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玲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
日本網絡廣播的源起與發展
唐 玲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
摘 要:隨著互聯網在日本的迅速普及以及它對人們日常生活的逐步滲透,日本傳統廣播的“規?!币巡荒苓m應互聯網時代的變化。為贏回聽眾,日本廣播積極與新媒體融合,制作出了一系列創新節目,廣播與互聯網融合進一步加深,移動終端與軟件應用也在不斷加強。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日本廣播;網絡廣播;傳播平臺
進入21世紀,日本廣播進入了多頻道、數字化以及各種媒體競爭激烈競爭的網絡傳播時代。如今的日本廣播事業正站在一個分水嶺上,日本廣播目前面臨著收聽率低迷和廣告收縮的問題。特別是年輕一代對廣播的了解少之又少,為贏回聽眾,日本廣播積極與新媒體融合,制作出了一系列的創新節目,廣播與互聯網融合進一步加深,移動終端與軟件應用也在不斷加強。
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廣播的網絡化已經開始蠢蠢欲動。1999年之前,日本廣播節目與互聯網的互動僅僅表現在給各個節目設置電子郵箱,讓聽眾進行節目點播或將自己對電臺的反饋信息以電子郵件的形式發到郵箱,這種做法使互聯網的作用僅限于工具層面。
從2006年5月開始,作為日本首個音樂電臺J-WAVE開始試行免費網絡廣播Brandnew J “Just Like Radio”。并且于2006年8月開始了以東京及周邊地區為主要對象的“J-WAVE@NET”網絡服務平臺。
2006年1月,Radio NIKKEI日本日經廣播電臺面向手機終端客戶,開辦了“Radio NIKKEIMobile”節目。目前,用智能手機收聽網絡廣播已經吸引了廣大用戶群體?!癛adio NIKKEIMobile”也逐漸發展成日本日經廣播電臺的招牌欄目之一。
目前日本的廣播市場已發展到接近飽和的狀態,為了適應時代變化,促進自身的發展,日本早在多年前就展開了全新的嘗試。在逐漸往互聯網方向發展的過程中,日本目前最大的網絡廣播網Radiko.JP和NHK的“らじる★らじる(rajiru★rajiru)”以及“JCBAInternet Simul Radio廣播網”有廣播網絡化的分水嶺之稱,為日本網絡廣播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新媒體的出現給廣播帶來的首先是一個全新的傳播平臺,與傳統媒體不同,這個平臺開放、多元,并且隨著網絡技術的進步,它不僅是廣播自我宣傳的平臺,更為廣播提供了播放、交流等多元的內容和功能。
2.1 互聯網平臺
網絡廣播為所有網民提供了全新的信息平臺。通過它,聽眾可以更多地參與節目,拉近了傳者與受眾的距離,改進了節目質量,提高了節目收聽率,使聽眾從“聽”廣播到“用”廣播。廣播之前一直作為聲音媒體而存在,現在“看得見的廣播”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例如,日本Tokyo-FM的“山田尚的無線電臺”節目播出時,節目主頁上出現節目主持人山田和主持人飼養的一條小狗的虛擬居住空間,如果聽眾的電子郵件、短信、微博或電話等各種形式的反饋多,網上主持人山田和小狗的生活質量會逐漸提升。網頁動畫上原本的草坯房里會慢慢加上家具;相反,聽眾反饋少,山田住的房子就會長出小草或發生火災、水災等不幸事件。主頁里的山田和小狗如何在聽眾“制造”的超想象空間里生活下去,這可以激發互聯網用戶和廣播聽眾的廣泛關注,并吸引他們持續參與節目[1]。
日本的網絡廣播平臺絕非傳統廣播與網絡技術的簡單拼接。重要的是網絡技術如何輔助傳統廣播資源,使傳統廣播資源被激活。廣播電臺網站的重要功能是“導聽”,讓聽眾用最適合自己的方式獲取信息,做到快速、準確地獲取,進而實現網絡內容產品的深度開發與整合。
2.2 移動平臺
隨著移動通信網絡和智能手機的發展,通過智能手機收聽廣播是目前日本廣播傳播平臺拓展的一個趨勢,手機等平板終端平臺對于廣播生存與發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東京放送廣播局“School of Lock!”節目推出同名應用軟件,可供聽眾們免費下載。此節目專門針對中學生開辦,不過節目收聽范圍還是局限在日本國內。用戶在注冊登錄之后,不僅可以用手機直接通過應用軟件收聽直播節目,還能夠聽到已經播出的過往的節目。應用軟件的“公告欄”里還有節目的近期明星介紹、訪談內容原稿、節目預告、網絡企劃活動等的公告。在中學生緊張課業之余提供了一個課外教育的平臺,同時吸引年輕用戶提高對廣播的關注度。
2.3 社交媒體平臺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不僅使廣播的播放形式發生了變化,也改變了廣播與聽眾的“互動”形式。社交媒體的出現和快速普及,是廣播吸引年輕聽眾的另一個得力助手。Mixi、Facebook(臉書網)和Twitter(推特網)等微博和社交媒體不但成為廣播電臺、節目、主持人宣傳自己的一個窗口,也成為廣播節目內容的來源與聽眾互動的平臺。
再以“School of Lock!”節目為例,2011年該節目與日本社交網站Mixi多次合作策劃活動。聽眾可以通過Mixi參與到節目的主題互動中,還可以在主頁上和自己的好友互動,享受共同收聽廣播的樂趣。在2011年8月的一次直播共吸引了130萬人參與,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在新媒體時代,廣播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廣播節目的“內涵”,這就要求廣播電臺要明確自身定位、目標受眾的
特定人群,并制作出吸引人、內容豐富的優質節目。廣播的非視覺化看似是廣播的弱點和局限,但是從人的信息接受狀態,特別是對一些特殊人群的接受信息方式上來講,音頻廣播是大眾傳媒中最具組織傳播、人際傳播功能的媒介。其中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廣播的災害報道,其動態收聽、大時段伴隨、口語傳播的特有魅力以及重大災害中“生命線”的功能是難以替代的。
同時,廣播是大眾傳媒中最具權威性的互動媒體??梢蚤_展雙向、多向交流。由于聲音傳播的及時同步效應,廣播與聽眾可以實現即使參與、即時回應的互動。這種互動是廣播獨特的優勢,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聽眾的心理需求,也能體現新時代媒體個性化表達的特點??梢哉f,互動的優勢為廣播的發展帶來了強大的生命力。
但是要警惕的是,數字化網絡化技術使傳統廣播由單一聽覺文本的非視覺化傳播進入文字、視頻等多文本呈現的可視化傳播。然而不論網絡頁面如何色彩紛呈,能夠傳達如何多的圖片、視頻信息,網絡化的頁面始終只是廣播的輔助設備,是廣播內容傳播的補充和提升,而不是對音頻內容的替代和弱化。因此,應強調“適度視覺化”,防止“過度視覺化”甚至“視頻化”。
日本網絡廣播在一定程度上是值得中國網絡廣播借鑒和學習的。例如日本廣播電臺網頁上會發表主持人寫的采訪后記,關于和嘉賓所討論話題的個人感受。主頁的最后還會鏈接節目的集成書目以及嘉賓的著作簡介。節目主頁呈現出的是一種教材式的輔助功能。
今后的日本廣播發展,基本上在節目播放中以“傳統廣播在右手,網絡廣播在左手”的方式,提高廣播的抗干擾能力,建立一個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收聽的廣播環境。把廣播網頁放在一個正確的輔助位置,進一步新媒體化。廣播與網絡媒體的密切融合,可以讓廣播節目在播送信息的同時更好地與聽眾進行互動和交流,創建一個更加系統、管理更加方便的交流平臺和機制。加強聽眾和廣播的接觸,舉辦更多線下活動,以吸引更多的贊助商,提高廣播的經營效率。這是21世紀廣播得以生存的姿態,使其能夠在新媒體時代下發揮新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張彩,曹璐.新媒體技術背景下美英日“重塑廣播”的新態勢[J].河南社會科學,2011,(5):122-125.
[2]張彩.世界廣播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3]陳佳沁.淺析新媒體時代日本廣播的變革[J].中國廣播,2013,(11).
[4]世論調査部.テレビ·ラジオ視聴の現況[J].放送研究と調査,2013,(11).
[5]関谷道雄.インターネット配信時代のラジオ~その歴史と広域化の流れ~[J].放送研究と調査,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