙、雜志、廣播和電影電視而言,出現了許多新的媒體形態,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文化傳播,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途徑。媒介,是文化傳播的重要橋梁和紐帶,推進著社會的進步。麥克盧漢曾說,媒介會改變一切,不管你是否愿意。
關于新媒體的定義,至今尚無定論。美國《連線》雜志把新媒體定義為“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目前學界普遍認為的觀點是:“新媒體(New Media)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在技術層面的定義中,新媒體是高科技、媒體內容和通訊傳播的結合。相對于報刊、戶外、廣播、電影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而言,新媒體又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
新媒體為中國傳統文化傳播開拓了前所未有的空間和渠道。“從社會信息系統的層面上講,新媒體技術進一步改造和優化了文化傳播系統。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新媒體大大拓展了文化傳播平臺與渠道組合方式。”新媒體拓展和延伸了社會互動,使得傳統文化傳播變得更為便捷,創造出了豐富多元的文化傳播形式,使文化多元化、文化融合性得到張揚。
2.1 新媒體使中國傳統文化傳播更加便捷
“新媒體的出現不僅改變了傳播過程的單一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傳播速度的即時性、傳播范圍的廣泛性以及傳播者的多樣性。”新媒體打破了傳統文化傳播在時間、范圍和空間上的限制,傳播者和受眾極大地突破了時間和空間這兩個維度上的限制,尤其是隨著新媒體技術的深入發展,目前新媒體基本達到了無處不在、隨時可用,下一步將會更加完善。全球一體化的進程,新媒體的開放性,使得不同國家、地區的新媒體用戶實現了即時通聯的可能,文化的整合過程前所未有的便捷,大大加快。
2.2 新媒體豐富了傳播的內容和渠道
“新媒體利用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網絡技術、媒體技術、存儲技術、顯示技術等高新技術和互聯網、手機、電子閱讀器等新的傳播媒介,大大擴充了內容的存儲容量。”傳統文化的傳播不再拘泥于傳統的文字、圖片形式,而是綜合了聲、畫、影等多種現代視聽技術更加形象生動地實現了更多內容和渠道的傳播。2015年2月3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的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49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7.9%;手機網民規模達5.57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上升至85.8%;平板電腦使用率已達34.8%;網絡電視使用率已達15.6%[5]。如此龐大的新媒體用戶群體,不僅是新媒體信息的接受者,也是新媒體信息的傳播者。通過新媒體在時間與空間上的自由性,不僅可以收納世界各地的信息,可以容納前所未有的歷史信息,實現了對海量信息的容納與傳播。
2.3 新媒體使傳播方式豐富多元
根據麥克盧漢“媒介即訊息”的觀點,任何一種新的媒介形態本身也是一種文化內容。新媒體的發展,與傳統媒體的共同存在,使得傳播方式豐富多元。如網絡電視的興起,使得電視節目資源保存在網絡上,人們可以隨時下載和觀看。報紙的數字化,使得傳統的紙媒與新媒體結合,紙媒的信息上網后,保存在網絡,可供人們隨時檢索、閱讀。當前,臺式電腦、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不同的終端平臺可以實現信息的互相傳播,普通上網、圖文共享、影音播放等功能都可以同步實現,用戶可以通過不同的終端進行傳播,達到傳播的效果,實現傳播的目的,完成新媒體時代不同媒介之間的良好融合。
2.4 新媒體擴大了傳播范圍
傳統媒體由于技術條件的限制,一般只針對特定的群體進行傳播,受眾面較窄,有較大的局限性。新媒體借助互聯網和多種形式的終端設備,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夠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傳播,延伸至全球范圍內的各個角落,傳播范圍前所未有地廣泛。同時,新媒體綜合了多種技術,尤其以圖文并茂、聲音視頻等大多數通俗易懂的手段為主,因而在更大程度上能突破語言、文字等的障礙與限制。受眾能更好地吸收所傳播的知識,獲取信息,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進一步擴大傳播范圍。
2.5 新媒體能更好地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需求
新媒體時代的傳播具有大眾性的特征,新媒體能夠更廣泛地為受眾提供接受傳播的平等機會。當如此眾多的受眾同在新媒體的平臺時,滿足個性化的需求自然就顯得更為重要。受眾根據自己受教育程度、個人興趣愛好、價值觀、
風俗信仰等的不同,選擇適合自己的傳播內容和傳播方式,也可以根據自己生活和工作的不同時間、空間選擇新媒體傳播的需求。
3.1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結合
中國傳統文化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思想的結晶和精髓,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一部分依然要依靠傳統媒體,充分發揮傳統媒體的優勢,報紙、雜志、書刊、廣播、電視、電影依然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力,要依托這些媒體對傳統文化的理論研究和相關資料進行整理、完善,重塑文化經典。
3.2 打造優秀傳統文化精品項目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內容多樣。要堅持“內容為王”的原則,深度挖掘優秀中國傳統文化資源,結合新媒體傳播技術,推陳出新打造傳統文化精品項目,全面展示傳統文化的持久魅力。新媒體的內容要多角度、全方位、立體化地呈現和解讀中國傳統文化,同時要反映時代氣息和活力,在保護與傳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以多元化的形式對傳統文化進行發展,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價值。同時要注重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精髓,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開放性與包容性,使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更廣闊的影響力和傳播力。
3.3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為新媒體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新媒體發展迅速,各級政府要根據新媒體發展的態勢,制定合理的行業管理規范和扶持行業發展的產業政策。對新媒體一要加強管理,防止新媒體“走歪走偏”,引導新媒體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二要加大扶持力度,新媒體是新生事物,在發展過程中會面臨著不可預見的困難。確保新媒體健康有序地發展,逐漸形成立體化、多元化的中國傳統文化傳播體系,形成傳播合力。
3.4 文化傳播與產業發展相融合
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處于傳統和當代文化的銜接點,著眼于文化和產業的雙重發展”。要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產業發展相融合,以文化傳播推動產業發展,以產業發展帶動文化傳播。文化傳播與產業發展的融合,可以進一步拓展新媒體的傳播渠道,充分利用各種傳播媒介,使文化傳播形式更加多樣化、便捷化,吸引受眾的廣泛關注,保持傳統文化傳播的長久生命力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
[]劉瓊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的新媒體文化[J].山東社會科學,2013,(10).
[2]孫宜君,王建磊.論新媒體對文化傳播力的影響與提升[J].當代傳播,2012, (1).
[3]程輝.新媒體時代音樂文化傳播研究[J].新聞戰線,2014,(12).
[4]田小秋.新媒體與我國的跨文化傳播[J].傳媒,2013,(4).
[5]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5.
[6]高良,王子怡.新媒體環境下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可持續發展[J].藝術百家,2011.
作者簡介:彭小年(1984-),男,江西吉安人,重慶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
基金項目:本文系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新媒體時代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策略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2014PY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