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新
(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河北承德 068350)
中職語文教學對學生主體性意識的培養
劉立新
(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河北承德 068350)
新課程背景下,雙主體教學理念和多樣化教學方式對學生主體性意識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受到應試教育和傳統知識觀的影響,學生主體性意識的發展出現了一些不可忽視的阻礙因素。本文在分析主體性意識內涵的基礎上,探究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主體性意識的有效策略。
中職語文 主體性意識 雙向互動
主體性意識指的是自身能夠自覺主動地認識和調控自己的心理和行為。中職語文教學是教師、學生和課程內容之間的雙向對象化活動。教師和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是對象化活動的動力因素,課程內容是靜態化的事物,是教師、學生對象化的載體和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掌握課程內容、分析教材、了解學生、習得教學技能,并內化為自己的主體內在性,形成自己的教學價值觀、教學技能和教學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教學活動把課程內容和教師的言行內化為自己的主體內在品質,形成自己的學習觀、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同時,學生通過學習結果以作業、圖畫、實物等方式展示出來,來實踐自己的主體性意識。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行,中職語文教學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首先從教育理念上看,教師逐漸認識到學生知識的自主建構與主體性意識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在課程教學中給予學生更多的參與機會;從教學實踐來看,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自主學習等教學模式逐漸走進中職語文課程,促進了中職語文教學方式的多元化;從教學主體來看,由先前的教師中心向雙主體教學轉變,師生關系由管理與被管理、服從與被服從的關系向平等合作關系轉變,這些對于學生主體性意識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但是,中職語文受到傳統知識觀和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一方面承認學生主體性意識發展的重要性,強調學生參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認為學生自主學習會影響學生的知識容量,并進而影響學生的成績,表現在教學活動中就出現形式和內容的矛盾。在觀摩課和省級組織的競賽中采用新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設計更多的學生活動,鼓勵學生的自主參與,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在平時的教學中仍然采用傳統的講授法和機械訓練;從師生關系來看,教師和學生的平等關系在逐步建立,在課余時間會有情感的交流和溝通,但是教師仍然是知識的權威者,仍然對學生會對學生進行懲罰。
(一)建立民主的師生關系和寬松的課堂氣氛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無論是課堂提問還是學生的書面作業,都設定了所謂的參考答案,而這些參考內容經過教師的變相改變又無形中轉變成了標準答案,教師常常對與答案一致的學生給予支持,而對與答案不一致的答案予以全面否定,這種方式造成學生課堂發言的謹慎,學生不敢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也不敢將自己的疑問說出來,這樣的課堂氣氛不利于學生主體性意識的發展。良好的情感氛圍首先需要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和積極地班級文化。師生關系是自教育和課程開展以來就提出的問題,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師生關系的理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新課程實施后,雙主體的理念不斷滲透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關系,在知識上是授受關系,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圍繞知識內容展開的討論,是思想和智慧的碰撞。這種現象在信息化時代更是如此,課堂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學生通過互聯網獲得的知識也更加豐富,教師也可以從學生哪里學到東西。同時,在班級文化上,以合作互助、團結友善、敢于質疑、職務輪流為主題,為學生塑造積極地學習環境。
(二)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發展主體性意識
新課程背景下,課堂不再是教師支配的課堂,學生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不是活動的被動參與者,教學活動不再是教師公開課教學形式豐富的手段,而是促進學生高效的參與課堂活動,自主的學習新知識,進行知識自主建構的重要支架和重要工具,是學生主體性意識發展的重要基地。例如,在《林黛玉進賈府》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考慮到學生是第一次接觸作品,要想引導學生準確的理解文章的情感,需要首先明確林黛玉與賈府的關系和林黛玉寄人籬下的境遇。因此,教師改變詳細講解文章結構和文章語言的教學方式,而是由學生自主學習畫出紅樓夢中主要成員的家庭關系圖,了解林黛玉進賈府的背景,其中有兩個問題是學生理解的難點。第一,林黛玉是到自己的姥姥家生活,為什么會有寄人籬下的感覺?第二,當寄人籬下生活時會有怎樣的行為?教師通過問題的引導轉化為學生需要解決的問題,使學生與課程內容發生聯系,學生通過相關資料的搜集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地解決問題,形成對知識的獨特理解和自主建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能力等主體性意識得到了發展。
(三)豐富教學形式發展中主體性意識
傳統課堂是被動的課堂,教師中心的講解使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學生機械地記憶教師傳遞的知識,記錄專家關于文本內容的解讀,通過記憶和模仿來提高自己的語文解題能力,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思維和情感投入都處于低迷的狀態。主體性意識的發展是要通過學生和教師、課程內容的雙向互動,來增加學生的參與和感受。增加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需要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融入新課程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研究學習、情境表演、學生展示等教學方式。例如,在《蜀道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通過PPT展示四川的地形、地理概貌以及當時四川一種獨特的交通形式棧道,來體會蜀道難的情感;然后教師以小組為單位,首先在小組間展開朗讀比賽,然后再由每組推薦一名,在全班同學面前進行朗讀,對大家公認的朗讀高手,要具體分析這名學生讀得好,好在什么地方,讀出了怎樣文章語言怎樣的情感。這樣的多樣化形式,將語文知識賦予了語文情感,而情感是促進學生主體性意識發展的重要催化劑。
綜上所述,中職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性意識的發展,需要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和民主的課程文化,需要建立學生主體的課堂,通過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增加學生的參與度,促進學生知識的自主建構,學習能力的不斷提高。
[1]和學新.主體性教學:內涵與特征[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03:44-50+59.
[2]凌新文.主體性教學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在職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策略[J].廣東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1,03:92-96.
[3]朱成祥.主體性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J].南通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02: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