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玉婷
(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新媒體環境下網絡改編現象的演變規律
羅玉婷
(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摘 要:近年來,形式多樣的網絡改編現象層出不窮,新媒體環境無疑為其提供了良好的生產和傳播平臺。本文梳理了網絡改編現象的發展演變過程,并分析其演變規律。
關鍵詞:新媒體;網絡改編;演變規律
互聯網時代為傳播方式帶來了巨大的改變,信息的接收方式除了來自傳統媒體外,越來越趨于網絡化和電子化。信息的形式也日漸豐富,文字、圖片、視頻等均在互聯網平臺上廣泛傳播,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網絡改編現象。
1.1 以視頻為主的改編熱潮
2005年底,電影《無極》上映。次年初,一部名為《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的視頻短片在網絡上瘋狂傳播。短片以無厘頭的對白、滑稽的片段分接、搞笑的廣告穿插獲得了網友的追捧。雖然視頻只有20分鐘,但在網絡上的關注度卻絲毫不亞于電影《無極》本身。可以說,《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的出現開啟了網絡改編現象熱潮,2006年也成為網絡改編的第一個高峰期,歌曲《神話》《吉祥三寶》、紅色經典影視作品《閃閃的紅星》等都被改編為多種版本,這些改編多以影視歌節目為母版,以視頻短片的形式進行在網絡平臺上進行傳播。
1.2 集合視頻、圖片、語體的改編熱潮
2012年,網絡視頻改編熱由《江南style》再度點燃,“騎馬舞”一時間風靡全球。隨后,網絡上紛紛出現“南京style”“周星馳style”等多個改編版本視頻,引爆了改編潮流。2015年,一個名為《我的洗發水》的短視頻走紅,曾被工商部門打假的廣告再次被網友們挖出來改編惡搞,其原型則是之前走紅的網絡神曲《我的滑板鞋》。
除視頻外,圖片改編現象也悄然興起。2012年3月,關于詩人杜甫的涂鴉圖片在微博上瘋轉,被網友戲稱為“杜甫很忙”;2013年12月,一組名為“媽媽再打我一次”的四格漫畫在新浪微博上突然走紅,被網友配上不同文字改編為“十二星座版”“霧霾版”等幾百種版本,在微博上瘋狂傳播。同時,經過改編的網絡語言也呈現出“語體化”趨勢。例如賦有古詩風韻的“甄嬛體”;句型以“元芳你怎么看”結尾的“元芳體”;以“我為自己代言”為口號的“陳歐體”等都相繼流行于網絡。
網絡改編現象經過十年的發展,已經在新媒體環境下呈現出愈發活躍之勢,在演變過程中也表現出一定的規律。
2.1 傳播形態由單一化到多樣化
在2006年的首次改編熱潮中,網民大多是影視或音樂作品為模板,將作品改編成視頻短片,然而在2012年開始的第二次熱潮中,改編作品形態逐漸豐富,集合了視頻、圖片、語體等多種形式。2006年前后,我國的互聯網傳播進入以博客、播客、互動多媒體網絡雜志、新型虛擬社區為主要標志的Web2.0階段。受美國YouTube網站成功模式的影響,國內出現了相當數量的視頻分享網站。因此,當時以視頻改編為主,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互聯網技術帶來的傳播形態的轉變。同理,2012年以來,自媒體的發展勢頭相當可觀,微博、微信迅速占領了市場,為受眾提供了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更利于圖片和文字的傳播,也由此引發了網絡改編形態的多樣化。
2.2 傳播群體由小眾化到全民化
盡管《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吉祥三寶》等作品的改編都在當時的網絡上引起了轟動,但大多數網民也僅僅是作為觀賞者。然而,“杜甫很忙”“媽媽再打我一次”“我的洗發水”等事件的走紅,網民一改欣賞者的姿態,踴躍地參與改編之中,幾乎形成了“全民改編”之勢。在首次改編熱潮中,博客、視頻分享網站等仍處于萌芽期,互動程度較低,大部分網民還未能及時參與到網絡傳播中來。相比而言,進入“微”時代后,網民能夠利用微博、微信第一時間獲取和發布信息,大大加快了信息的流通速度。網民的參與程度大大提升,真正形成了“人人都是參與者”的全民化改編熱潮。
2.3 傳播內容由純惡搞到模仿化
《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以惡搞的形式引發了第一次改編潮,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網絡改編幾乎都是惡搞的形式;然而,2012年后,隨著改編的形式蔓延到圖片和文字,改編的性質也從純惡搞發展到惡搞與模仿并存,如2012年受到網友爭相模仿的“航母Style”的走紅,不再是網民的惡搞,改編背后蘊含的則是深深的民族自豪感。新媒體發展不斷刷新受眾的認知和感受,在這樣的媒介環境下,受眾對作品的再建構也越來越豐富,對傳統固有文化符號的解讀和自定義更加多樣,不再是單一地以狂歡式的“惡搞”為出發點,更是在參與的同時加入了判斷和思考。
參考文獻:
[1]魏武揮.《無極》Vs《饅頭》:大眾傳播功能主義學的解讀[J].國際新聞界,2006,(4).
[2]殷俊,羅玉婷.微博改編現象分析——以“媽媽再打我一次”漫畫改編傳播為例[J].新聞界,2014,(7).
作者簡介:羅玉婷(1991-),女,重慶工商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新聞學研究生。研究方向:新聞媒介與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