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永紅
(衢州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 浙江衢州 324000)
高職高專校內母嬰護理實訓基地建設
葉永紅
(衢州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 浙江衢州 324000)
圍繞助產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加強助產專業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建成集教學、實訓、科研、培訓為一體的高仿真母嬰護理實訓平臺;革新傳統實訓模式;完善管理運行機制,實現校內實訓基地的開放和共享。
母嬰護理 實訓基地
高職高專校內實訓基地是培養學生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教師從事科研工作、服務社會的重要平臺。我院母嬰護理校內實訓基地依托的是校內護理實訓中心,該中心是“浙江省高職高專院校第一批示范性實訓基地建設點”,被認定為“浙江省高職高專院校省級合格校內實訓基地”。
母嬰護理實訓基地在建設中遵循結構主義理論原則,依托校內護理實訓中心,按模擬醫院環境、模擬工作場景、模擬工作流程的思路,模擬臨床婦產科真實格局。環境裝飾、規章制度、操作規程、職業禮儀及實訓過程引導等軟環境盡量滿足實際崗位需要,使學生在真實的工作場景中進行技能訓練,以培養學生職業素質和實踐能力。
1.按工作過程劃分功能區域
課程組成員對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衢州市人民醫院、衢州市婦幼保健院等醫院的母嬰護理功能區設置進行深入調研,經專家論證,結合國際母嬰護理理念,確定校內母嬰護理實訓基地根據人的生命周期過程,按照母嬰護理工作過程進行設計和分區。設置了模擬產前檢查室、待產室、產房、新生兒沐浴室及母嬰同室區,另設有模擬婦科檢查室、兒科病房及新生兒病房。
2.整合實訓場所和設備,避免重復建設
整合并統籌規劃原分散在各專業獨立的產科護理實訓室、婦科護理實訓室、兒科護理實訓室的設備,增添高級多功能電動產床、全自動分娩模型、高級助產訓練模型、高級孕婦檢查模型、胎心監護儀、新生兒搶救臺、新生兒藍光箱、早產兒保暖箱、新生兒沐浴及游泳等設施設備;結合教學需要為每個實訓室配備投影儀、錄播系統、觸屏顯示系統等教學設備。現母嬰護理實訓基地設有模擬產房、待產室、產科實訓、婦科實訓、新生兒病房、新生兒沐浴撫觸室等專業實訓室,主要設備配套合理、先進,充分滿足專業實訓的需要。
3.實訓環境融入護理教育與醫院文化雙重元素
營造具有濃郁護理教育與醫院文化相結合的實訓環境,潛移默化地將職業意識教育、職業品德教育、職業習慣養成教育和職業素質訓導滲透到實訓教學中[1]。模擬產房、待產室按溫馨病房的標準配置;功能區懸掛實際工作場景圖片;規章制度及工作流程圖上墻。營造一個融入優秀護理文化的、高仿真的職業教育教學環境。
1.教學模式革新:按婦女妊娠期、分娩期、產褥期的生育過程,以先正常、后異常的順序整合、序化教學內容。采用“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進行做中教、做中學課堂設計。如新生兒撫觸操作:教師在理實一體化教室進行操作示教,學生分組用新生兒模型操作并相互評價;模擬產前檢查情境,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對產婦進行人文關懷,讓學生從真實的職業場景中認識工作任務和培養職業能力。
2.教學手段改革:(1)多媒體課件教學:每個教室均配備了多媒體投影裝置,全面啟動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2)自主學習系統:觸摸式計算機輔助自學系統,全天候向學生開放,把教學過程轉變為學生主動求知的過程,大大的提高了學習效果。
專任教師進駐實訓室,每個實訓室配備校外兼職教師,共同參與實訓基地建設和實訓項目管理,在管理模式上創新。
1.共同參與,人人負責
職業技能教育需要良好的實訓管理體系加以保證[2]。母嬰護理實訓基地由護理實訓中心領導,院領導、實訓中心主任、專職實訓員、教研室主任、課程專任教師、學生、行業兼職教師均參與實訓基地的管理:院分管領導負責整個實訓基地建設和管理的規劃;實訓中心主任負責整個實訓中心管理,統籌安排母嬰護理實訓室使用;專職實訓員負責實訓設備、儀器保管、維修,實踐教學日常管理,實訓消耗物品預算;教研室主任、專兼職教師深入臨床調研,按工作過程組織開展實訓教學,科學設計實訓項目,制定實訓大綱及操作評分標準;學生負責實訓課前用物準備、清潔衛生及使用信息反饋等工作。該模式全面發揮了各級人員的優勢,充分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尤其是學生參與到實訓室管理中,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感和價值感,提高了他們自我管理能力,也保證了實訓室規范運行。
2.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實現實訓室有效運行
母嬰護理實訓室實行周一至周日課內外全天開放制度,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滿足校內實訓與社會培訓需要。開學初期,校內實訓項目與社會培訓項目一起交由實訓中心統籌安排。課內時間開展教學,課外時間安排學生練習。在保證校內學生實訓時間的同時,采取獨立或與相關醫療衛生單位、社會職業培訓服務單位合作的方式面向社會進行月嫂、保育員、母嬰養護師等職業培訓和鑒定。
職業技能教育需要良好的實訓管理體系加以保證[3]。國家對高職教育模式的改革要求教學符合臨床實際,學生掌握能用、夠用的臨床知識,強調“動手能力”[4]。母嬰護理實訓基地的高仿真職業教育環境,使學生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下得到實際操作訓練,有助于促進其綜合職業素質的養成。校內母嬰護理實訓基地建成以來取得了一定實效:助產、護理專業母嬰護理專科技能的實訓項目開設率達100%,學生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得到了協調發展,有613名助產、護理專業學生獲得人社部頒發的高級育嬰師資格證書;與衢州女子學院合作完成了1510名月嫂的培訓工作。
校內母嬰護理實訓基地尚需進一步探索工學結合管理機制,需要更多的共享主體參與到后期的建設與管理以及實訓項目開發、實訓教材編寫及實訓質量評價中來,以保證其功能的全面實現。
[1]劉艷宏,鄒杰,劉愛武,等.CI設計在護理實訓基地文化建設中的應用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職業教育),2010,3:141.
[2,3]童學敏.高職教育“工學結合起來”模式的實踐思考[N].光明日報,2007-05-30(11)
[4]朱桐梅.《母嬰護理》課程教學和考核方法改革的探索[J].護理研究,2010,24(2):544—545.
葉永紅 性別:女,浙江省衢州市人,1968年出生 學歷:大專 職稱:實驗師 衢州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護理實訓中心實驗師,研究方向:母嬰護理實訓指導與實訓基地建設、管理。
[課題項目]衢州職業技術學院科研項目(編號QZYY1414)