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彬
(作者單位:海峽之聲廣播電臺)
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如何應對突發事件報道
王彬彬
(作者單位:海峽之聲廣播電臺)
摘 要:伴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突發公共事件常與之聯系起來,成為社會關注焦點。新媒體憑借自身優勢,可以迅速引導事態的發展走向,因此會對社會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出現突發事件后,如何妥善應對外界,尤其是如何面對或運用新媒體正確引導公眾輿論、做好公共信息的傳播,已經成為傳統媒體從業者普遍關心的問題。
關鍵詞:新媒體;突發事件;應對
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推動了新媒體技術的革新,在這種背景下,以互聯網等為主導的具有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傳播模式互動化等特征的新的媒介逐漸代替過去的報紙、電臺等傳播速度較慢、傳播范圍有限、傳播模式單一的傳統媒體,造就了一個新媒體時代。新媒體是一個新的概念,在科學技術的輔佐下,在基于互聯網的基礎上,采用全新的數字傳播方式,這種方式可以使傳播更加形象話、迅速、精準。常見具體的表現形式有手機、平板電腦等。總的來說,新媒體實現了傳播內容、語境的變革,并且可以對傳統意義上的話語權進行新的結構。在筆者看來,這種新的方式主要可以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1 個人媒體的特征突出
網絡時代不象不像過去的大眾媒體那樣單向的傳播,而是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傳播信息的渠道,都可能成為表達意見的主體,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可以是記者。
1.2 各階層實現平等對話
各階層包括知識分子、草根階層、政府和官員、媒體記者、辟謠者、境外媒體和互聯網上各色人等。在某一事件發生后,各種人群、各級媒體都可以發表看法和意見,會出現各種聲音,處理不當,導致的結果也會各不相同。
1.3 新媒體成為民眾表達的第一通道
自網絡進入千家萬戶后,尤其是新媒體的興起,慢慢地,互聯網等新媒體成為老百姓最便捷地表達利益訴求和贏取公眾支持的通道,特別是成為弱勢群體維護基本權益的重要平臺。
1.4 新媒體已經成為各類突發事件的重要信息源
在新媒體的幫助下,活躍在網絡上的民眾都可能成為一個潛在的記者,每個人都有話語權。網民針對社會的突發性事件的深度搜索欲望和能力不斷增強,往往會導致突發事件的“關聯性”話題層出不窮,突發事件處理難度增加。據統計,微博已成為重要的網絡輿論載體,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的數據顯示,由微博微信曝光的危機事件,逐漸呈現上升趨勢,近年來年通過新媒體手段曝光的事件占比已超7成。由此可見新媒體已經成為突發事件的第一信息源。
突發事件的報道與普通事件具有很大差別,尤其是在新媒體時代下,事件的擴散速度十分之快,因此時間的話語權不完全掌握在媒體手中,民眾對此的關注會更進一步擴大。尤其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廣泛應用之下,其會成為討論事件的核心平臺。相對來看,傳統媒體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只能進行相關跟蹤報道。但民眾可以通過微博等社交媒體對其進行評論轉發,在這種形式下就形成了一種民眾與傳統的互動,即傳統媒體輿論場與新媒體輿論場的互動,形成輿論共振。對此,我們必須爭取在突發公共事件發生時,及時占領輿論制高點。
2.1 全面、及時、準確地報道突發事件,加強正面輿論引導
并且從突發事件的本質來看,其往往會涉及到大眾的自身利益,因此會造成極其嚴重的影響,所以公眾也希望獲得事態發展的最新消息以及了解上級單位將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因此傳媒必須盡可能把事件信息準確及時傳遞給民眾,保障公民對事件的知情權。同時我們必須堅持的是,報道必須在真實敘述的前提下進行,不能把道聽途說來的消息發布給公眾,必須核實后再發布,否則可能會造成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甚至會造成民眾的恐慌。
2.2 重視并學會使用新媒體,先聲奪人,掌握輿論主動權
突發事件中新媒體報道呈現出報道集中、立體式全方位報道、連續滾動播出、公眾關注度高等特點。突發事件報道中,新媒體已經成為報道的領先者,新媒體相對于傳統媒體來說可以更加及時迅速地傳播消息,并且具有范圍廣的特點,這些都可以表現在對突發事件的滾動式連續報道之中,由此公眾可以更加及時地了解事件發展進程。
2.3 強化評論功能
評論是很多傳統媒體的旗幟,在互聯網火速發展的背景下,傳統媒體應當結合新媒體傳播特點,強化評論功能,樹立“觀點競爭”意識。網絡的開放性是的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成為一個評論者。但正是這種低門檻和開放性,使話語權在逐步被濫用。很多網民在發表言論之時,經常只是為了表達自己心情,缺乏一定的理性,不能以一種建設性、創造性的態度和架構來看待問題、解決問題。
2.4 實現媒體融合,強化傳播效果
在突發事件報道中,新媒體應當與傳統媒體進行進一步的融合,在報道上既體現新媒體的新特征,又保證傳統媒體的嚴肅特征,使二者之間形成一種互動性特征。在互動的過程中,傳統媒體憑借其堅實的輿論影響,使事件報道更加理性、客觀,同時又在新媒體的幫助下,使新聞報道的傳播速度等不斷增加,強化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