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瑞雪
(沈陽師范大學 教育技術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試分析教育性移動APP的教學應用模式
郝瑞雪
(沈陽師范大學 教育技術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本文從教育領域出發,探究移動APP的教學應用模式,分析其發展背景和深層市場需求,進而開拓創新、激發思維,規劃教育性移動APP的應用前景,了解實際操作中可能面對的局限并圈定可行區間,最終確定教育性移動APP教學的最優模式。
教育性APP;應用前景;可行區間;教學模式
移動APP,簡而言之就是安裝在移動設備(如手機、平板、電腦等)上,承接來自開發商、平臺的各種信息,從而達成移動設備各項終端功能服務的軟件。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發展,開發商為應對市場群體的各種需求使盡百般解數,各顯神通,發掘自身優勢以求在競爭環境下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作為政策偏斜前景遠大的新興行業,APP應用開發市場發展態勢良好,移動APP成為移動互聯網的主流。而當下的情況與問題就像最初的人們掌握了一塊石頭,用它去取火還是去磨刀,抑或去堆砌則是我們即將面臨的復雜且多樣的選擇。不管從哪個領域探究移動APP這一新興事物的前景和應用,都是有價值的。而在所有領域之中,研究教育性APP的教學應用在響應科教興國政策、推動社會持續發展方面有著深遠意義。
考慮到當前國民教育和移動應用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開發教育性移動APP可謂是“強強聯合”,體現了主要消費群體第一線的需求,迎合了時代發展下信息共享的大趨勢,也激發了人們在新事物、新領域、新思路方面的潛在創造力。因而,要分析教育性移動APP的發展背景和深層市場需要,也應該主要從當前教育和移動應用這兩大主體的角度去思考。
一方面從當前教育的模式與效果分析:根據我國具體國情,可以先將受教育群體劃分為四大群體:基礎受教育群體(包括幼兒園階段和小學階段),應試受教育群體(包括初中階段和高中階段),大學受教育群體(包括專科和本科大學)和自愿受教育群體(參加工作的群體)。教育群體的劃分有助于我們根據不同階段的特點逐層細致分析當前教育各階段的效果。對于基礎受教育群體來說,他們年紀很小,而且性格中不確定因素多,面對傳統書本教育和老師的言傳身教,還沒有形成主動學習的意識,興趣缺乏,因此相當一部分小孩子對于傳統教育的接受度并不高,一種新興的、生動的教學模式更能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對于應試受教育群體來說,中學生面向各種考試,彼此之間學習競爭激烈,當前教育已經認識到廣泛信息資源傳遞的重要性,也較充分地利用到多媒體技術。而移動APP的開發有利于集中學生的閑散時間,匯集大量學習資源,且設置面向個人的專有賬戶,更有利于因人而異的學習和整理。對于大學受教育群體來說,大學生的個性獨立意識較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強,面對傳統教育模式也已經產生對抗性,這正是當前大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大學生群體要求有更自由更專業的學習模式。因此,教育性移動APP的開發是當前教育與時俱進、另辟蹊徑的大勢所趨。
另一方面從移動應用的特點和優勢分析:根據調查顯示,當今社會人們對手機等移動設備的依賴性極大,人均每天要看至少150次手機,即大約每6.5分鐘看一次。隨著智能手機和便攜平板的用戶數目不斷暴漲,這個數字還在飛速提高。那么,隨之飛速發展的移動應用APP相比傳統傳播媒介有哪些優勢?首先,移動APP能夠充分利用各種美圖、動畫、音效等技術,帶給用戶無與倫比的生動體驗。其次,APP的載體隨身攜帶,獲取和發布信息迅速便捷且實時性高,真正做到“足不出戶,耳聽八方”。再者,APP的開發成本和傳播成本比傳統渠道更低,而且信息傳遞過程中準確度更高。最后,APP的專用性強,開設個人賬戶,能夠滿足用戶的個性需求,同時能夠利用用戶的閑散時間。
教育性移動APP的深層市場需求與基本為零的市場供給之間的矛盾拉動了現實生活中相關應用教學化的萌芽與創新。這形成了教育性移動APP模式探索的初步雛形。舉個例子,大學受教育群體作為最容易接受新事物且最有能力探索新方法的人群,已經率先直接粗糙地將移動APP應用于教學之中。很多老師在自己教授的科目的基礎上按照不同班級分別建立騰訊QQ班級群,這樣做不僅能夠一目了然地把握不同班級的進度,而且便于上傳資料和私下溝通。盡管這并不是正常意義上的教育性移動APP,但無疑為后來專業化教育性移動APP的模式開發提供了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從這種簡單雛形來看,教育性移動APP的教學應用模式有以下幾點關鍵:第一,大規模信息共享平臺,既能做到公共資源上傳,又要滿足私下數據流通。第二,適用于大多數移動設備,方便建立用戶群體。第三,表現形式多樣,充分利用各種現代技術。第四,與其他平臺應用銜接良好,易更新換代,生命周期長。當然,這種雛形在教學方面的利用方式十分分散而粗糙,只是體現了需求群體的初級訴求,并不能很好地滿足各種個性化愿望,進而開發出區別于其他應用的獨特閃光點。這便要求教育性移動APP的專業開發和最優模式的出現。
根據以上的基礎分析,再結合當前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情況,我們很容易得出教育性移動APP的模式開發原則:代入感,趣味性,實用型。教育性移動APP的使用時間基本是用戶的碎片時間,而如何讓用戶在短時間內對應用感興趣并且愿意花費碎片時間去學習是教育性APP教學應用最優模式選擇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在當前各種基礎不完善的條件下構建教育性APP教學應用最優模式需要“三步走”:第一步,確立教育性移動APP的地位,提高群眾對它的重視度,將原來分散的自發的利用轉變為主動的自覺的利用,并分析開發教育性移動APP的獨特閃光點。第二步,專業化與普適化相結合,一方面要建立專業化教育性APP的教學模式;另一方面在設計專業化軟件的基礎上要加強與其他軟件平臺的聯系。建立專業化應用軟件為主,其他類型應用軟件為輔的完善體系。第三步,要將教育性移動APP當作“商品”而不是“網站”,在探索完適用于多數群體的一般模式后,還要加強定制化教育性移動APP的開發,細化層次,注意創意與內容的搭配,從而追求更好的用戶體驗。
[1] 李玲,等.教育型移動APP的教學應用模式研究[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5(12).
G434
A
1674-8883(2015)21-0209-01
郝瑞雪(1994—),女,河南濮陽人,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