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桂珍
(陜西省漢中市科技職業(yè)中等專業(yè)學校語文教研室 陜西漢中 723000)
閱讀課堂心得
高桂珍
(陜西省漢中市科技職業(yè)中等專業(yè)學校語文教研室 陜西漢中 723000)
設立"閱讀課堂"給學生閱讀的時間和空間,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揣摩情感和充分思考文章內容,讓他們從閱讀中汲取營養(yǎng),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在閱讀的過程中與作者發(fā)生思想的共鳴,用心靈之章去培育心靈之苗。
中職語文 教學革新 課堂閱讀
2014年上半年,我對我校中職生和師范生八個年級的課外閱讀情況做了一個調查。調查顯示:經常進行課外閱讀的學生只占36%,相對而言,師范生的閱讀量遠大于中職生的閱讀量。其中,中職生經常進行課外閱讀的學生不足5%,而師范生的比例可達56%。
后來,我又把學生閱讀課文的情況也作了調查,調查的結果更讓人揪心。師范生每學年共40篇課文,三年共計120篇,每篇課文都閱讀過的學生只有39%,有47%的學生只閱讀了老師在課堂上特別留出閱讀時間讓其閱讀的內容,而這一部分課文大約只占全學年總篇目的51%,這其中還包括講讀課文。這些還都只是師范班的數據,如果再加上中職班,調查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想一想,中職兩年48篇課文,師范三年120篇課文,就課本而言,部分學生都不能全部認真讀完,這是多么可憐的閱讀量,又是多么可怕的現狀!那么教師的閱讀教學又該怎樣進行?我想起特級教師方家駒說過的一段話,大意是說,學生們的閱讀量太少、領悟力太低。而作為教師的我們總是講得太多,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和余地太少。可以說,方老師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語文教學中的一大弊端——講風太濃!的確如此,我們大部分語文老師在教學中,不是想著如何落實教學任務,就是想著如何把學生可能讀不出來的那些所謂深層含義的句子,一字不漏地講出來,而且我們講得那么認真,那么熱情,那么激動,以至于連學生閱讀課文、體悟感情的時間也留不出來。其實這樣越俎代庖往往是得不償失。再想想,對于那些根本就沒有閱讀過課文的學生,老師即使聲情并茂講得天花亂墜,又有什么用呢?即使有一兩點收益,那也只是是老師填鴨式的認識和感受,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他們不會自己思考并解決問題,這樣的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是我們真正需要的人才嗎?這是不言而喻的。
我們怎天掛在嘴上念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是為了不教”這些“經”,到底念到哪里去了?我認為: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就必須多讀文章,從文章的閱讀感悟入手,正所謂“根深”才能“葉茂”。語文學習的“根”在課本。沒有了課本閱讀這個“根”,沒有了課外閱讀這些“肥”,對于社會閱歷尚淺的學生們來說,怎么去閱讀文章?怎么去體悟感情?這無異于讓學生去做無米之炊!
于是,我在課堂教學中做了如下探索:
首先,把課本閱讀進行到底。由于中職學生大多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老師課前布置的預習,絕大多數也得不到落實。因而,我廢除了課前預習的制度,把閱讀課文的任務放在課堂上進行,并在學生閱讀課文的過程中給予閱讀方法的指導,以逐步形成和提高學生的閱讀感悟能力。在課堂上利于有限的時間配合教師的督促引導,保證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時間通讀課文內容,狠抓課本這個“根”,并通過少講而精講,以求“根”固,從而達到“根深而葉茂”。
我曾經也顧慮過,這樣做可能會面臨一個大問題:課堂上閱讀課文占用了時間,從而導致課時不足,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開始,我也這樣認為,但事實證明我的擔心是多余的。中職課文本身比較淺顯,學生認真在課堂上閱讀過的課文,根本用不著老師講多少,老師只需稍作點撥和提示,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實踐證明:這樣做,不但沒有造成課時不足,反而讓學生有了揣摩情感和充分思考的時間,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的收效比我想象的還要好,這是我始料未及的。
我把課堂還給學生的同時,解放了學生,也解放了自己,我越教越輕松,學生也越學越輕松。
其次,針對中職生閱讀量太少的現狀,我專門為他們開設了“閱讀課堂”。
葉圣陶曾說:“語文教師不是只給學生講書,語文老師是要引導學生看書讀書的。”為了進一步促進學生課外閱讀,拓展學生的閱讀范圍;豐富他們的心靈經歷;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我將我所帶的班級每周抽一節(jié)晚自習課,設立專門的“課外閱讀課堂”。在閱讀課上,只允許閱讀課外書籍,如:小說、雜志、報紙等。閱讀內容主要是學生能買得起或能借閱到的國內著名期刊,如《讀者》、《知音》、《青年文摘》、《故事會》、《魅力中國》、《當代中學生》、《萌芽》《語文報》、《意林》、《求學》、《環(huán)球人物》、《中國軍事》、《365個好習慣》、《飲食與健康》、《百科知識》、《愛人》《女報?時尚》、《中國企業(yè)家》甚至“電子書籍”等等。總之,只要是他們喜歡的,內容健康向上的,都允許學生帶到課堂上分享。每當我看到學生們在閱讀中或舒眉而笑,或鎖眉而愁,或會心一笑,或一臉茫然時,我知道他們的心靈之弦已被扣動——這不就是我們一直所追求的一種閱讀境界嗎?
第一節(jié)閱讀課后,我問學生:“感覺怎么樣?”學生大喊一個字“爽”。說真的,我無法形容我當時的激動心情,但一個“爽”字堅定了我開設“閱讀課堂”的信心和決心。同時,我也反思:從教十多年,有多少學生曾“不爽”地接受了我的語文教育,好在我終于開始讓學生們“爽”了。如果說很抓課本閱讀是“固”,那學習語文就是“根本”,那么開設“閱讀課堂”就是為培育參天大樹而澆水施肥,就是在給予學生健康成長所需的光和熱。
就學生而言,三點一線的生活范圍決定了他們的生活經歷必然簡單,簡單的生活經歷給他們的也必然是貧乏膚淺的生活感受,缺乏直接生活感受的學生,老師講得再好,也只不過是石頭上潑水——不入。當然,我們無法改變學生的生活經歷,但我們可以給他們閱讀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從閱讀中汲取營養(yǎng),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在閱讀的過程中與作者發(fā)生思想的共鳴,用心靈之章去培育心靈之苗。
開設閱讀課只是我閱讀教學革新中的第一步。今后,我要逐漸讓我的“閱讀課堂”從晚間走向白天,從自習課走向“正課”,從幕后走上臺前。
教育部文件《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教學大綱》2009年1月 發(fā)文字號:教職成[2009]3號
方家駒西安“2005年高考研討會上的發(fā)言”2004年12月
高桂珍(1982-),女,漢族,陜西城固人,大學本科,職稱:助理講師,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