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源
(作者單位:吉林電視臺綜藝文化頻道)
多元文化視角下臺灣飲食類電視節目分析
馬 源
(作者單位:吉林電視臺綜藝文化頻道)
摘 要:我國臺灣飲食類節目的類型多樣,且幾乎無法用單純的類型去界定,每一檔節目都囊括了至少兩種以上的綜藝類電視節目中出現的元素。本文從多元文化的視角,對臺灣飲食類電視節目體現的文化特色進行分析,并揭示出臺灣飲食類節目存在的一些問題,為完善飲食文化電視節目提供可行性的參考。
關鍵詞:多元文化;臺灣;飲食節目;問題
由于臺灣對外開放的步伐較早,之前的飲食類節目大都借鑒和吸收了外來文化的精髓,現在已經逐漸與本土特色相結合。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全盤否定外來的飲食文化,而是在弘揚臺灣本土飲食文化的基礎上,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有選擇地將外來飲食文化的精髓與本土飲食文化相結合,使節目的內容受眾面更廣,更體現出世界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融合。筆者將臺灣飲食類節目所體現的文化特色歸納為以下幾點。
風靡臺灣的飲食類電視節目體現了娛樂精神的多樣性。一方面,臺灣的飲食類電視節目在本地區娛樂節目的基礎上,注重吸收國內、外電視節目的精髓,從而提升節目的娛樂精神的質量,如日本電視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臺灣的飲食類節目以娛樂精神為出發點,在娛樂精神為側重點的同時,來滿足主辦方、參與節目嘉賓、報刊媒介、網絡及電視節目觀眾的基本要求。
“民以食為天”,臺灣飲食節目展現的就是臺灣人對于生活的一種態度。節目中不僅演示各種食物的制作方法,也傳遞了健康多元化的飲食風俗文化,在娛樂大眾的同時,也表現了臺灣人對食物的尊敬和熱愛。作為生活類的節目,臺灣的飲食節目能做到這些,更顯得難能可貴。
“大海航行靠舵手”,臺灣的飲食類綜藝節目有著許多娛樂點,其中體現的最為突出的就是節目主持人。20世紀末期,臺灣的電視行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觀眾可選擇的電視節目也越來越多,因此,作為一個飲食節目如果想要吸引到廣大觀眾,往往需要這個節目具有突出的吸引力。綜合分析臺灣的飲食節目,其中最吸引觀眾眼球的不是各種美味的食物,而是節目主持人對于節目的調節,給觀眾帶來的娛樂性。要想成為一個成功的美食節目主持人,不僅需要通曉各種飲食文化,還要具有機敏的思維,在保持節目原有主題內容的情況下,用詼諧的語言和各種有趣的小活動將觀眾和節目串聯起來。不僅要讓節目內容吸引觀眾,也能夠讓節目中在自然、順暢的節奏下繼續下去。
20世紀后期的臺灣飲食節目往往有著日本電視節目的縮影,進入21世紀后,臺灣的電視節目普遍以突顯本地區文化為主題。比如東風衛視的《美味鑒定團》,這個節目以網絡這個新的媒體,讓廣大觀眾參與到節目之中,最開始用網絡票選的形式來決定節目的主題美食,讓每個觀眾都能看到每種本地美食的全面介紹。后期,又以各種美食的制作高手間的相互比拼為節目的看點,來掀起觀眾對每種美食的熱情。此類節目的播出,讓廣大觀眾逐漸重視起本地區傳統的各種美食。另外,每種美食的背后,都有著一段精彩的美食文化,一個美食節目的播出,不僅具有介紹傳統美食的功能,也能夠讓美食文化在娛樂觀眾的同時,傳播到廣大觀眾中,讓美食得到延續,文化得到傳承。
第一,在臺灣眾多的電視節目中,特別是綜藝節目中,受到日本電視文化的影響尤為嚴重,很多臺灣的電視節目就是按照日本電視節目的思路制作的,更有甚者照搬日本的電視節目的原有內容,雖然在節目中添加了少許的臺灣本地區元素,但毫無新意。在現在傳播渠道越來越廣的時代背景下,國外節目的觀看機會也越來越多,重復內容的電視節目根本不值得廣大觀眾去關注。另外,廣大觀眾的品味也越來越高,如果節目沒有創新點去吸引觀眾,那節目就注定要失敗的。比如說現在很多抄襲日本等國外節目的新節目在還沒有發展的時候就夭折了,因此臺灣的美食節目必須創造新意,否則就會停滯不前,面臨淘汰。
第二,臺灣的電視節目都有或多或少的娛樂元素,特別是綜藝類節目的娛樂程度出現過度的現象,這就嚴重影響了文化的傳承,使本來用來弘揚文化的飲食類電視節目變得庸俗不堪。在弘揚本土的飲食文化方面。臺灣飲食類電視節目應該減少一些明星效應和商業噱頭,向大陸飲食類電視節目學習。
臺灣飲食類電視節目并非世界范圍內最優秀的,卻是在多元文化沖擊下最具排他屬性的一個,且文化源頭的同一性使得它的經驗教訓更易于為我們所理解和接納。雖然是以海洋文化為背景,與大陸文化下的飲食類電視節目所處的環境有很大區別。但由于二者是同根同源的,且它所表現出來的開放性、包容性等優勢,為廣大受眾所認同,在實踐經驗和理論研究上都值得國內的從業人員和學者借鑒。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它在某些方面還存在著不足,完善飲食類文化節目。
參考文獻:
[1]徐靜.讓美食節目快樂起來[J].記者搖籃,2011(1).
[2]于會明.漫談電視美食類節目[J].新聞窗,2010(6).
[3]黃聿清.兩岸電視觀眾收視行為之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6.
[4]呂一丹.綜藝節目的時代演變[J].視聽界,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