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虹
(作者單位: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
收視率視角下的電視節目編排方案研究
王海虹
(作者單位: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
摘 要:本文對電視節目編排的重要性、收視率預測模型的分析、電視節目編排的創新策略進行了簡單的分析。
關鍵詞:收視率;電視節目;編排方案
隨著社會發展形式的變化,電視節目編排將面對新的挑戰和機遇,由于受到電視收視率的影響,這給電視節目編排增添了很大的難度,只有將電視節目編排工作認真有效地做精彩、做好,才能贏得電視收視率的提升,推進電視節目工作的發展前景。
電視節目編排指的是依據電視頻道的定位要求和電視觀眾對電視節目的收視規律,把不同類型的電視節目進行有序的編排和組合,按照時間順序進行播放。電視編排工作是一項富有創造性的活動,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電視頻道的整體宣傳手段和戰略布局都是由電視節目編排的綜合性工作決定的,電視節目編排的合理性、科學性決定了電視頻道的市場競爭能力和電視頻道內部的凝聚力,是電視頻道打造強勢電視節目為電視臺獲取經濟效益和社會經濟效益的具體表現形式。
一個電視節目成品的展現,都是通過電視節目編排來實現的,是處理電視節目的內容和節目形式的最終抉擇者。一期電視節目編排的好壞,決定了電視節目的經營推廣的效果,是電視頻道競爭發展中的重要因素,得到廣大電視媒體的高度重視。
2.1 收視率對節目編排的影響
由于電視收視率預測的科學化、精準化模式的不斷完善,使我們能精準地掌握電視節目收視率的情況和收視率的規律,得到電視觀眾對電視節目的需求和認可。電視節目編排與電視節目收視率預測模式相結合,能夠提高電視節目編排的有序性,增強電視節目的收視效果。評判一個電視節目觀眾數量的多少是用收視率來衡量,在規定的時間段內,電視節目覆蓋的區域內,收看電視節目的觀眾占總人數的多少,就是電視節目的收視率。收視率是直觀體現電視節目制作好壞的評判標準,體現了觀眾對電視節目發展方向的要求,使電視節目編排工作有了進一步的工作取向。
電視節目制作的好壞是由電視收視率進行衡量的,使電視節目編排人員有了可以依據的工作目標,以便制作出更好的、受觀眾喜愛的電視節目,電視節目收視率的分析和研究,得到了更多的關于電視觀眾的大量信息資源,運用科學的方法對電視觀眾進行有序的分類處理,制定出不同電視觀眾在不同時間段里觀看不同的電視節目,通過電視節目的有序收視率,加強了電視頻道在社會市場競爭中的綜合能力。
2.2 收視率指標分類
收視率指標可以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收視率的基本指標,其中包括統計部門的收視情況分析??梢允菃蝹€人的統計,也可以是以家庭為單位的統計,還可以是以時間為單位的統計等。第二類是指派生的收視率指標,包括市場組成的指標,收視占有率的指標和電視受眾人群的組成指標等。還包括收視數量的指標,電視的開機數、收看電視節目時間等。最后還包括收視率高的指標,電視節目的影響力度、受眾人群的反復觀看節目的次數。
2.3 影響收視率主要因素介紹
影響收視率的主要因素包括:電視節目的類型、電視節目播放的時間、電視節目覆蓋的地區、電視頻道的品牌定位。影響電視收視率高低的因素是電視節目類型的時尚性,電視節目的品質對觀眾的心里需求。在工作時間段,電視的收視率肯定低,而節假日或黃金時間段的收視率就會偏高。生活的區域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的環境也就不相同,所以,電視收視率隨地域的變化而變化。電視頻道不同,收視率就不同,電視觀眾喜愛的程度不同,電視收視率就不同。
3.1 根據頻道節目的總體布局和戰略,科學制定節目規劃
從節目的類型確立,電視頻道內容的整體布局,中間廣告時間段的確定,用高遠的視野、高瞻遠矚的角度、真正落實電視節目編排工作中。充分發揮好黃金時間段的節目安排工作,注重非黃金時間段的節目安排,將節目的價值類型、電視頻道、電視觀眾的類型、廣告植入的最佳時間有序地結合在一起,達到電視節目收視率的高漲。例如,浙江衛視播出的《奔跑吧兄弟》,在節目播出完之后緊跟的一個5分鐘欄目《跑男來了》,這就是收視率的持續效應。
3.2 創新頻道節目編排時段
對電視節目播放的時間段進行有效的優化組合,增強電視節目的新穎程度,提高節目的收視率,打破傳統的時間段節目播放次序,減少電視劇的播放時間,增加特色節目的播放量。打造出專屬的電視節目,跨區域性、文化背景和生活環境性的綜合性的電視節目。運用借力的手段,將新聞和熱播影視劇之間的時間段位充分利用起來,吸引他們的鐵桿觀眾到黃金時間段觀看電視節目,提高這個頻道的名氣。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電視節目播放的期待和更新有了新的要求。為了滿足電視觀眾的要求,就必須分析和研究電視節目的收視率的影響因素和電視節目收視率的變化規律,以做好電視節目編排工作,達到服務大眾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高彧.基于收視率預測的電視節目編排優化研究[J].理論界,2014,(5).
[2]羅旭.地市電視臺節目編排的四點體會——以玉林電視臺為例[J].視聽,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