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橋
(湖北工業大學職業技術師范學院 湖北武漢 430068)
論校企合作式職業教育發展問題現狀研究及對策
楊偉橋
(湖北工業大學職業技術師范學院 湖北武漢 430068)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后,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單純的學校教育已經不能很好的滿足企業的需求,我國高校為了更好的培養適合社會需求的人才,選擇與企業合作,開展校企合作式職業教育。但是任何一種教育都有自己的優缺點,我們應該正確對待。
校企合作 職業教育 現狀研究
自從加入WTO以后,我國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一些外國企業的涌進,對我國企業而言,既是一種機遇,也是一種挑戰,我們應該認真對待。企業要發展,需要的是人才,特別是一些高級技術人員和初級中級職業人員,這些技能型人才對企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們要加大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可是現在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了前所未有的沖擊:這邊我國職業學校的畢業生就業率低而且就業質量不高,不容易找到與本專業對口的工作;那邊企業急需要人才,找不到適合企業活動的人才。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就是我國的職業教育脫軌,在學校里面,主要強調了課本知識,而缺乏了對相應的實踐能力。把企業融入到學校的教育里面,實行校企合作式職業教育,使學生既可以學到先進的文化知識,又可以掌握企業生產活動中的新技術和新工藝,這樣可以增大畢業生的就業率。同時企業與學校合作,這樣可以節省許多時間和財力,學生實習期間就可以為企業創造一些財富,另外畢業生畢業就可以去企業工作,企業節省了一部分培訓費,最大力度的緩解了企業的用工難問題。
校企合作式的職業教育可以說是一舉三得的好事情,是學校、企業、社會三方的共同需要。學校把理論知識和生產實踐結合起來,有利于教師素質的提高,學校需要和企業合作來更好的培育人才。只有校企合作,才能促進企業的發展,大大降低了用人成本;只有校企合作,才能促進學校規模的發展;只有校企合作,才能是畢業生更好的找到工作,減少社會動亂。
其實早在20世紀初,外國就有了校企合作辦學方面的試驗,現如今校企合作方面的理論和實踐已經非常規范化了。我國校企合作開始于80年代末92年代初,相應的研究還不完善。我們一方面借助外國的成功經驗,一方面結合本國的實際情況,進行研究。
1國家政策指導作用有待于提高
我國對于校企合作式職業教育沒有給出明確的行動指示,只是提出了口號,我國大部分院校對以“校企合作式職業教育‘還只是一種合作模式,真正意義上實現校企合作的院校并不多,原因就是國家沒有這方面的政策指導。我國沒有相應的法律制度規定,沒有法律明確規定企業、學校和學生的責任和義務。如果出現安全、薪資等方面的問題,無法更好的保護他們的各自利益,容易造成不好的局面。
2企業參與的動力不足
就我國目前存在的校企合作的院校來看,學校都是處于主動地位,企業處于被動地位。企業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為目的,校企合作過程中,企業需要支出一些資金,付出的精力多,獲取的回報少。還有需要擔負很大的風險。而面對供大于求的招工市場,企業的選擇范圍很多,所以企業不愿意和學校長期合作。
3學校方面存在著合作思路窄的約束
大部分學校認為校企合作就是,在教學之余,教師帶領學生去企業參觀,還有就是學生實習時,可以有企業提供一個場所。有的學校還認為是企業為學校捐獻教學設備,學校為企業培訓員工。這樣的合作都是淺層次的,很難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組合。甚至有些學校片面追求企業合作的數量,沒有考慮學生的需求,讓學生的利益收到損失。
4社會工業文化的缺失
在現代社會里,孩子都是家里的寶貝,一家人都是寵著慣著,不讓做這個,不讓做那個,不知道勞動的可貴,缺乏勞動的積極性。在學校里,老師更是注重知識的教育,對公民意識、勞動意識和團隊意識等方面的教育缺乏。使學生的工業文化素質不高,不容易產生為了企業進行改變的意識。
在市場化的今天,學校和企業進行合作必須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合作才能進行下去。在內容上,學校和企業各取所需,相互促進,合力共贏,更好的培養人才,為企業和社會做貢獻。另外通過與企業的合作,解決學校的經費緊張的局面,為企業提供適合企業發展的人才,促進經濟發展。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1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
國家的相關部門應該制定相應的制度,制定一些對與學校建立合作教育的企業的優惠政策,例如可以進行減免一些稅收,在一些方面給予補貼等等,使企業能有興趣積極參與到與學校的合作教育中來,是校企合作式職業教育真正實施起來。政府有關部門應該加強企業與學校的合作指導,健全組織機構。另外,有關部門也應該規定好相關人員的利益關系,對校企合作教學中可能存在的利益沖突作出規定,建立健全組織管理和制度保障制度。進行有效的監控和保障。另外應該設立負責校企雙方管理的部門,例如校企合作委員會等。
2促進企業積極參與
企業可以把對企業的員工培訓和高校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可以讓企業出資,提供設備和實訓基地,由學校出老師和培訓場地,學校可以按企業要求培訓員工。我們因該把各自的優勢合理利用起來,實現資源的互補和最大限度的利用。學校可以讓在職老師去企業實訓,考取相關的資質證書,成為“雙證人員“,讓教師明白自己所從事的專業目前所擁有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藝,并且能發現實際操作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難題,制定相關的解決措施,教授給學生,更好的提高企業的效率。另外,企業可以派遣實踐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到學習,幫助學生更好的接觸企業所需要的技術和工藝。
3學校改變認知
學校應該改變認識,不能盲目的選擇企業進行合作。要從學生的利益出發,找適合學生專業的企業合作。不要一味的追求合作的數量,來解決學校的經費問題,應該把學生的利益放在首位,注重企業的質量,而不是數量。學校和企業合作職業教育,要以企業的需求為第一信號指示,不斷地將企業的新技術和新工藝引進學校,這樣既可以滿足企業的需求,還可以為學生的以后打好基礎。
[1]徐小英 校企合作教育對技能型人才創造力的影響研究 武漢大學 2011年
[2]杜利 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理論與實證研究 武漢理工大學2008年
[3]耿潔 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體制機制研究 天津大學 2011年
[4]高文 我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發展問題研究 中國石油大學2011年
[5]劉建湘 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課程建設探討 中國高等研究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