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燁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
論直播連線節目中的播音主持
薛 燁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
摘 要:在直播中,“連線”這種形式已經得到廣泛的應用,不同于播報式的新聞語態,播音員主持人的采訪連線既要運用談話式語言樣態,又要兼具新聞語言的簡潔明了,在新聞節目中有著其獨特的功能和價值。本文在播音創作理論學習的基礎之上,結合一些節目案例,試圖對播音員主持人在連線報道中的話語表達進行一些思考和總結,為指導實踐做出一定的探索。
關鍵詞:播音主持;連線節目;話語表達
直播連線節目是指播音員、主持人以演播室為陣地,通過電話、衛星、網絡等傳輸技術手段,同身處不同空間的記者、新聞當事人、評論員等進行對接,共同完成一個新聞事件的報道或就同一個話題進行評述、討論的節目形式。以往對于直播連線節目的語言表達研究大多集中于出鏡記者,然而播音員主持人在直播連線中也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播音員主持人在直播連線節目中肩負采訪者的重任,如何在直播中既保證節目的有效推進,又在有限時間內配合連線者傳遞出有價值的信息,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在直播連線中,新聞主播需要具有思辨能力,在采訪中做到收放自如。由于直播的即時性和不確定性,主持人掌握著一定的話語權,在沒有稿件的情況下,主持人更應該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和定位,學會審時度勢,既不能在該說話時沉默,也不能出現越位的表達。
這樣的標準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實踐中,分寸往往難以把握。最容易出現以下兩個誤區:年輕的新聞主播因為缺少經驗而在新聞連線中顯得生疏和謹慎,當連線對象是評論員或專家學者時,出于對學識的敬畏心理,很容易被對方牽著走,使連線雙方出現角色上的失衡;另一方面,有經驗的新聞主播往往享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知名度,他們深刻的思想和敏捷的思維有時卻造成超越自己新聞主播身份的過度表達。
在央視對利比亞戰爭的報道中,《環球連線》的主持人電話連線位于利比亞班加西的前方記者,主持人在這段連線當中,兩次打斷記者的話,觀眾可以很明顯感覺到主持人在引導記者,得到他想要的回答。
這樣的引導是存在爭議的:首先,記者還在傳遞著有效信息,這時候強行打斷十分不妥,當然節目時間不夠另當別論;其次,主持人打斷記者旨在表達自己的意見,引導記者接下來的回答,這樣就使連線失去了意義。觀眾在此時就是想知道新聞現場發生的事情,主持人在演播室里沒有報道現場情況的職能。這樣打斷并代替現場記者發言,非但達不到預期效果,反而會讓觀眾產生抵觸情緒,適得其反。
連線的互動性決定了新聞節目主持人要有突出的訪談能力,之所以強調“突出”二字,是因為新聞連線不可能像訪談類節目那樣,擁有大段時間對話題進行起承轉合,這就對播音員主持人的提問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可以發現,在很多新聞節目的連線中,播音員主持人往往會使用“現場情況如何”這樣的萬能語,在向連線對象拋出問題之后便低頭準備自己下面的內容,不聽對方的回答,在結束時說句“感謝”的話語便草草結束連線。這樣的“連線”缺少交流感,喪失了生命力,只會令人感到遺憾。美國CBS的名牌新聞欄目《60分鐘》有句名言:“有時提問比回答更重要。因為你的提問反映了你對整個問題的思考和背景的了解,有時我們不是因為不知道才問問題,而正是因為我們知道了一部分還需要知道更多的部分才提問。”提出精準的問題之后,還要注意對方的回答,并且巧妙地追問或打斷,以控制和把握連線的節奏。
事實上,“直播連線”是一個非常有挑戰性的系統工程。新聞現場與演播室的轉接呼應,人員與技術的相互配合,設計程序與應急預案等,都是復雜而又充滿變數的。針對可能發生的狀況,新聞主播要有過硬的心理素質,快速反應,靈活應對。要做到這些,備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為新聞直播連線往往具有突發性,很多情況下只有提綱沒有稿件,有時連提綱都要播音員主持人打腹稿完成,包括對突發事件報道的規律掌握、對新聞事件背景的積累等。此外,還要預計好技術上或人為因素造成的困難,做到心中有數。在直播連線中,有時會發生通訊系統失靈,主播與現場記者無法溝通的情況。當主持人發現現場記者對自己的提問沒有反應時,應迅速把交流改為交接,變提問為說明。如遇傳送不暢通,現場信號出現中斷,導播通常會將畫面切回主播區,這時主持人可簡單向觀眾交待,然后對直播進展到目前的情況作概括,也可以預告一下接下來的節目內容,或講述事件的背景花絮等。
針對隨時會出現的諸多不可避免的情況,播音員主持人應在前期做足功課,掌握大量的新聞背景資料,遇到這些問題時迅速調整,將最好的狀態呈現在觀眾面前。
隨著傳媒行業的迅速發展,廣播電視新聞的節目樣式也更加豐富多樣。在直播連線節目中,播音員主持人將面臨更多挑戰。
參考文獻:
[1]張頌.播音創作基礎[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
[2]張頌.播音主持藝術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薛燁(1988-),女,山西太原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播音主持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