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保恒
(甘肅省武威市人民醫院皮膚科,甘肅 武威 733000)
人體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會導致尋常痤瘡的發生,表現在顏面及胸背部有粉刺、丘疹、膿瘡、結節、囊腫等損害。尋常痤瘡發病與性激素濃度、皮脂腺分泌量、痤瘡丙酸桿菌繁殖程度、毛囊皮脂腺導管的角化及炎癥等因素存在密切的相關性。在痤瘡發生的早期,炎癥部位產生促炎性因子,促炎性因子使炎性細胞在局部聚集,使炎性因子大量生成,引發連鎖炎性反應[1]。重要的炎癥介質花生四烯酸可維持皮膚的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2]。白三烯是由花生四烯酸代謝合成的,在炎癥反應中起收縮平滑肌、促進炎癥細胞滲出和趨化等作用。白三烯能增強創傷引起的炎癥反應,還與特應性皮炎、蕁麻疹、銀屑病等多種皮膚炎癥性疾病的病理過程相關聯。但目前血清白三烯與尋常痤瘡發病相關性的研究尚少。本研究擬探討尋常痤瘡患者外周血白三烯的水平變化,旨在揭示白三烯在痤瘡發病中的作用。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選擇就診的尋常痤瘡患者65例,根據《中國臨床皮膚病學》的診斷標準[3]:“病情輕重分級采用四級國際改良分級法。輕度(Ⅰ級):粉刺為主要的皮損,可有少量丘疹和膿皰,總病灶數少于30個;中度(Ⅱ級):有粉刺,伴有中等數量的丘疹和膿皰,總病灶數在31~50個之間;中度(Ⅲ級):有粉刺,伴有大量丘疹和膿皰,偶見大的炎性損害,分布廣泛,總病灶數在51~100個之間,結節少于3個;重度(Ⅳ級):除上述皮疹外,伴疼痛并形成囊腫,病灶數多于100個,結節或囊腫多于3個。”男性35例,女性30例,年齡15~45歲,平均年齡26歲。病程1個月~18年。其中Ⅰ級10例,Ⅱ級15例,Ⅲ級23例,Ⅳ級17例。排除標準:①近2個月內系統服用維A酸、類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劑、抗生素等藥物;②近2周內使用過外用藥物;③近2個月內進行過與痤瘡相關的治療;④合并其它病毒、細菌等感染或特應性皮炎、蕁麻疹、銀屑病等其它皮膚疾病。另取40例正常人做為對照組,均為本院健康體檢的職工。尋常痤瘡患者組和正常人對照組在性別及年齡上無統計學差異。
1.2 標本采集及處理:所有觀察、研究對象均是清晨空腹狀態下抽取肘靜脈血5mL,女性設法避開生理期采肘靜脈血。在實驗室分離血清后,-70℃冷凍存,統一安排在相同的條件下檢測。
1.3 主要試劑與材料:白三烯檢測試劑盒(ELISA)(美國Cayman chemical公司),全自動酶標儀,電熱恒溫水浴箱,高速臺式離心機。具體操作按試劑說明書進行。
1.4 統計學方法:應用 SPSS 18.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試驗組和對照組血清白三烯濃度比較采用t檢驗。
2.1 尋常痤瘡患者與對照組血清LTB4、LTC4、LTE4的比較結果,見表1。
表1 尋常痤瘡患者與對照組血清LTB4 LTC4 LTE4的比較±s,pg/mL)

表1 尋常痤瘡患者與對照組血清LTB4 LTC4 LTE4的比較±s,pg/mL)
組別 例數LTB4 LTC4 LTE4痤瘡組 65 203.54 ±58.81*51.07 ±22.26#68.14 ±18.73#對照組40 76.98 ±12.14 35.63 ±19.32 47.89 ±17.65
尋常痤瘡患者組血清LTB4濃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尋常痤瘡患者組血清LTC4、LTE4濃度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不同程度尋常痤瘡患者血清LTB4、LTC4、LTE4的比較結果,見表2。
表2 不同程度尋常痤瘡患者血清LTB4 LTC4 LTE4的比較±s,pg/mL)

表2 不同程度尋常痤瘡患者血清LTB4 LTC4 LTE4的比較±s,pg/mL)
注:各級痤瘡患者組與對照組血清LTB4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各級痤瘡患者組與對照組血清LTC4、LTE4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各級痤瘡患者組血清LTB4、LTC4、LTE4的兩兩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組別 例數LTB4 LTC4 LTE4Ⅰ級痤瘡患者組 10 178.12 ±45.76*48.45 ±20.76# 71.18 ±19.54#Ⅱ級痤瘡患者組 15 176.68 ±57.14* 55.38 ±24.12# 65.54 ±23.45#Ⅲ級痤瘡患者組 23 219.45±64.13** 49.05±24.49# 72.89±21.08#Ⅳ級痤瘡患者組 17 215.48±58.97** 59.25±26.72# 64.57±24.12#對照組40 76.98 ±12.14 35.63 ±19.32 47.89 ±17.65
經過兩種途徑代謝,花生四烯酸歸屬于必需脂肪酸,是構成生物體細胞膜磷脂雙分子層的主要成分。當生物體受到外界刺激引起反應時,激活了磷脂酶A2,磷脂酶A2發生的一系列作用,促使細胞膜釋放花生四烯酸。一種情況下,通過環氧化酶途徑代謝,花生四烯酸可轉變成前列腺素、血栓素;另一種情況是花生四烯酸產生白三烯[4],這是通過脂氧合酶途徑代謝的結果。5-脂氧合酶是催化劑,使花生四烯酸生成白三烯A4(leukotriene A4,LTA4)。LTA4性質不穩定,可能發生兩種變化:一種是水解酶使LTA4發生水解,形成LTB4;另一種變化是LTA4和谷胱甘肽產生連接反應而形成LTC4,這是在合成酶的作用下完成的。在谷氨酰轉肽酶的作用下LTC4轉變成LTD4,脫肽酶使LTD4變為LTE4。LTC4、LTD4、LTE4又叫半胱氨酰白三烯(cysteiny leukotriene,CysLT)。有學者通過痤瘡患者血清花生四烯酸的含量遠超正常人這樣現象,推斷痤瘡炎癥反應的發生與花生四烯酸有一定的關系[2]。近來發現,花生四烯酸能誘導體外培養的人皮脂腺細胞表達5脂氧合酶和白三烯A4水解酶[5],Aletas等發現花生四烯酸和鈣離子可以誘導人皮脂腺細胞生成5-脂氧化酶,進一步促使白三烯B4大量生成,同時促進皮脂腺細胞在蛋白和mRNA水平表達白三烯A4水解酶和過氧化物酶體增生物激活受體-A[6],表明花生四烯酸可能會誘導產生出炎癥介質。LTB4是一種很強的促炎癥介質,可以誘導中性白細胞、單核細胞和嗜酸細胞的聚集和活化,也可以刺激許多能擴大和延長組織炎癥過程的促炎癥細胞因子和介質的產生[4]。在一些炎癥介質如內毒索、補體片段、NTF和白介素等的作用下其合成增加。LTB4參與了許多炎癥性皮膚病如銀屑病、異位性皮炎等的發生。本研究顯示尋常痤瘡患者組血清LTB4濃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各級痤瘡患者組與對照組血清LTB4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提示LTB4極有可能參與痤瘡的炎癥過程,但與病情的輕重程度無關,即使早期的痤瘡炎癥過程也有LTB4的參與。Zoubuolis[7]發現LTB4抑制劑治療炎癥痤瘡患者3個月,炎癥損害減少到以前的30%左右,同時皮膚脂質(尤其是游離脂肪酸和脂質過氧化物)及血清中總脂質及游離脂肪酸大幅度減少,與痤瘡炎癥的變化相關聯。23年前年Woezl[8]等發現與阿維A酸、阿維A酯和全反式維A酸等相比,13-順維A酸能明顯抑制LTB4刺激的多形核白細胞的遷移,說明13-順維A酸的抗炎功能是通過拮抗LTB4而發生作用的。因此LTB4抑制劑可能會成為痤瘡治療的新的發展方向。
LTC4及LTD4可收縮小動脈、支氣管及胃腸道平滑肌,收縮腎小球毛細血管及系膜細胞,增加血管壁通透性。機體在炎癥發生后出現的色素沉著,可能與LTC4及LTD4能增進人黑素細胞進行有絲分裂有一定聯系。與正常對照組相比,尋常痤瘡患者組血清LTC4、LTE4濃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各級痤瘡患者組與正常對照組血清LTC4、LTE4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LTC4、LTE4可能未參與痤瘡的炎癥過程,但痤瘡皮損處LTC4及LTD4含量是否增加,是否在痤瘡皮損所致的炎癥后色素沉著中起作用還需進一步研究。
[1] Basal E,Jaim A,Kaushal GP.Antibody response to crude cell lysate of propionibacterium acnes and induction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patients with acne and normal healthy subjects[J].Microbiol,2004,42(2):117 ~125.
[2] 陳思華,王建琴.尋常痤瘡患者血清中花生四烯酸的測定分析[J].廣州醫藥,2010,2(41):43~45
[3] 趙辨.中國臨床皮膚病學[M].第1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1165 ~1174.
[4] 袁成凌,姚建銘,余增亮.花生四烯酸及其代謝物的生物學作用[J].中國藥物化學雜志,2000,1(10):75 ~78.
[5] Zouboulis CC.Is acne vulgaris a genuine inflammatory disease[J].Dermatology,2001,203(4):277 ~279.
[6] Aletas T,Ganceviciene R,Fimmel S,et al.Enzymes involved in the biosynthesis of leukotriene B4 and prostagland in E2are active in sebaceous glands[J].moL Med,2006,84(1):75 ~87.
[7] Zouboulis CC,Nestoris S,Adler YD,et al.Treatment of inflammatory acne with oral 5-lipoxygenase inhibitor[J].Invest Dermatol,2001,117:547.
[8] Woze1 G,Chang A,Zultak M,et al.The effect of topical retinoids on the letukotriene-B4-induced migration of poly morphonuclear leukocytes into human skin[J].Arch Dermatol Res,1991,283(3):158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