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梅
(四川科技職業學院幼兒師范學院 四川成都 610000)
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幼兒文學》課教學方法初探
陳紅梅
(四川科技職業學院幼兒師范學院 四川成都 610000)
幼兒文學是學前教育專業的一門文化基礎課,也是學前教育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該課程著眼于提高學生分析欣賞幼兒文學作品的能力,并訓練學生學習創編一般的幼兒文學作品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文學修養,完善學生的文學素質,結合新時期對幼師人才的需求,同時也結合高職院校學生學習特點,在教學方法上應重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真實教學環境學習與模擬情境練習結合;校內教學與校外教學結合;從而為學生將來從事幼兒教育工作、開展幼兒園教育活動特別是語言教育活動打好堅實基礎。
高職院校 學前教育 幼兒文學 教學方法
自2010年7月《教育規劃綱要》頒布以來,我國學前教育迎來了快速發展的大好局面,為了保證和提高學前教育質量,必須加強教師隊伍整體素質,職業教育要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在這種背景下,學前教育專業所開設的每一門課程應全方位與幼教接軌,充分體現幼教特色。針對目前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學生文化素養普遍偏低以及學生學習不主動的現狀,作為該課程授課老師,應該思考如何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進行教學,如何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應不斷探索在幼兒園中對幼兒語言教學可以采取的策略,以及如何教授語言可以提高幼兒的興趣等。
《幼兒文學》課程主要是以學生以往的閱讀經驗為基礎,以幼兒心理學、幼兒教育學的理論為基點,讓學生掌握幼兒文學課程的相關理論和幼兒文學的各種文體知識,熟悉和了解中外優秀的幼兒文學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等以及能夠針對相關作品進行鑒賞和評析的能力,同時還要訓練學生的作品創編能力而進行的系統教學。教學中既注意基本理論的學習,還注重擴大學生的閱讀面,更注重學生將來的實際需要和實際技能的培養,既培養他們分析作品、評價作品、講授作品的能力,又培養他們創編作品的能力,學生在學習中,不僅需要掌握基本理論,還需要補充閱讀大量的作品,每一章節完成相應的一般性作業與創造性作業(一般性作業為理論的書面作業,創造性作業包括文學創作和課堂模擬訓練),這對學生幼兒文學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意義深遠。
瞄準“幼兒文學鑒賞、創編、講演職業能力”的培養,嘗試打破傳統《幼兒文學》教材模式,精簡內容為幼兒文學基本理論學習和幼兒兒歌、童話、幼兒故事、幼兒圖畫故事等項目,采用“案例學習—閱讀鑒賞—作品創編—展示交流—表演講授”五段式學習實踐模式,學生在《幼兒文學》學習中,通過案例課堂教學,了解幼兒文學文體特點,創編出文學作品,在課堂內通過講演等形式展示給同學、老師。她們把自己創編的幼兒文學作品在學校學生活動中心的舞臺表演、講給全校師生。通過課堂講演,詳細解剖幼兒經典文學作品,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完善學生的文學修養。
為能充分利用學校內、外不同的教育環境和資源,把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學校教育和直接獲取實際經驗的校外工作有機結合,將“工學結合”貫穿于學生的培養過程之中。工學結合是一種將學習與工作相結合的教育模式,這種培養模式能彌補校內資源不足,充分利用校內、校外不同的教育環境,使教、學、做有機地融為一體,便于學生的技能形成和全面發展,即學生在學習了幼兒文學基本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能夠鑒賞并創編幼兒文學作品,并且應能夠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幼兒園去,鼓勵學生帶著喜歡的作品及創編的作品去幼兒園或社區進行閱讀推廣,在實踐中不斷檢驗和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學生的實習實訓必須以真實的工作場景為主,即到幼兒園一邊學習、見習,一邊實訓;在學習見習中完成一定的教學工作,在教學實踐中運用已學的知識,不斷獲取新的知識、不斷提高技能技巧。
當前幼兒園語言教育開始趨向文學化,這對幼兒教師的文學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幼兒語言教育活動設計實踐會讓學生對幼兒接受文學的特點有更清晰的認識,在作品文學魅力的展現方法上掌握更多的話語權。教師口語課程語言表達技巧的學習也會提高學生傳遞幼兒文學作品時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因此,作為該門課程的授課教師,應不斷探索幼兒文學課程的教授方法,去培養學生良好的幼兒文學素養,拓寬專業視野,促進其人格的自我完善和人性的全面發展,以便學生今后更好的理解兒童,熱愛兒童,提高作為幼教工作者的基本素質。
[1]瞿亞紅.幼兒文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2]李瑩,肖育林.學前兒童文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3]劉金花.兒童發展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童慶炳.文學概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
[5]傅建明.教師專業發展途徑與方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陳紅梅(1985-- ),女,研究生畢業,專業方向: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四川科技職業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