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婷
(實驗高級中學 江蘇鎮江 212000)
當教育成為一種服務
——新課程理念下的師生關系
劉婷婷
(實驗高級中學 江蘇鎮江 212000)
開學伊始,學校為加強對全校教師基本技能和新課程理念的培訓,特地為我們每位教師分發了幾冊很有學術和理論價值的讀本,如上海北郊學校校長鄭杰主編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袁振國主編的《教育新理念》及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組織編寫的《教師專業化的理論與實踐》等等。這幾本書非常系統而實際的幫助我們了解和認識了以前在教學理論上的盲區,特別對如我這般剛工作不久的新教師而言,可謂受益匪淺。
9月9日,市教育局還特地請來鄭杰校長給教師們作了場報告,我也抓住這次機會,認真聆聽了專家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經驗。報告結合新課改形式,深入淺出地分析了學校、教師、學生及社會之間的關系。鄭校長多次列舉到他們北郊辦學的實際事例與遇到的問題,在妙趣橫生的語言和大家此起彼伏的掌聲中,給我們闡述了這樣一個話題:如今的高中教學,隨著生源的減少,面臨著很緊張的招生壓力與競爭。不能再如以往那般,把教育業看作鐵飯碗,因為是事業單位就可以衣食無憂。如今的教育要增強辦學的憂患意識,教育實際已演化成社會服務,當務之急是如何把教育打造成一流的服務業,讓更多的家長選擇你的學校,是一個學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雖然當時的會場大家情緒是激動的,對鄭校長的話也是認同的,但卻讓我這個剛踏上三尺講臺的新人,陷人了一陣迷惘。隨著教育的服務化轉變,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該怎樣梳理呢?是買方與賣方的角色嗎?這種交換關系建立的基礎又是什么呢?
“親其師,信其道”,這是出自《學記》的中國教育的一句古訓,同時,也是在我們即將走出大學邁入課堂的教育實習階段,老教師們反復叮嚀的多年施教瑰寶。
帶著這份熱情與興奮,在從教的第一個年頭里,我憑借自己年齡的優勢努力拉進與學生的距離。確實,學生把我當成了朋友來接納,開始的一段日子里教學過程很順利。但教學畢竟是個規范化、紀律化的程序,沒想到,我跟學生建立的這種輕松的感情紐帶,無形中竟然滋長了部分學生對自己放縱的理由。發現這種勢頭我很痛苦,可我也不愿用雷霆萬鈞的方式責罵他們,因為這樣做,不但前面的努力會付之一炬,還極有可能會引起某種敵對情緒——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在比他們大不了幾歲的年輕教師面前,特別要面子,而且這種靠面子維護的自尊心又尤其顯得脆弱。
正當我為之絞盡腦汁,希望可以尋找到正確化解師生關系瓶頸化的出路時,一位昔日師范同窗打來電話敘舊,于是我講述了自己遇到的困境并希望他可以幫我指點些迷經,而他卻闡述了讓我更加困惑的觀點。
他說,他們學校近日在開展“愛生如子”的教育活動,起初他是鼓足了勁準備好好把自己的愛釋放出來,以情動人,構造和諧師生關系,但沒堅持多久,他就發覺自己實在愛不下去了,部分學生把握不了尺度,登鼻子上臉,屢屢違反課堂紀律,以至于他現在更相信嚴師出高徒。
我和同窗在處理師生關系方面遇到了類似的問題,也許這是年輕教師剛工作時都會產生的困惑,只是最后大部分教師都放棄了當初那份熱情,在學生面前重新板起面孔,以此樹立教師的威嚴,把鬧騰的學生就此也鍛煉的“溫順”起來。但我不禁要問,這些處于好動時期的孩子們,內心深處真的就準備當個“乖乖寶寶”嗎?看似恢復了平靜的課堂氣氛下,有沒有壓抑的反抗意識在抵觸呢?
那么,本文開端介紹的鄭杰校長的教育服務論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當把師生定位在服務領域,相互間的關系是不是就沒這么多顧慮,沒這么復雜了呢?那我們還得從鄭校長給“教育到底是種什么樣的服務”下的定義著手。所謂服務業,主要三大特點:提供什么產品、目的是什么以及最終宗旨怎樣。
根據上述定律,鄭校長首先糾正了一個很嚴重的認識錯誤,即教育的產品一直被理解為是學生,這是新課程要極力改變的一種觀點,特別對于教師而言,應該重新把教育的產品定位在課程上。這種形象的類比與概念轉化,讓在新課程理念下苦苦尋覓的我們好似明白些什么:當師生雙方同力專注于課程,這個過程體現的就是彼此的溝通與合作,因為大家有統一的目標。因此,從這個層面來理解教育的服務性特質,是比較適應新型轉變需求的,也是有利構建新式師生關系的重要前提和基礎。
至于服務產業的目的與宗旨,校長認為,主要是使被服務者通過享受的服務后,感覺某種需要得到滿足,而服務者也在此過程中獲得精神或物質方面的愉悅。由于現代社會的物質性發展,學校要提供的服務,除了在傳統意義上可以讓學生學到的知識以外,不少給孩子選擇就讀學校的家長們,也在考慮著,為什么要選擇這個學校,我的孩子在這上學,說出去是自豪還是難為情,即,對學校的選擇中滲入了體現身份特征的要素,這就是服務化后的教育面臨的困境。雖然這是個不容回避的現實問題,但我們作為教育第一線的教師們,是不是也就要把自己與學生的關系商品化了呢?古往今來,中華民族關于教育的優良傳統還需要嗎?雖然現在的孩子受社會的成人化影響較深,在感情交流上總是多那么幾層隔閡了,所以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是不是就可以用“時代變了,精神貢獻也要以物質供應為基礎”的借口,漠視師生之間的感情投資呢?
時代在發展,競爭就會越激烈,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也是每個群體或個人不可回避的生存法則,而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當然也應與時俱進。以服務業來重新定位教育,有很可取的一面,它能促進一個學校,乃至一個地區的教育時刻保持最積極的進取態勢。只是我們也要注意問題的兩面性,當用服務劃分教育時,首先要考慮的是教學是個施動過程,而實施這個過程的師生之間,是很難再用買賣雙方的關系去對等的,因為,教育畢竟是一項關系到人類靈魂的工程,是不可急于求成的一代人對另一代人的期盼與指引。這個流程中,核心的角色是教師與學生,他們之間最需要的是配合與協作,因為我們應該關注到這樣一個事實:在教與學的操作中,師生間的目標是同向的,而不是服務者與被服務者之間的那種相向索取的——不是你提供給我滿足后,我再為你支付酬勞,而是在有了心靈深處的溝通以后,我們再共同制定一項計劃、完成一次探索、最終實現一種目標。
由于剛剛走上工作崗位,不可否認,現階段的我對許多具體的步驟,很缺乏實踐的基礎,對某些問題的認識也過于理想、理論化甚至是幼稚的。但我始終堅信,不論時代讓我們教育事業面對怎樣的壓力與窘迫,作為教師自己仍要保持一顆積極、奉獻的心態,在協作的師生關系中、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勇于和學生們一起摸索新的求知之路,一起擔起精神付出高于物質追求的教育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