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平
(重慶市巫溪縣馬坪初級中學校 重慶 405803)
淺談初中數學教學模式的創新
向平
(重慶市巫溪縣馬坪初級中學校 重慶 405803)
本文通過對初中數學教學目標及現狀進行分析,提出幾點教學模式的創新途徑,從而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提升學生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力,實現最佳的教學過程。
初中數學 教學模式 創新
數學在學生各個學習階段都屬于基礎性學科,其學習的好壞影響學生一生。初中數學教學處于學生時代的重要階段,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關鍵時期,在新課標的背景下,要求數學教學模式不斷創新,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充分利用數學理性思維的教學優勢,將創新實踐教學融入初中數學教學中去。
目前,在高考制度的不斷驅使下,初中數學教學一直沒有擺脫古板、乏味的教學模式,在指導思想方面,太注重理論而輕應用,與中學數學的培養目標嚴重偏離。為提高學生成績,中學在數學教學中,普遍增加了習題課、試卷分析課等考試實訓內容,而將基礎教學的課時進行濃縮,一直遵循老師講、學生聽、做題、復習、考試一連串的傳統教學模式。導致大多數學生以考試為動力,不能充分理解、被動地填鴨式學習。多少年來,教學內容都是一些老面孔,與生活實踐聯系不密切,反應現代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內容單薄,嚴重影響數學教學模式的創新。
新的教學目標強調,初中數學教學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要利用學生的主動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活動開展教學。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及方面創新我們的數學教學方法。
3.1 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加強“教”對“學”的指導
數學是一門具有高度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特點的學科。在教學中,任何一個數學概念的建立、延伸、發展和運用;任何法則、公式的推導、理解和驗證;對任何一組數量關系的內在聯系的掌握,都需要學生有一種抽象概括及邏輯推理的思維能力。但是,中學時期的抽象思維處于由經驗型向理論型過度之中,他們的思維雖然開始占據優勢,但在很大程度上屬于經驗型,仍需要感性經驗的直接支持。這種需要和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中學生來說、接受能力之間的距離是很大的。這種距離造成了學生在學習中的種種困難。怎么突破這些難點、縮小這兩者之間的差距呢?那就要想辦法幫助學生完成思維上的過渡,即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由單一思維向綜合思維過渡;由模仿思維向創造性思維過渡;也即要多采用直觀教學。多媒體手段正具備這種特點。
多媒體教學簡單易行、圖像清晰、色彩鮮明,它可以把講解、觀察溶為一體,可靜、可動。容易和其它教學手段相結合,便于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多媒體教學,形、聲、色、靜、動,使多種信息同時刺激人的感官,能表現事物形象的各方面運動的全過程。其藝術感染力強,教學反饋作用大,教學的容量也大。因此根據教學任務的需要,選擇恰當的多媒體手段使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對“學”的指導上,可給學生提供依靠已知獨立探索未知的條件,產生“教”與“學”雙方的良性循環作用,真正把學生推到主體地位,形成教師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向教學信息的傳遞、交流、溝通、反饋,活躍教學氣氛,使教學程序不斷調整、有效地完成傳授知識、開發智力、培養能力的教學任務,促進教學質量的大幅度提高。
3.2 教學要與實際生活相結合
數學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服務于生活,要讓學生善于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親切感,讓數學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讓學生看見某一事物就能夠與數學知識點相結合。要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的觀察能力,培養學生興趣,充分調動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例如在學習方程、初步統計等知識時,可以給學生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去解決;在學習直尺、圓規、刻度尺等工具使用時,可以讓學生去完成測量生活中某些物品的任務,而代替簡單的測量書本上的圖畫;在學習平面圖形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或直接演示簡單的生活物品,來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生活中的相似三角形、圓形等,讓學生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同時,數學教學中,可以通過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滲透安全教育、環境教育,讓教學與科學技術、社會實踐相結合。
3.3 由輕實踐重理論向輕理論重實踐方向轉變
數學教學指導思想,要面向專業需求,融入建模思想,淡化嚴密形式,關注應用思維。這就要求初中數學教學,可以不必讓學生對數學公式、數學定理的來龍去脈搞得清清楚楚,而是要能用這些公式和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如同目前的計算機技術,非計算機專業教學,只要教會學生如何使用計算機即可,無需讓其了解計算機的工作原理。數學是一門工具,學生只要會用這個工具,無需了解這個工具是如何創造出來的。對于有興趣的學生,可以通過開設選修課、或增加課外閱讀來提高對數學知識的全面理解,而不必在有限的課時中對理論的原理和來源講解很細致。
3.4 探究式教學,發散學生思維
探究式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它涉及到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進行試驗、收集證據、解釋與結論、反思與評價、表達與交流等要素。先由教師設置情境、提出問題,創設數學發現活動的環境,圍繞教材中需解決的問題提出能夠引導學生思維、激發探索創新的問題,調動學生發散思維研究問題,再進一步融會貫通、靈活運用。這樣,學生在問題中,得出的不僅是結果,重要的是解決問題的思維和方法,這樣才能以不變應萬變,以多種思維方式解決問題。
教學模式有多種,教師在選擇教學模式時,要明確三點:第一,最有效的學習應是讓學生在體驗和創造的過程中進行有意義的學習;第二,數學課堂教學的關鍵是學生接受式學習與發展式學習互相補充、合理結合;第三,數學教學模式不能機械的截然劃分,在數學新課程教學中,幾種模式可以進行相互滲透與綜合。每一位教師都應認識到,沒有可適用于各種情況的教學模式,也沒有所謂最好的教學模式。對某一種教學目標、某一類數學教學內容、某一個班學生不一定只有一種教學模式,有多種模式可以選用。我們必須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的特點等諸多方面來考慮,靈活地進行選擇與組合,這樣才能實現最佳的教學過程。
[1]張旗生,淺談初中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J],中華少年,2011(1)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