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彤東(重慶日報報業集團,重慶. 400010)
大數據與新聞報道
唐彤東
(重慶日報報業集團,重慶. 400010)
摘 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一個新的名詞“大數據”也應運而生。“大數據”是指基于互聯網而保存下來的遠遠超出傳統數據庫的海量存儲信息。新聞報道可利用科學的方法對大數據信息進行分析,對新聞進行準確的判斷,進而深化新聞報道的內容,甚至可以對未來進行一些科學的預測。利用大數據信息還可以根據用戶定制對其推送指定的新聞信息,使得新聞具有交互性。然而,我國大數據在新聞報道方面的應用還處于初級階段,目前面臨著很多值得注意的問題,還需要不斷地對其進行探索。
關鍵詞:數據新聞;大數據;新聞生產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每天被海量的數據信息所包圍。從每人每天的日常開銷到全國甚至全世界發展數據無一不是數據的誕生源,都可以被記錄下來。“大數據”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然后逐漸流行起來的。據統計,人類近兩年利用互聯網留下的信息量等于自人類有記錄以來所有的信息總和。僅一個百度搜索引擎,人們每天點擊的搜索數據就有60億次之多。面對如此之多的數據信息,只要能進行合理的挖掘處理,加之可視化和敘事化的手段,就可創造出新的新聞報道形式,即所謂的大數據新聞。
現在對大數據新聞的制作,《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已經積累了很多經驗,但是目前仍處在探索階段。通過對國內外一些大數據新聞媒體的研究,可得出大數據新聞的四大基本功能:敘事,判斷,預測和信息定制。[1]
(一)新聞論述
利用大數據,新聞工作者可以對眾多新聞進行總結。例如,可對某一天歷史上的事件進行總結,或者對同一事物不同時間發生的事件進行總結。例如,有家叫《衛報》的網頁在2012年初法變了一篇叫《阿拉伯之春》的新聞報道。其利用一個動態的圖表,以時間為主線講述了從2010年12月一名突尼斯男子自焚到2011年12月的一年時間內共17個阿拉伯國家的政治運動。[2]受眾可以通過這個動態圖標,清楚全面地從宏觀到微觀,全面地了解“阿拉伯之春”在各個國家的不同表現形式。
(二)事實判斷
在2011年8月的英國,一名黑人男子乘出租車遭到警方攔截,發展到槍戰,此名男子當場死亡。兩天后,300名左右的人集合在倫敦市警察局中心進行抗議,最終演變成騷亂事件,當天夜里倫敦的其他地區也發生了暴力事件,如搶劫、放火等。一些媒體發表了此次事件與貧富差距有關的言論,但當時的英國首相在接受采訪時強調此次事件與貧富差距無關。
而后,英國的《衛報》記者利用大數據做出了關于此次事件的一系列報道,其中一個就是此次事件與貧富差距有無關聯的問題。記者利用谷歌地圖,在地圖中標出騷亂份子所在居住地的信息(黃點)、騷亂發生的地點(灰點)以及貧困地區的分布圖(紅點),該圖表將三個數據放在同一張表上,受眾可以從宏觀上把握人群的分布特點,也可以點開圖表從微觀上看到每個人身上的標記,人群的分布和騷亂點人流的信息,從而可以看到此次事件與騷亂的某種關聯,比起單純的文字,更加形象,更具有說服力。
(三)預測趨勢
2013年國慶期間,四川九寨溝由于人流過多,導致游客大量滯留現象的發生,最終引發了群體性事件。當時的旅游當局或者新聞媒體如果可以適當地利用局部大數據對其進行預測性的報道,就可以避免類似的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利用大數據信息,媒體可以提前預測出在某個時段內,有多少人由哪個地方去往九寨溝,甚至可以預測出人群的結構,如男女老少比例等。以上只是一個簡單的例子,大數據的作用遠不及此,它可以預測到生活的各個方面。通過對大數據進行挖掘,可以在技術上做出更直觀的圖表,為人們提供一些指導,如交通擁擠情況等。
(四)信息定制
利用大數據對受眾的信息進行分析,進而給受眾提供更個性化的信息服務,這是未來新聞的發展趨勢。例如,支付寶通過分析用戶的購買力和購買物品的喜好,可以給用戶推薦更適合自己的物品,甚至還推出了對未來生活預測的功能,這一切都為用戶提供了便利。網易新聞客戶端會根據用戶每天點擊新聞的種類、瀏覽習慣,為用戶推薦感興趣的新聞。新聞媒體可以通過搜集受眾的工作學習生活習慣,經過大數據后臺計算后,推出用戶自己的個性化新聞服務,獲得更好新聞體驗。
我國到目前,利用大數據生成新聞還處在探索階段,下面對利用大數據產生新聞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論證。
(一)大數據不全可能導致的片面性分析
大數據不能直接理解為全數據,記者要學會從各種信息源拿到數據,盡量保證數據的全面性和客觀性。大數據和傳統的統計方式相比,僅在于它擁有更多的原始數據。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任何事物都可以具體化為數據,這為大數據的建立提供了可能。搜索引擎、社交網站、信息門戶網站等這些都可以作為大數據的信息源。[3]獲取到全面的數據是保證大數據的重要前提。在得到數據后必須對數據的客觀性做分析,保證數據的可靠性。一定要思考這些數據是哪里來的,誰記錄的,出于什么目的記錄的等,保證數據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二)大數據分析方法不正確
記者在拿到大數據信息后,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對數據進行科學的建模分析,然后得出結論。對客觀事實的還原和趨勢預測的時候一定要對數據進行科學的建模。世界上的萬物都是有聯系的,數據通常只能揭示兩個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很多情況下,有關系的并不只是兩個事物。有時候會得出一些匪夷所思的結論。例如,就有人得出啤酒的銷量和海灘溺水死亡人數成正相關關系。后來,通過調查是因為夏天買啤酒和游泳的人都多才導致這一誤解。因此,在使用大數據的時候一定要建立科學的方法,對其進行全面的分析,這樣才能得出正確的新聞報道。
(三)新聞人的職業操守問題
由于網絡技術的發展,現在獲取數據信息也變得越來越容易。例如,某類人群的生活習慣、身份信息、健康情況等都可能獲得。雖然,掌握數據信息的直接人一般不是媒體,但是媒體可以與掌握數據信息的人建立一定的利益合作關系。這就要求新聞人擁有一定的職業操守,在涉及用戶隱私情況的
報道時與自身的利益發生沖突時的抉擇問
題。因此,媒體在利用大數據做分析的時候,一定要有自己的職業道德理念。
目前,國內做大數據新聞的欄目主要有新浪的圖解天下、網易的數獨、搜狐的數字之道等,他們主要將數據在時間或空間上進行比較,最終以靜態圖表的形式給受眾提供結果,這與外國的大數據新聞還存在很大的差距。以下對此提出了三點建議:
(一)打破常規出新題
目前,國內的大數據新聞很難引起人們的關注,主要是因為選題不好,難以打破傳統思維。應該多報道些以前不能報道的、不可能報道的或者不敢想可以進行報道的東西來引起人們的關注。國外在這方面有很多經驗可以參考。
(二)學會利用新技術呈現新聞
在科技發展的今天,新聞人在報道新聞的時候不應該拘泥于以前的文字和圖表形式。人們更喜歡看到直觀形象有互動性的新聞。因此,在報道新聞的時候,應該善于利用交互式或者動態圖表來展現新聞,給用戶以友好的體驗。
(三)打造新聞人與IT人合作的大數據新聞團隊
大數據的搜集需要專業的計算機人才,新聞人借IT人員的幫助會得到更多的信息,而IT人員也會因此得到自己需要做的東西。因此,在新媒體形勢下,新型的新聞團隊應該由新聞人和IT人員共同組成。新聞人可以借助IT人員的技術做出更多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報道來。
“大數據”來自人們的生活,也應該用到人們的生活中去。目前,我國的大數據新聞的產生還處于探索階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大數據的背景下,新聞人應該充分利用大數據所包含的信息,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挖掘,最終產生內容和形式多元化的新聞報道,給人們以啟示和指導。
參考文獻:
[1]郭燕.淺談大數據驅動下的數據新聞報道[J].新聞世界,2014(12).
[2]陳力丹,李熠祺,娜佳.大數據與新聞報道[J].新聞記者,2015(02).
[3]程潔.大數據分析在深化新聞報道中的應用[J].新聞愛好者,2014(07).
中圖分類號:G20066..22..........
文獻標志碼:AA......
文章編號:11667744--88888833(22001155)1166--00331188--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