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鑫
(甘肅政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梁啟超“報學啟迪民智論”的影響
梁 鑫
(甘肅政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梁啟超是我國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政治家、學者和報人。他一生的政治活動與學術活動都與辦報活動緊密相連。梁啟超的“報學啟迪民智論”就是全面發揮報刊的社會教育功能,通過增加受眾的知識、開闊受眾的眼界、更新受眾的思想觀念來提高國民整體的文化和思想素質,為社會的進步打好群眾基礎。其新聞思想對于今天的新聞工作仍有指導意義。
梁啟超;報學啟迪民智論;影響
梁啟超是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政治家、學者和報人。他一生的政治活動和學術活動都與辦報活動緊密相連。梁啟超的“報學啟迪民智論”就是全面發輝報刊的社會教育功能,通過增加受眾的知識、開闊受眾的眼界、更新受眾的思想觀念來提高國民整體的文化和思想素質,為社會的進步打好群眾基礎。
(一)梁啟超“報學啟迪民智論”的萌芽
鴉片戰爭后,維新派正式登上了中國歷史的舞臺。梁啟超作為維新派的代表,有著反對專制、追求民主的進步思想和主張。梁啟超提出了“欲以維新我國當先維新我民”的主張。首先要做的就是將維新思想廣為宣傳,使世人皆知維新,皆思維新,并進一步提出了“報館者,養普通人也”,其功在救一時,明一義也。因此,欲開民智“非有報館不可,報館之議論浸漬人心”,則民眾也可破除迷信愚昧廣開見識,繼而發奮圖強,富國強兵。這便是梁啟超“報學啟迪民智論”的雛形。
(二)梁啟超“報學啟迪民智論”在辦報過程中發展成熟
梁啟超的一生歷經數次社會與思想的大變革,他的言論與思想也順勢順時而變,但是報學始終是他唯一的追求,力求“報學啟迪民智”,并在他近半生的報紙實踐過程中將之貫徹完善。
公車上書之后,梁啟超與維新派同仁一起積極參與了《中外紀聞》和《時務報》的創辦,并發表了《論報館有益于國是》,在此文中他將報館比作國之耳目、民之喉舌,報館的功能在于去塞求通,并強調:“閱報愈多者,其人欲智,報館愈多者其國愈強”。《時務報》創辦不久變銷量上至數萬,舉國之內爭相閱之,梁啟超也因此名噪一時。
1898年,戊戌政變之后,梁啟超流亡日本,開始接觸了大量的西方資產階級社會政治學說以及新聞理論,這些新的思想理論使其重新思考報學啟迪民智的方法。1902年《新民叢報》在日本橫濱創辦,梁啟超認為,中國所以不振,由于國民公德缺乏,智慧不開,所以本報專對此病加以診治而挽救之。他提出以教育為主腦,政治為附從的辦法,準備采和中西之道德,以為德育之方針,廣泛宣傳各種理論學說及科學知識,以為智育之根本。
《新民叢報》大力宣揚資產階級民主、自由、平等觀念,介紹西方科學知識,鼓吹民權革命,標志著梁啟超國民教育與改造思想體系的基本形成,也標志著梁啟超報學思想日趨成熟。
(一)從思想啟蒙到政治啟蒙
梁啟超受嚴復和法國、日本等國啟蒙思想家的啟發,深刻意識到改造國民性的重要意義。梁啟超的辦報活動起始于現實斗爭的需要,在此過程中,目的逐漸顯現清晰:宣傳他的黨派和政治主張。他開民智、造新民不是為了培養富于個性智慧的個人,而是為了新國家、新政府、新制度。梁啟超提出只有首先提高人民群眾的治理以及文化水平,樹立良好的社會風尚,才能在中國實現民主政治。
(二)梁啟超新聞思想對當時社會的影響
梁啟超的啟蒙思想對當時社會的影響深遠,尤其是對當時政治的變革和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他主張開民智、興民權,并堅決反對政府對報業的壟斷和對思想的控制,主張打破報禁、解放思想。當然需要指出的是,梁啟超當時提出的自由主義傳播觀念與西方的自由主義傳播觀念是有明顯差別的。西方自由主義者認為自由是一項絕對的不可剝奪的權利,是人的天賦權利,個人的發展成就是社會國家的最終目標;而梁啟超認為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自由,無約束的自由和權利會危害國家。
梁啟超明確提出,報紙是輿論機關,是宣傳工具,是為政治服務的,其功能在于發表政論以引導人民向自己所宣揚的方向前進。他認為,要根除國民的劣根性,把中國數萬民眾塑造成有近代觀念的“新民”就應該大力宣傳西方的近代社會思想。
開民智的重點內容在于對國民進行科學文化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同時涉及改變社會風尚等方面的內容。例如,維新派所辦的各種學會、學堂、報紙雜志、翻譯西書西報,創辦實業,禁止社會惡俗等,都屬于開民智的內容。
(一)新聞人才的培養和新聞隊伍的建設
近年來,新聞媒體失范問題頻頻出現,新聞侵權、虛假新聞、惡意炒作等現象屢見不鮮,嚴重影響了新聞媒體和記者的職業形象。
梁啟超的新聞職業觀涉及記者的道德品格,知識水平和業務素養等各個方面,強調了新聞從業人員的自律以及提高新聞從業者素養的必要性。
一是立場公正。梁啟超認為,民眾所發表的輿論能起到監督政府和官吏的目的,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因此,正確的輿論導向顯得尤為重要。梁啟超的觀點與今天我們黨和政府所強調的輿論導向及媒體監督不謀而合。新聞媒體應該正確引導輿論,堅持公正的立場和態度,進行輿論監督。
二是學識廣博。梁啟超認為,報館從業人員應積累豐富的知識,在他看來,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重大現象以及原理、原則等知識,本國以及世界重大歷史事件以及時事熱點,都是普通人的常識,是進行判斷的基礎,而記者要承擔向導國民的重任,只有“識圖至熟,擇涂至精”,才能有益到人,給普通民眾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幫助民眾形成正確的判斷。這些關于記者的要求在今天看來顯得更加重要,如何讓記者具有敏銳的識別能力,寫出優秀的稿件離不開基本常識的支撐。
三是掌握技巧。梁啟超認為,要達到宣傳的效果,必須要掌握高超的宣傳技巧,因此他提出了“浸潤”和“煽動”的方法。如今,隨著新媒體力量的崛起,打破了傳統媒體的信息傳播模式,但在更加注重傳播效果的今天,掌握宣傳藝術仍是記者應具備的良好技能之一。其中,梁啟超所倡導的打破舊規,采用通俗自由的新文體,近乎現在的“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的新聞傳媒理念。
(二)以專業主義精神開展新聞工作
梁啟超提出關于衡量報刊優劣的四條標準,“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當,報事確而速”的辦報標準,體現了一種專業主義精神。在今天的新聞工作中,仍然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堅持崇高的辦報目的,以崇高的思想引導受眾,在媒體上匯集多元的信息和觀點,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和新鮮性,以更為專業的精神做新聞,從多方面實現專業化操作,并增強受眾意識,進而拓展公眾的認知領域和知識水平。打造一批有較大影響力的新聞媒體,以高度的公信力和品牌影響力建構媒介責任,為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同時,提高我國媒體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增強我國新聞媒體在國際社會的話語權。
(三)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工作方法和思路的改革
新媒體的逐漸普及打破了傳統媒體下信息的傳播模式,改變了大眾傳媒與受眾之間的傳播關系。傳統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在新媒體環境下必須進行積極的改革。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梁啟超也是根據環境不斷進行新聞改革的先驅。對于報紙版面,改革了報紙的版式,采用了新式書籍的裝訂法。他還打破了舊式期刊的“首論說、次上諭”等的格式,使用銅版新聞照片配合文字進行宣傳;辦報原則方面等都做了一系列改革,雖然具體的改革方案已不適用于今天的報紙,但這種創新意識正是目前媒介融合背景下各個媒體實踐所需要的。雖然梁啟超時期還未形成完整的信息新聞產業鏈條,但他的受眾意識卻始終暗含于整個辦報過程。無論是網絡媒體、傳統媒體,報紙還是電臺都應該遵循這一規律,都應該學習梁啟超的創新精神。
[1]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M].中華書局,1986.
[2] 李喜所.梁啟超傳[M].人民出版社,1993.
[3] 張灝.梁啟超與中國思想的過渡(1890-1907)[M].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
[4] 張品興.梁啟超全集[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5] 徐新平.梁啟超的新聞業務思想[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2009(9).
G216
A
1674-8883(2015)21-0034-01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甘肅省2015年度高等學校科研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5A-112
梁鑫(1982—),女,甘肅平涼人,法學碩士,甘肅政法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新聞理論,法制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