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常在

如果說國內唯一可以和阿里巴巴抗衡的電商是京東,相信不管是騰訊還是百度,都得點頭認可。盡管騰訊和百度貴為“BAT”,不管是市值還是影響力都遠超京東許多,但在電商領域,除了阿里巴巴之外,京東確實是名符其實的老二。
實際上京東時至今日仍然未盈利。在2012和2013的虧損年達到了頂峰,但盡管如此,京東依然成功上市,并且坐擁400億美元的市值。這讓許多人想不明白,京東憑什么?
和絕大多數互聯網公司的輕資產模式不同,京東從一開始走的就是“重模式”之路。重模式就是重金投入,把控全程消費鏈條的每一個環節,打造超出用戶預期的用戶體驗,并靠用戶體驗贏得用戶從而獲得市場。
京東走上重模式之路,并非自愿,而是情非得已,其中有兩個外部原因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其一,中國的客觀市場環境。在中國做電商并不像美國那樣具有成熟的社會物流,尤其在2004年的時候支付環境也還剛剛是萌芽,而且中小商家魚龍混雜、假貨很難杜絕。如果要提高用戶體驗,在依賴外部力量無效的情況下,只有挽起袖子親自上陣,才能牢牢地把控各環節的服務品質。
其二是競爭環境。京東起步時面臨數名強大的競爭對手。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揚長避短——打正品行貨的招牌以及更快更及時的送貨優勢——才有后來居上的可能。
不可否認的是,京東選擇重模式也等于選擇了一條傻大黑粗的路,這條路又臟、又累、又苦,關鍵是投入還特別大。以物流為例,要投資構建一個覆蓋全國的倉儲、快遞網絡,需要上百億的資金,等于是自己去承擔了社會的成本。
京東的虧損不是經營上的虧損,而是由于投入過大而導致的虧損,盡管京東已經初步構建了全國的物流網絡和技術系統,但是為了適應其快速增長,投入還會持續,這就決定了其未來一段時間會依然虧損。但這種虧損并不可怕,任何基礎設施的投入,都是一筆長遠而合算的投資。
在面對京東瘋狂燒錢的虧損招來的諸多非議時,劉強東不管這些,“211限時達”“當日達”——京東不斷刷新著快遞時效紀錄。“我們一直不為外界,甚至不為我們的投資人而改變我們的決策,只要做的事情有價值,盈利一定不是問題。”劉強東堅守著自己的底限。
劉強東最絕的是7年融資20億美元,卻能始終把握公司控制權。2011年京東得到了15億美元融資,投資人包括俄羅斯DST投資集團、老虎基金、高瓴基金等。沃爾瑪也本應出現在這份名單上,但最終他們在中國選擇了1號店,按劉強東的說法,對方試圖最終控制京東商城,而這觸及了劉的底線。
對于未來電商行業發展的驅動力,劉強東認為有三部分:農村電商、食品生鮮、互聯網金融。農村電商將是京東未來的發展重點。
一個連年虧損還能上市的京東,一個不斷虧損卻不斷獲得融資的京東,再加上一個始終牢牢掌控控股權的劉強東,誰來布局完成,誰說京東不會一鳴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